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当国内高校在紧锣密鼓制定“校园信息化建设‘十一五’规划”之际,作为高校信息化建设先行者的北京大学已开始完善其前期制定的《北京大学信息化建设规划纲要》和《北京大学信息化建设规划及实施方案》,引起多方的关注。
为此,本刊采访了该规划的策划者、北京大学(以下简称:北大)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办公室主任黄达武教授。
体制、规划、标准缺一不可
黄主任认为,完善的CIO体制、先进且切实可行的规划,以及科学的标准规范能有效遏止高校信息化项目的盲目扩张和重复建设,是高校教育信息化成熟发展的三大主要标志。
建立完善的信息化管理体制,即CIO体制是北大信息化建设成熟发展的首要标志。为了使学校的信息化建设更加健康、有序和可持续发展,北大于2005年设立了信息化建设协调小组,负责组织、制定学校信息化建设的长期规划和阶段性规划;负责学校信息化年度预算的制定、执行与监督;负责学校信息化建设资源的协调整合;负责学校信息化相关政策、规章制度和相关标准的制订与完善;负责北大主网站的建设、运行、维护,并对其子网站建设进行指导、督促和管理等。同时,北大成立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办公室作为日常办公机构。
一个具有先进且切实可行的信息化建设规划,是北大信息化建设成熟发展的第二个主要标志。在规划的指导下,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办公室将基于学校的人力和财力状况,根据信息化项目的紧迫程度,分步实施北大的信息化建设。
制定科学的标准规范是北大信息化建设成熟发展的第三个主要标志。科学的标准规范应包括硬件、软件、应用、信息和管理(如运行机制,规章制度,政策法规、激励机制……)的规范。只有制定了科学的标准规范,学校的信息化规划才能真正得以有效实施。
北大规划突显“务实”特征
由于规划尚处保密期,黄主任只能就其中的一些指导思想及建设内容,进行简要介绍。他指出,北大将校园信息化建设作为一个永久性的常规工作,而非阶段性的工作来开展。在此思想指导下,此规划遵循“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方针,从基础设施、教学、科研、电子校务、信息资源、形象建设六个方面,对学校未来十年的信息化建设提出了前瞻性规划,同时,还制定了中期和短期的执行措施,使北大的信息化建设得以分阶段贯彻实施,突显“务实”特征。
黄主任指出,信息化建设是北大创建世界一流大学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够提高北大有限信息化资源的利用效率,对学校的教学和科研工作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在学校的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必将涉及管理组织结构的重组和利益的再分配,这无形中将对校园的信息化建设产生各种各样的阻力。因此,学校需要制订各种政策法规和规范标准、合理规划、统筹管理、分步实施,以保证信息化建设理性、有序、健康地发展。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