2月25日,由友成基金会“编程·创未来”公益项目发起的“创未来之师”培训营(进阶班)在南京开营。培训期间,来自云南省富宁县、江西省石城县、四川省九寨沟县等地的老师们在专家的引领下,系统了解项目式教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学习智能设计的课程内容,并通过案例实操掌握项目式教学的思路和技巧,更是通过游学拓宽自己的科技视野。
弥合的不只是城乡数字鸿沟
近年来,为了同步提升科技人才队伍规模与质量,为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人才。2017 年,国务院发布《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将人工智能的科技发展提升到了国家战略层面,并且着重提出广泛培育高水平人工智能创新人才队伍,人工智能的普及教育得以在学校层面逐步展开。
乡村地区因地处偏远,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如何系统开设计算机编程等课程及活动面临难题。因此,2019年起,友成基金会联合社会各界力量开展“编程·创未来”公益项目。截至目前,该项目为云南、江西、四川、河北等地的 13 个偏远县域进行了深度支持,共服务 70 多所乡村学校、300 多位乡村教师,近3万余名乡村孩子从中受益。
在这次培训期间,很多老师对记者表示,要将所学所想尽快内化成自己的知识,并将编程教育背后的信息素养真正落在学校的孩子们身上、融入他们的心里。来自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蒙古族学校的乔雨清表示,3年前是通过当地社促会才知道这个项目的。3年的时间,让她从一名刚刚参加工作的普通的受训老师成为了此次培训营助教,身份的转变,让她思考得更多了看得更全面了。在乔雨清看来,信息技术、编程教育一方面弥合了城乡之间的数字鸿沟,改变了当地的教育教学方式方法。同时,通过信息技术、编程教育课程、社团活动的开展,也让乡村孩子们学习的逻辑性、推理性、严谨性得到进一步训练,信息素养更是得到进一步提升。此外,很多孩子因为信息技术、编程课程取得了荣誉,获得了肯定,变得更加自信开朗了。
“自从和友成基金会这个项目接触后,我们筹备开展了‘威县第一届学生信息素养提升实践活动’。活动现场,通过‘创未来编程集市’主题活动,让更多的学校和孩子们感受到编程教育带来的变化,尤其是在科学素养方面。”河北省邢台市威县教育局信息技术中心贾飞介绍说,不仅如此,当地教育局还从该项目2021年培养的种子教师中选拔出5名优秀教师,搭建本地编程教育教研团队,培养教师人才,打造本地编程教育资源中心,推动县域编程教育、科学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联合教育部门培育在地力量
当地教育部门的支持是教师持续开展编程教育的关键,因此项目在完成短期的陪伴式支持之后,需要注重对在地力量的培养,激发项目教师、项目学校、当地教育管理部门的主体意识,持续性的发挥多方合力的作用,促进县域逐渐形成良好的编程教育发展环境。
根据项目团队介绍,“编程·创未来”项目的整体规划分为三个阶段,即第一年招募、培养第一批项目教师;第二年会从第一年培养的教师中选择优秀教师组建创未来工作室,并为创未来工作室成员提供教研能力成长的支持;第三年通过创未来工作室团队为全县其他的信息科技教师提供培训及教学指导,进行全县推广和普及,以此来实现以县域为单位支持编程教育水平提升的项目总目标。
2022年8月,友成基金会编程·创未来”项目就联合富宁县教育体育局、石城县教育科技体育局、威县教育局组建了创未来工作室。
云南省文山州富宁县教育体育局韦金惠表示,“项目对富宁县创未来工作室的成立和支持,为我县培养了一批更优质编程种子教师,极大提升了我们的作品创作能力,拓展了编程课程设计思路,工作室的成员们也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各显其能充分发挥骨干教师自身的专业引领作用。我们将以工作室的的成立为起点、为契机,进一步应用实践,拓宽富宁信息科技课程的名师工作室,更好的为区县的教育教学服务,为教育高质量发展服务。”
记者还了解到,目前河北省邢台市威县的10所学校以“编程·创未来”项目为契机成立了编程社团,在邢台市智慧校园验收工作中,这些项目学校充分展示了威县编程教育常态化开展的成果,获得了市局领导的一致好评。今年,威县将启动县直小学编程教育工程,即在县直小学全面普及编程教育,组织开展“威县第一届学生信息素养提升实践活动”,以社团、兴趣小组、整班推进的形式开展好编程课程。
信息素养提升需进一步努力
“接触这个公益项目之前,我一直觉得,编程只是我大学时候学的必修课程”“我怎么都觉得编程应该是城里孩子才会接触的”“孩子们在接触完编程后眼睛亮了,胆子也大了,还爱说话了”......
正像很多参加此次培训的老师们说的,虽然,近年来农村网络硬件介入和网络工具使用都有所提高,但城乡未成年人在互联网使用上的实质性差距仍不能忽视。
根据共青团中央维护青少年权益部和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共同发布的《2021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数据,农村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97.3%,历史上首次实现反超城市,这意味着城乡未成年人互联网鸿沟出现了弥合趋势。
与此同时,调查数据还显示,城市未成年人使用网络学习工具的比例高于农村未成年人,其中最有可能开发未成年人潜能的编程教育上,城市未成年人的比例是农村未成年人的一倍。
正如乔雨清所说,“虽然我们学校是镇里的学校,但是孩子多数来自乡村,由于家庭条件有限,他们对信息技术的印象和认识就是玩电脑,至于说到编程,孩子们认为的编程就是打游戏。我则告诉孩子们编程并不是打游戏,而是设计游戏的手段和方法。孩子们听了以后非常兴奋,所以每次到编程课的时候都早早在教室外排好队,期待着上课。”
据此次参加培训的很多老师介绍,虽然当地信息技术方面的老师已经配齐,电脑多媒体教室、教育信息化等硬件也相较之前更加完备,但是有关信息技术的课程目前还仅停留在兴趣课、社团课阶段。而且,这样的课程还不能完全保障面向全校所有学生开放。
来自河北省保定市顺平县台鱼乡柏山学区的信息技术老师李喜娟就谈到,自己所在的学校目前信息课程主要是根据义务教育版本的教材结合微机安装的相关软件进行教学,学校三至六年级每周一节信息技术课。
师资是推动乡村科学教育发展的关键因素,来自河北省青龙满族自治县教师发展中心电教仪器室主任于长城因此建议,除了继续加大资金、技术、师资培训等方面的投入外,还应加入评价机制,以此激励更多的老师更好地投入到乡村科学教育的发展中。
对此,中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者协会科学教师教育专委会委员叶兆宁分析指出,城乡数字鸿沟不只是政策、资金和技术的问题,更多的还是因为城乡之间老师、学生在信息素养、科学素养方面存在一定的差距。“比如,在西部很多地方的学校,这几年在设备方面的投入非常大,但是由于后期培训、服务的不到位,因此,导致那里的老师对于设备不会用、不愿用、不敢用。另外一方面,乡村教师在信息技术课程方面还存在着不知道怎么教的困境。比如,由于我国信息技术没有系统性的课程体系,就给本地或者老师本身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即要自己去开发课程。但是很多边远地区的老师在这方面的能力比较欠缺,所以也导致了信息技术方面的课程在当地无法开展或者开展的不好。”
“友成基金会一直以‘赋人以能’为己任,聚焦乡村振兴与发展。”对于今后的计划,友成基金会副秘书长苗青表示,将持续关注乡村教师的深度支持,积极筹备搭建乡村科技普及教育共同体,整合跨界资源,把优质的教育资源带到更多乡村,探索适用于乡村教学场景的解决方案,为培养面向未来的数字化人才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