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网络》:处理器在过去几年中,出现了许多争吵和竞争。无论是CPU,还是GPU,现在看来都是在不断的争取高性能计算的用户,这将是一个趋势么?
周会群:从CPU的发展历程来看,这的确是一个主流的趋势,因为无论科学计算还是商用计算、事务处理对CPU计算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Intel的x86系列处理器从早期用于个人计算机的16位8088/8086开始就注重了对于浮点运算的支持,当时浮点运算的处理单元集约在独立于CPU的协处理器8087上。
随着CPU的进化,16位的80286、32位的80386也有与之配套的协处理器80287、80387。支持高性能计算最基础的浮点运算能力是在32位80486处理器问世时才整合在一起的。众所周知,x86系列的芯片采用的是CISC结构。事实上,Intel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还设计过两款RISC结构、内含64位浮点处理器的CPU,即i860和i960。Intel当时推出的Paragon超级计算机就使用了i860处理器。可惜由于设计上的原因,i860性能的充分发挥强烈依赖于编译程序的性能,大大阻碍了它的发展和应用。x86系列处理器在商业上的巨大成功很快遮掩了这两款性能更加先进的CPU的可能发展前景。不过,i860的很多技术影响了后来的Pentium处理器的设计,尤其是其中与SIMD(单指令多数据处理)相关的MMX功能。
《中国教育网络》:就高性能计算而言,是否浮点计算能力越强处理器就越好呢?
周会群:处理器的浮点处理能力固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但不是惟一的决定因素。处理器的微结构也很重要。Intel在Nehalem微结构之前的处理器产品中没有内存控制器,处理器需要通过FSB(前端总线)与北桥芯片相连,北桥芯片担负到内存访问数据的任务。这就是所谓的非直连架构,CPU与内存之间不能直接通信,中间经过重重路径——从处理器到北桥到内存、再返回北桥再到处理器,历经五个步骤,漫长的旅程。
这种架构有两个问题:一是非直连架四核处理器内部四颗核之间的协调工作能力大打折扣。因为它们都是直接封装了两颗双核CPU,且两颗双核CPU之间没有直接联系。四核CPU内部以及四核CPU之间的所有联系都要通过北桥中转,这必然对四核CPU的并行处理效率产生不利影响。
Nehalem微结构是一个革命性的改变,CPU中各个核位于同一个芯片上,集成了内存控制器,省去了北桥,并且各个核之间采用QPI(QuickPath Interface)点对点高速连接。所以每个核都可以从内存中直接读取数据,因此减少了延迟、加快了处理速度。各个核之间的通信也不再需要北桥中转。这就使xeon 5500系列处理器的并行处理效率得到较大的提升。当然,这种直连架构并非Intel首创。AMD在2003年推出的K8架构就已经捷足先登。所以,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过去许多高性能计算集群更多地选择AMD Opteron做处理器。
现在在x86_64及其兼容架构的处理器方面,Intel终于与AMD站到了同一起跑线上。之所以强调x64_86架构,是因为Intel早已有非常适合高性能计算的Itanium系列RISC处理器。不过,Itanium会不会像i860那样因为市场规模的原因在将来的某一天悄然而退,现在很难预料。商业市场非常残酷,好的东西往往曲高和寡,不能存续。
《中国教育网络》:注意到超线程技术在xeon 5500系列芯片中的重新启用,您认为这是基于什么考虑?
周会群:Intel从基于NetBurst 架构的Pentium 4开始到xeon 5000系列为止在处理器中采用了超线程技术,在基于Core微结构的xeon 5100、5200、5300、5400等系列中消失。
而在推出基于Nehalem微结构的xeon 5500系列四核产品时又得到恢复。这可能是因为Intel内部不同设计团队的不同选择,因为Core微结构脱胎于原用于笔记本计算机的架构,本来就没有超线程。此次恢复的背景还应该包含这样的考虑:构架的改变使处理器访问内存的带宽大大提高,同时访问输入输出设备的能力也大大提高,这有利于超线程技术更有效率地、更高性能地发挥。在企业的计算环境下,CPU的持续负载率往往不高(15~20%),可以为超过实际CPU核个数的多线程提供物理CPU资源和缓存、内存资源。所以,超线程技术对于企业的应用大有益处,使企业的应用系统能够更有效地利用机器的资源。
而在高性能计算的领域,计算服务器往往都是满负荷,一个线程就占满了一个物理的CPU核,没有冗余的资源可提供给其它线程作为虚拟的CPU。过去的测试经验表明,超线程不仅不能帮助高性能计算,反而会使性能下降。一般来说,当关掉超线程时,计算速度会有10%~15%的提升。不过,我们尚未对xeon 5500系列处理器的超线程功能进行详细的测试,让我们期待它对某些类型的计算有用武之地。
来源:《中国教育网络》2010年2-3月合刊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