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蒙纪录片
“互联网是各高校重新确定自己位置的机会。”这是1995年广西师范大学(以下简称广西师大)的教师李肖坚向学校申请建校园网时的语录。
“当时,CERNET着手做技术准备和人才储备,拟在各高校建立校园网节点,我们有资格参加吗?”忐忑中,他找到华南理工大学张凌教授和黄德元教授。“这是好事,想建就行。”得到肯定与鼓励后,李肖坚便向学校提出申请:建立校园网。
那会,全世界拥有互联网的国家也不多。广西师范大学地处西部偏远地区,又以文理科见长,师生对互联网的概念更是陌生。互联网可以给学校带来什么改变?许多师生没法想到。
“就有一股冲劲。觉得互联网是那么美好的东西,一定要让没有见过、没有接触过互联网的人亲自体会到互联网的妙处。” 李肖坚想出了一个主意:拍纪录片,把互联网的美与好传播给师生。于是,他问黄德元教授,“我们可以把华南理工大学使用互联网的情况拍成录像给全校师生看吗?”黄教授说,“没问题,你来吧。”于是,李肖坚带了电教馆的人就去了广州。
这部纪录片诞生了,32分钟。今天看来,该片都可以作为互联网的启蒙参考资料:从美国的星球大战计划说起,娓娓道来互联网的起源与发展。
通过纪录片,广西师大师生看到了千里之外的华南理工大学使用网络做实验、做研究的情景,知道通过互联网,人们可以看世界杯录像,可以跨越时空、反复听毛主席在开国大典上那一声“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大家瞪大了眼睛,因为太新奇了。”事隔12年了,当时的情景还历历在目。
这卷带有深刻说服力的录像带冲击了师生的思想,学校筹集了20万元专款。当时一个HUB就5000块钱!这笔钱虽然很少,但却是网络中心的第一笔资金,弥足珍贵。
几台PC机,一台服务器,几根电话线,64K的DDN专线,这是广西师大校园网最初的规模。连同李肖坚一起,网络中心一共三个人:他,他从校办挖过来的老师周小发,数学系毕业的学生彭红艳。
1995年4月,在校领导的号召下,各院系各单位总共捐献筹款37万元,师大校园网一期建设工程拉开了序幕。
“这都是在校领导的关心与支持下进行的,他们的高瞻远瞩促成了学校网络的不断更新与建设。”李肖坚说。
几个惊喜
“她出生时十分弱小, 但每个时辰都在长大。 一旦在大地上蔓延, 震撼着周围的世界。”借用《荷马史诗》,1996年的李肖坚准确地形容互联网。
当时,清华大学学生将朱令同学患怪病在互联网上求医的事情震惊了全国。“互联网上能找到专家”,大家从那件事之后认识到互联网的巨大魅力。同样,在广西师大,刚刚诞生的校园网络也给了全校师生几个大惊喜。
当时,来自瑞典的留学生劳拉急需找到她的哥哥提供资金援助,但是好几天无法接通国际长途,于是,忧心忡忡的她找到网络中心。邮件上午刚被发出,下午就收到回馈。在学校提供了银行账号后,资金很快到账。在一旁观看的老师惊诧不已。
让全校师生惊喜的事情接踵而至。
对外交流密切的外事办公室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第一个申请了电子邮箱。就在电子邮箱发布到学校网页上的当天,就收到了邮件。邮件来自一位留学美国的校友,通过这位校友,外办和多位在国外的校友联系上了。当时在中国能上网的学校还不多,一些在海外的校友将学校主页内容打印后在同学中“炫耀”并广泛散发。对外交流取得了实质性的工作进展,各院系对网络的态度由此急剧转变,从不甚关心到变得开始关注。
这段时间内,李肖坚创造机会努力让网络中心的工作人员尽可能多地接触网络,加强实践训练。
1997年夏天,广西招生考试院的领导找到李肖坚,请他帮助建立广西招生考试网络。从此开始,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远程招生录取工作一跃成为全国的先锋,广西师大网络中心的声名随之跃起。于是,许多单位开始找到网络中心请求帮忙建网,在这个过程中,网络中心的队伍得到极大锻炼。
李肖坚说,“这些机会都很偶然,但机会来临之前,你一定要具备上战场的能力。”
15分钟1300万元
新世纪始,校园网上的应用迅速发展,原有的校园网规模已经远远无法满足实际需求。2000年,李肖坚再次向学校提出实施校园网二期工程建设。
这次,他们做了一个非常详尽的,内容既能体现网络理论水平又饱含浓厚文学味道的PPT。李肖坚笑说,“这个PPT比较煽情,但是如果自己不动情,又怎么打动别人?”
15分钟的PPT中,前几秒钟是默片。之后,两行具有视觉冲击力的句子迅速出现:“网络是各学校重新排定自己位置的机遇!”,“英雄天下事,寂寞身后人!”
在这个PPT里,李肖坚和网络中心的其他老师描绘出了广西师大未来5年内校园网的建设方向和具体内容。他们试图用各种生动的事例说明:未来的网络使人们对校园的诸多想像不再是梦:网络能支撑科研,能服务教学,能娱乐师生生活,陶冶情操。他说,这些梦想不是天方夜谭,在网络时代,都能成真。
PPT的最后,署上了二期工程各个建设方案的执笔人、编审人、甚至校对的名字。如同电影结束时出现的字幕,网络中心六个工作人员的名字,一遍遍地出现在PPT的屏幕里。
PPT播放完的几秒钟内,一片沉默。接着,校领导说:“你们辛苦了!”校长微微一鞠躬,网络中心的女同事当时眼睛就红了。
15分钟的PPT申请到学校拨款1300万元。资金到位时,恰逢“西部大学校园计算机网络工程”开始实施,广西师大又得到国家拨款700万元,锦上添花。一下子,原本打算5年做完的项目,3年就完成了。网络联通了学生宿舍网、教学楼、教工楼,千兆到楼区,百兆到桌面。
培养职业精神
《把信带给加西亚》是广西师大网络中心全体工作人员和网络中心的志愿者——“快车组”同学的必修课文。
“加西亚是谁?他在哪里?送信人罗文没有去问。他一言不发,拿到任务就出发。他没有问,‘先生,这事儿急吗?’也没有坐下来先聊会天或者先喝杯水,再慢悠悠地去送信。”李肖坚说,送信人罗文的精神就是网络建设和管理者应该具备的精神。
向员工灌输这种职业精神的同时,他“既爱兵,又练兵”,不断创造机会为网络中心的工作人员提供接触和建设网络的机会,要求网络中心的人员加强理论学习,考网络方向的硕士学位。
从最初的三个人到目前的八个人,网络中心的人员一直没有流失过。他跟同事做朋友,跟他们打成一片,使他们有成就感和安定感,同时,注重宣传网络中心的工作,为员工争取福利待遇。
从2002年开始,李肖坚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但他几乎每天都能收到远在桂林的同事们的电子邮件,不仅跟他汇报工作,有时甚至探讨到人生问题。这时候,他总会给出一些建议和意见,就如张凌老师和当年黄德元教授对他那样。
“在张凌老师和黄教授的鼓励和帮助之下,我才能坚持学校的网络建设。在很多需要作出决策的时候,我都把电话打到广州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最后往往能作出正确的选择。黄教授因癌症住院时,我去医院探望他,把学校二期建设完成后的录像带给他看,他欣慰地哭了。他是我心底最感激的恩师。”
李肖坚说,他毕业之后的第一件事是去广州为黄德元教授扫墓,然后再开始新的征程。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