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创业节”暨郑州航空港实验区首届创新创业大赛决赛获奖者和嘉宾合影留念。
“青年创业节”暨郑州航空港实验区首届创新创业大赛决赛现场路演。
“青年创业节”暨郑州航空港实验区首届创新创业大赛决赛现场。
“青年创业节”暨郑州航空港实验区首届创新创业大赛决赛现场。
评委在现场点评。
“青年创业节”暨郑州航空港实验区首届创新创业大赛决赛现场。
中部国际电子商务产业园。
“这个项目的盈利模式是怎样的?”“你们的股权结构是怎样的?”“为什么用户要选择你们的产品?”
9月18日,郑州市航空港实验区中部国际电子商务产业园中,22支来自全国各地的创业队伍,带着自己的项目,通过10分钟项目现场陈述及5分钟现场答辩,接受10多名相关行业专家、投资机构合伙人的检验。
作为国家发改委、中国科协倡导的“创响中国”巡回接力郑州站活动的重要部分,“青年创业节”暨郑州航空港实验区首届创新创业大赛决赛在此举行。
本次大赛由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中国青年报社、国家信息中心联合主办,旨在通过大赛评选出一批高水平、高层次、高素质的创业团队和具有核心创新能力的高成长性科技型中小企业。
市场认可的风向标
作为全国首批“双创示范基地”,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先后组织开展了生物技术、智能制造、“互联网+”和青年创业节4个专场的初赛,120余个项目参赛,共遴选出22个优质项目进入决赛。进行展示的参赛者,有的是在校大学生,有的是高校教师,还有专职创业者。
大赛评委中国神华能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会秘书黄清几乎对每一个项目都进行了提问,有些问题让选手捏了一把汗。
黄清说,这正是这次比赛的意义。
黄清曾经参与过中国青年报社在广东江门、北京举办的相关创业活动。他说,提问不是要为难创业者,更多的是希望给创业者以启发。他发现,这次活动创业的主体不是在校大学生,而是离开校园时间不长的毕业生。这部分人群对市场的研究往往有所欠缺,并且缺乏挫折经历。
“对于创业者来说,奖金绝对不是目的,他们最大的目的,一定是把自己的项目拿给我们看,接受市场的检验,看看到底有没有转化的可能性。”作为能提供市场认可的业内人士,黄清对项目转化的可能性尤为关心。
这也正是河南省高科技创业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贞和关注的。曾担任过不同创业大赛评委的李贞和说,年轻的创业者,尤其是在校大学生,容易不够脚踏实地,甚至有少数人把创业当作满足个人虚荣心的方式。此次大赛,就是给创业者提供了一个接受检验的平台以及互相学习的机会。
招商方式的创新
黄清说,郑州航空港和中国青年报社一起举办这样的活动,“很聪明”。
“航空港用这种创新的方式来招商,借助了双创的东风和青年热情,效果好,针对性强。”黄清对活动大加赞赏。
郑州航空港实验区管委会主任马健介绍,2016年5月,郑州航空港实验区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首批区域性双创示范基地,肩负着引领全省全市开放创新发展的历史使命,承担着带动产业升级、扩大对外开放、建设航空都市和体制机制创新的战略任务。
此次大赛进入决赛的项目,不少和航空港的优势产业有关。李贞和说,此次决赛中智能手机终端、石墨烯、生物医药平台等项目,都可以和航空港实验区的产业相结合。
黄清说,成功的创业项目大体有3个面向——面向市场需求,面向科技前沿,面向世界潮流。
此次比赛中,无线传感网络最终获得一等奖;单克隆抗体项目、气溶胶激光雷达项目获得二等奖;电子封装用BGA精密焊球产业化、UU跑腿、豫便利获得三等奖。
其中,一等奖得主获得15万元奖金及200万元天使投资,二等奖得主获得10万元奖金及150万元天使投资,三等奖得主获得5万元奖金及50万元天使投资。根据活动规则,获奖项目在活动结束后1年内入驻郑州航空港实验区,方可获得天使投资支持。
创业长跑的领路人
在比赛现场,负责陈述的参赛者都会介绍自己背后的团队,有的是和他们一样的年轻人,有的是高校的科研队伍,有的是社会人士和科研团队组合的队伍。
黄清将这一活动评价为“有远见”。在他看来,创业必须是年轻人做的事。
“因为创业是一个长跑,而且最重要的就是要有热情。”黄清说,这两个要求决定了,青年是创业最合适的主体。
2015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让“双创”成为社会的热词。但一些创业项目的失败、创业过程中急功近利的做法,也让社会对创业这一热潮进行了不少冷思考。
对此,黄清认为,冷思考是必要的,但社会也应该支持难得的创业热潮,因为双创会给未来会带来巨大的深远影响。
“影响了青年就影响了一批人,影响了未来。”黄清说,中国青年报社做了大量帮助青年成长的事儿,应该继续在双创背景下,帮助青年找到创业、成长的正确方法和道路。
中国青年报社负责人介绍,作为中国青年报“推动社会进步,服务青年成长”的重要举措之一,KAB全国推广办公室在2008年5月由共青团中央授权中国青年报社组建。截至今年6月30日,KAB项目已在1455所高校培训8418名KAB讲师,在305所高校搭建KAB创业俱乐部,每年有上百万名大学生参与学习KAB课程及参加KAB各类创业实践活动。KAB项目已成为培养大学生创业精神、提升大学生创业能力、服务大学生就业创业的重要手段。
该负责人表示,在“双创”时代,中国青年报希望能更好地融合“互联网”思想,寻树“双创”典型、服务青年,继续发挥传统媒体的影响力和公信力,加大对大学生创业典型报道,为推进创新创业政策继续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
创业教育课堂
在听到评委建议和“坡上文化”进行合作时,陕西杨凌卉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参赛者表示,已经谈好合作意向了。
这家公司是集“永生花”研发、工艺设计、生产及销售为一体的高新技术企业。“永生花”是使用玫瑰、绣球等品类的鲜花,经过脱水、脱色、烘干染色等10余道复杂工序加工而成的花,可保鲜5年。该项目已获首轮天使融资,此次参赛想吸引更多资本关注。
“坡上文化”是一家文化创意类的公司,据称覆盖北京二本以上所有高校业务。和“永生花”的合作,也许会为二者的发展带来更多的可能。
这样的对话和沟通在比赛过程中随处可见,参赛者利用茶歇和业余时间热火朝天地讨论着彼此项目的内容和特点。
这样的创业活动能给创业者带来什么?这是主办方和评委都在不断思考的问题。
此次比赛过程中,不仅有在校大学生的创业团队,也有已获得天使融资的较为成熟的团队。李贞和说,每个团队都有机会学到新东西,“即使是比较成熟的团队,其实也是在创业的初期,是在摸索的阶段。所以得到好的建议是十分有用的”。
在黄清看来,最直接的好处,就是补上中国一直缺乏的创业教育。
创业教育,不仅是让创业项目接受市场的检验,更是教会创业者关乎成败与价值的道理。
黄清直言,一些项目的Idea和已有的项目有相似之处,有抄袭现象。同时,一些项目的参与者期望太高,对市场的预判不够。黄清说,在中国,教会创业者什么是创新,如何创造新东西,才是比赛的题中之意,也是未来发展的基石。
同时,好的创业环境也离不开对失败的包容。“我们应该告诉一个人,他可以拔尖儿,也可以失败。”黄清说,创业教育的缺乏使得一些人不敢标新立异,也惧怕失败。
黄清说,创业成功是件不容易的事、风险很大,一定要以创业教育来告诉创业者,如何找到自己的兴趣和特长所在,并应用到创业中去。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