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1946年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诞生以来,世界上出现了一次又一次信息化热潮,先是50—60年代以数据处理为热点的计算机应用高潮,接着是70—80年代的数据库热潮。这次,随着1993年美国克林顿政府“国 家信息基础设施(NII)行动计划”,即信息高速公路计划的提出,世界上又掀起了一阵空前的信息化热潮。这个热潮的序幕刚刚拉开,就已经引起从政治到经济,从文化到教育等社会领域的极大关注和热情,形成了整个社会的信息化热潮。这个热潮的特点是什么?中国教育应该如何面对这一热潮?这是本文讨论的主要问题。
一、当前世界范围的社会信息化热潮的特点
信息革命首先是信息技术的革命。从技术角度看,这次世界范围的社会信息化热潮的特点有两个:一个是网络化,一个是多媒体。
什么是网络?通俗地说,计算机网络就是通过通讯线路(有线或无线)将多台地理位置上分散且独立工作的计算机互联起来,以达到通讯和信息资源共享目的的系统。根据网络覆盖的范围,可以分为局域网(LAN)、城域网(MAN)、广域网(WAN)等。
早在60年代初,美国的计算机科学家就开始探索任意两台计算机的连接,以实现资源和设备的共享。1969年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计算机网络——Internet出现了。它的前身是美国国防部为了研究如何将相距遥远且型号不同的计算机互联起来,以实现军事通讯服务而建立起来的ARPA网。使用者被严格限制为有关国防科研的军方科学家。初步建成后,为了使这一成果接受考验,ARPA放宽了使用者的限制,于是,美国许多研究所和大学纷纷申请与之相联。这样,一些校园网成为骨干网上的节点。最终成为一个网套网的Internet(它的第一个字母大写,表示Int-ernet已成为一个专用名词)。
后来,为了军事上的实际应用,美国国防部另建了专门用于军事目的的MIL网,并继续对Internet给予支持。80年代初,美国政府根据国会的法案在许多重要的地区建立了超级计算机中心,为了使这些资源能为更多的单位和个人服务,该法案要求建立配套的全国性计算机网,并交由国家科学基金委员会建立了NSF网络,这样,全美国的16个超级计算机中心就被联成一体,并接替ARPA网成为Internet的骨干网。1991年,美国国会通过高性能计算机法案HPCA,决定再次资助Internet,并建议美国能源部的ES网和国家航空和宇宙航行局的NSI网和NSF网三者联合。于是,这三个网成为Internet新的骨干网,也被称为国家研究和教育网(NREN)。
现在,Internet早已越出美国国界,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世界网。它的用户每天都在增加,据最近的一份文献统计,目前该网已拥有150个国家,5万多个注册网络,500万台计算机,2500个数据库,而且,正在以每年高于20%的速度激增。中国于1994年4月正式加入Internet国际计算机网。
克林顿提出的信息高速公路就是以Internet为雏形提出的国家信息基础设施(NII)战略规划。
计算机网络将计算机和通讯相结合,大大拓宽了计算机单机的功能,使得用户可以在网上传送电子邮件;在网上参加电子集会;在网上传输和获得电子发行物;在全网任何一个数据库中检索资料;获得公众可共享的免费计算机软件;动用各种远程计算机设施等。人们不受地理环境的约束,在方便的占有大量资料的基础上,通过网络和世界上的专家及志趣相投的朋友们进行交流,并通过这种高水平的交流,产生新的概念和思想,探索自然界的奥秘和人类社会的发展。网络大大地开扩了人的视野,扩充了人的思维能力,使计算机向真正的“电脑”目标又迈出了一大步。
网络成了一台巨大无比的计算机。从这个意义上,微软公司的总裁说,在今天,“网络就是计算机”。
什么是多媒体呢?多媒体信息处理技术是现代信息处理技术、数字通讯技术、家用电器技术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高度综合的新技术。它可以通过多种信息媒体(诸如数据、文本、图形、声音以及视频图象等)对信息进行统一的数字化处理和交互式处理。
多媒体技术是80年代产生并飞速发展起来的计算机领域的一支奇葩。进入90年代,调制解调器MODEM、声霸卡、视霸卡、触摸屏、视像会议系统等硬件产品性能价格比大幅度提高,多媒体的开发平台、著作工具、编辑软件的效率和质量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只读光盘CD-ROM(每盘的容量可达650M字节,一张盘可以容纳三年的人民日报的全部内容)、视频光盘V-CD(每盘可存放74分钟带伴音的质量大大高于录像带的图象讯号)大批量的生产,使得多媒体计算机成为现实,并将计算机和电话、传真机、电视、录像机、摄像机等家用电器融为一体。
多媒体计算机是计算机发展的必然趋势,其原因有两点:第一,它完全符合人类的认知规律。根据有关专家实验的结果,人类感官对信息的理解程度因刺激的方式而不同,视觉83%、听觉11%、触觉3%、味觉2%、嗅觉1%,综合刺激才能产生最佳效果。人类对信息记忆保持能力与信息提供的方式有关,两小时后保持率:谈话情况是70%、观看情况是72%、视听并重是85%;72小时后保持率:谈话情况是10%、观看情况是20%、视听并重是65%。多媒体计算机可以通过视觉、听觉,甚至触觉、味觉、嗅觉等多种方式对用户的感官进行刺激,其效果是单一途径所无法比拟的。第二,多媒体计算机市场具有无限广阔的前景。
电子货币、电子出版物、电子游戏、可视电话、家庭影院、视像会议、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育CAI、多媒体管理信息系统MIS、多媒体商业广告等,构成了商机无穷的多媒体产业。多媒体将使金融业、保险业、商业、军事、交通、教育、文化、卫生、娱乐业技术等各行各业都出现令人陶醉的变化。Apple公司前总裁约翰·斯卡利说,今后十年,多媒体的市场将达3.5万亿美元。多媒体计算机符合人的认知规律,又有广阔的市场需求,多媒体产业的前景不可估量。
对于所谓信息高速公路的实现至今还存在着各种不同的方案。但是在一点上是没有争议的,那就是真正的信息高速公路必须能保证以足够高的速率(>45Mbps)双向传输多媒体信息。简单说,信息高速公路等于计算机网络加多媒体技术。
从社会学角度看,这次世界范围的社会信息化热潮也有两个值得注意的特点。
第一个特点是:各国政府在这次竞争中都采取了空前积极的态度。美国为了实现NII计划,克林顿政府不惜取消了已投入6.4亿美元的超级超导对撞机计划,大大消减了星球大战(SDI)计划,强化对NII计划具有重要意义的HPCC(High Performance Compuling and Communication)计划,决定在1993年至2013年投入2000—4000亿美元建成覆盖全球,连通世界的信息高速公路。
克林顿政府声称,NII将给美国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
1.它将使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增长到3210亿美元,生产率提高20—40%。
2.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仅个人通讯业在今后10—15年内就将创造30万个就业机会。
3.使美国在高新技术领域处于领先地位。
4.推动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
5.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
也就是说,克林顿政府在很大程度上把重新振兴美国经济、维持美国在世界上岌岌可危的霸主地位的宝压在了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上。
美国的NII计划在世界各国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1994年初,加拿大宣布以其第二大有线电视集团为主要支撑机构,在包括加拿大国家银行和加拿大邮局在内的五大集团的经济支持与国外有影响的集团的大力协助下,在未来的十年内投资7.5亿加元,建设加拿大的信息高速公路。1995年将向位于魁北克以北150公里的3.4万户家庭提供实验服务;2002年其服务范围将扩大到哈利发克斯,魁北克市、蒙特利尔、多伦多和艾明顿,进一步扩展到整个加拿大。
欧共体拟定了“欧洲信息空间(EIS)计划”。这是迄今为止欧共体制定的一项最为庞大的信息技术计划,实施期定为5年,耗资2000亿美元。
日本决定建立名为“信息研究及流通新干线网”的日本信息高速公路并开始实施。日本还推出了Mandara计划,建设日本的信息基础设施。该计划是1994—1999年为期5年的官、学、商联合开发计划:它试图建立10个巨型计算机中心,使日本成为接收和发送世界科学技术信息的基地。
韩国决定到本世纪末将投入550亿美元建设该国的信息高速公路。该计划分为三个阶段实施。第一阶段(1993—1997年),以改善政府行政管理为主要目的,建立政府信息管理网络。第二阶段(1998—2002年),信息通讯网络传输速率将进一步提高到622mbps(兆比特/秒),光缆的敷设将达到小型商业企业和人口密集区,提供商业多媒体信息。第三阶段(2002—2015年),建成信息高速公路,实现宽频带通讯网络,向一般公众提供服务。
新加坡宣布到2000年将光纤通到每一栋楼,将鱼尾狮城变成一座“智能岛”,与香港一争“世界超级中心”的角色。目前他们正全力推动类似于美国NII计划的IT-2000计划。
我国台湾省也正致力于ISDN的建设。第一阶段首先建立6个带512条线路的节点,台北3个,台中、台南、高雄各一个。第二阶段建立更多的节点,把整个台湾连接起来。香港已建立了一个全数字网络,并与MOTO-ROLA合作发展无线网络。
我国党和政府对国民经济的信息化一直给予极大的重视。1994年12月10日,国务院批复成立国家经济信息化联席会议,正式启动“三金工程”。其中“金桥工程”(国家公用信息网工程)就是我国的信息高速公路;“金关工程”(外贸专用工程)、“金卡工程”(电子货币工程)以及其他金字号工程则是在“金桥工程”的基础设施上运行的基础性信息化应用工程。一系列的“金”字号工程已经涉及我国几乎所有的领域,成为我国跨世纪的国家级重点工程。
综观世界各国的情况,尽管出于不同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背景,对信息高速公路的称呼各异,侧重点也有所差别,但从对国家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普遍高度重视看,在以下几点已形成共识:第一,目前世界经济已发展到迫切需要信息化的阶段,这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客观需要,也是世界经济与技术发展的大趋势。第二,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程度已成为衡量国家现代化和综合国力的新标志。对于发达国家而言,它是争夺下一个世纪国际市场,维持国际地位的关键。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它是迎头赶上发达国家的一个历史性的机遇。第三,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建立将不仅具有巨大的经济效益,而且具有巨大的社会效益。NII的建设从根本上说是为整个社会建立现代化的信息平台,它将使人类在这一新的平台上学习、工作,给人类社会的生活方式带来革命性的变化。
从社会学角度看到的第二个特点是:个人和家庭对这次信息化表现了空前的热情。
个人和家庭对信息化的认识来自于对计算机带给他们的利益和切身感受。过去,由于计算机功能单一,人们更倾向于把它当作研究的工具。
但是,多媒体的出现则一下子使人们发现,自己的衣、食、住、行、教育、娱乐竟然与计算机如此密切相关。人们可以通过网络与远在异国的朋友攀谈;可以通过多媒体在有线电视(CATV)中从上千条频带中选择自己喜爱的节目;可以坐在家里了解市场的信息和购物;可以不通过银行直接用电子货币付款;可以辅导孩子的学习……多媒体计算机将成为他们的生活中比电视机、电冰箱还重要的必需设施。人们通过多媒体重新了解了世界、了解了自己,也了解了信息社会。个人和家庭对信息化的空前热情直接反映在个人计算机即PC机的市场销售情况上。1993年世界PC机市场达到了3823万台,比1992年增长24.2%,销售值733亿美元,增长15%;1994年PC机世界销量达4425万台,比1993年增长15.8%。目前,在美国家庭电脑的销量已超过企业电脑。家用电脑高档化、多媒体化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个人和家庭对计算机的空前热情是信息革命深入人心的标志,这一点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因为,仅仅依靠少数精英是不可能实现一个社会的产业革命的。特别是在我们这样发展中国家,信息革命将不仅是一场技术革命,而且需要全民族信息文化素质的提高,需要在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工作方式上破旧立新,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
二、中国教育如何面对当前的社会信息化热潮
(一)要充分重视教育系统在我国社会信息化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
要使我国教育发展与社会信息化的大背景相适应,教育科学工作者首先必须对教育系统在我国社会信息化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有一个清楚的认识。
第一,教育系统是为我国社会信息化培养人才的基地。在这次社会信息化的热潮中,我国是在较为薄弱的基础上和发达国家竞争的。自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国国民经济在持续高速发展,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和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还是很大的。目前,我国的工业化还尚未完成,1993年工业占工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为68%,低于高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89%),也低于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75.5%)。我国经济仍处在高消耗、低效益、粗放型的发展阶段。单位国民生产总值的能耗、材料均是发达国家的3—5倍,能源利用率约为30%,全员劳动生产率仅为发达国家的5%左右。高科技产业也还不够发达。信息产业近年来有了飞速发展,但无论就其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还是就其劳动力占就业人口总数的比重来看,都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信息基础方面,美国的电话普及率已达95%以上,我国还不到5%。家用电脑普及率美国已达50%,我国目前还不过千分之几。我国的电视和广播普及率较高,达到80%以上,但还达不到如美国等发达国家的99%的高水平。当美国等发达国家开始考虑将光纤通到每个家庭的时候,我们的有线电视网(CATV)才刚刚起步,而CATV有可能是信息高速公路进入家庭的主要途径之一。通晓网络和多媒体的专家奇缺,对普通中国民众来说,网络和多媒体还带有强烈的神秘色彩。
在这种条件下,我国的社会信息化硬环境(如网络)的建设不可能在全国一下子铺开,必然要突出重点,以重点带动一般。也就是说,首先要集中力量在条件相对较好的地方,搞好示范工程,并把人才培养放在重要的位置。
教育系统集中了我国高科技的大量人才,又是全国总体文化水平和现代化意识最强的领域,是最大的信息源和信息用户。因此,以我国高等学校和中科院为核心建设的教育科研网必然成为我国的示范网络和试验基地,而且是为全国的企事业单位培训人才的基地。
第二,在信息资源的开发方面,教育系统是一支主力军。信息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三种基本资源(材料、能源、信息)之一,是信息社会最具活力的资源。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水平,将决定网络的利用率。
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花费巨额资金建立信息高速公路,如果没有足够的、高质量的信息流通,这种浪费将是不能容忍的。我们当然要充分开发Internet上已有的资源,但更重要的是独立自主地开发我们本国的信息资源。唯如此,才能准确地向国内外介绍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更好地为我国的经济发展、科学研究、社会进步和人民生活服务。教育系统是丰富的信源之一,全国有1200多所大学、600多个学科,每一个学科都有自己丰富的信息库。特别是那些与我国悠久历史和文化传统密切相关的学科,那些与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密切相关的信息,不仅对中国的学者和民众,而且对整个世界都有巨大的吸引力。无论从技术上讲,还是从学术角度讲,面向Internet国际信息网的信息库的建设只能以国际水平为标准。因此,全面开发教育信息资源的过程必将是我国教育的整体水平产生新的飞跃的过程。
第三,我国的社会信息化必定要以提高整个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为基础。不能想象在一个文盲、计算机盲、网络盲的国度里会实现社会信息化。因此,不仅是高等学校,从中小学到大学,从成人教育到社会媒体教育,我国整个教育系统在这次社会信息化的竞争中都负有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
总之,教育系统将是我国社会信息化进程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教育工作者应该对世界范围的社会信息化热潮给予极大的重视,应该积极参与我国的社会信息化进程。
(二)全面研究新的信息平台对我国教育发展的深刻影响。我们应该充分估计到这场社会信息化的发展速度。从信息产业的角度看,它的发展速度可以用一位专家打过的比喻来形容:如果汽车工业的性能价格比提高得和计算机一样快,那么,一辆福特牌汽车的售价在今天就应该等同于一盒火柴了。这里,不能用年而应该用月、日作为时间单位来观察信息产业的发展。没有这样一种时间概念,就只能永远面对信息产业的发展目瞪口呆、一筹莫展。
党和国家把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看作是抓住机遇,赶上世界先进国家的关键之一,下定了决心下大力气抓。从资金上、组织上、技术上都进行了深入的科学论证和做出了周密的战略部署。许多中外专家认为,中国没有陈旧设施带来的沉重负担,有条件采用世界上最先进的技术。中国从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开始就注意政府干预、统筹规划,有可能避免走美国、加拿大等发达国家的弯路,以超常的速度发展。
从教育系统自身的情况看,目前在我国至少有100所大学已经或正在或在积极准备建设计算机校园网,某些条件较好的中等专业学校、中小学也开始建设自己的校园网。我国目前已经有七条专线连通Internet(教委128k专线、中科院64k专线、邮电部北京64k专线、邮电部上海64k专线、北京化工大学64k专线、吉通公司256k专线),估计到本世纪末或下世纪初,我国所有的大学和大部分中等专业学校以及大城市的重点中小学以各种方式(通过专线、分组网、桢中继、电话拨号等方式)连通Internet国际网,不是不可能的。
基于这种估计,笔者认为我国教育理论界从现在开始就应该着手组织力量对这次世界范围的社会信息化及其对我国教育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全面而认真的研究。
迄今为止,已经有不少文章介绍了网络和多媒体在教学改革、学校管理、娱乐等方面的应用。这里,有两个问题值得我们注意。第一,作为教育理论工作者,除了对新技术给教育带来的新气象而欢欣鼓舞以外,我们还应该进一步研究社会信息化给教育带来的更深层次的影响。在信息平台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后,我们的教育理论中原有的概念、原理、方法等都会发生变化,这些变化是什么?它们的意义何在?那些是合理的、进步的,那些相反?这些都需要从理论上进行研究。
例如,关于“基本功”的认识,在我们的学校里,写字(毛笔字、钢笔字)是基本功,而在美国等发达国家随着计算机普遍取代了笔和纸,教师越来越多的要求学生用计算机完成作业,特别是大学生的作业如果不是用计算机输入或打印水平达不到标准的,教师就拒绝批改。基本的数学运算的能力是我国对学生要求的又一项基本功,为了加强运算基本功,从小学算术的四则运算到大学的微积分,我们的学生几乎做尽了天下的难题。相比之下,发达国家的学生要比我们的学生轻松的多,他们笔头的运算能力一般不如中国学生,但是,这并不影响他们运用数字表述他们的思想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他们可以比我们的学生更熟练地运用计算机应用软件进行复杂的数学计算。查阅文献资料是大学生和研究生的基本功。我们的学生为此不知要花费多少时间翻阅图书杂志、建立读书卡片,美国学生则会立即想到进入Internet计算机网络,去数据库中检索信息。各国的国情不同,外国的不一定都是好的、对的,但是,随着我国社会信息化的不断发展,我们对中国学生的基本功的培养应该有些什么变化,确实是值得我们研究的一个问题。
又比如,教育社会学中对学生的社会行为的研究。过去,我们比较重视研究学生在学校、家庭、社会中的社交行为,对于学生在国际上的交流研究不多,因为学生的国际交往机会不多。但是,网络改变了这种情况,任何一个学生,不必出国,就可以在Internet上参加或组织俱乐部,对他们感兴趣的任何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国际交往的神秘感突然消失了,变得轻而易举了。而Internet提供的空前充分的自由,极有可能使各种思潮:红的、黑的、白的、黄的思想影响到我们的学生。如何认识这一问题,如何因势利导,将为我国教育社会学的研究提出新的课题。
实际上,教育科学的研究方法本身也是一个值得重新研究的问题。美国天体物理学家拉里·斯马尔说:“这种相互连接的网络从本质上说是时空的破坏者,它把距离和时间缩小到零。……这对科研方法是一种很大的冲击。”在物理学家看来,没有什么比时空观的变化更为重要的了。对教育科学工作者来说,这种时空的变化会对教育科学研究的方法产生什么冲击,我们将如何利用在Internet上的教育资源信息中心(Ed-ucation Resource Information Center),又将如何向世界介绍我国的教育发展,我们将如何通过Internet建立覆盖全球的教育科学研究网络,推动我国教育科研的国际化,这场社会信息化的变革将对从事教育科学研究的人员的素质提出什么新的要求等,都是需要研究的问题。
当社会信息化的浪潮把我们推向一个崭新的信息平台的时候,我们感到的是对原有理论的不满足和对新的思想和理论的渴望。理论来源于实践。与新的信息平台相适应的教育理论应该来自于对网络和多媒体应用的实践。我们应该在有条件的学校和研究单位建立实验基地,全方位地研究在社会信息化过程中教育科学正在和可能遇到的新问题,探索在新的信息平台上教育科学发展的新规律。
(三)适应社会信息化的潮流,调整发展战略,提高中国教育系统的整体效益。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国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和教育经费都远不如发达国家,却承担着世界上最多人口的教育责任。社会信息化对我国教育提出了更高的期望。要在有限的物质资源的条件下,办出一流的教育,效益问题就显得特别突出。效益包括两个方面,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经济效益的一个重要的测度是资金利用率。为了提高办学效益,国家教委建立了详细的学校评价指标体系,其中对师生比、人均校舍面积等都有定量的指标。近年来,北大高教研究所等单位对如何提高高等学校的规模效益进行的深入的研究,更加深了我们对教育效益概念的理解。
以上工作侧重在提高学校内部的效益上。
在社会信息化的条件下,如何进一步开拓提高教育效益的思路呢?笔者认为,计算机网络的建设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条件,使我们可能通过加强学校之间、学校和社区之间、学校和国际之间的广泛合作提高办学的效益,即将提高教育系统整体效益作为提高教育效益的一条重要途径。过去,由于交通不便以及管理体制等方面的约束,学校通过与外部的合作提高办学效益受到了很大限制。社会的信息化使我们有可能突破这个限制,从我国教育系统的整体上而不是从单个学校的层面上进行教学资源的合理配置,大幅度提高图书、计算机和其他设备的利用率,发挥我国教育系统的整体效益。
任何一个对网络有所了解的人都很清楚,上述思想的实现在技术上已经没有不可克服的困难。笔者去年访问美国时,对此感受是很深的。美国所有的大学和大部分中学都已经联在了Internet网上,到2000年,美国所有的学校(包括中小学)都将上Internet网。许多学校通过网络结成联盟,实行着卓有成效的合作。例如,在北卡州外国书籍文献的收集上杜克大学(Duke University)以日本为主,而北卡大学(UNC)则以中国为主,各校之间通过计算机联网对于其他院校的情况了如指掌,读者凭借电子借书卡可以在联盟内任何一个学校借书。我在北卡州的杜克大学了解芝加哥大学的一名教授近十年发表的论文,只用了十几分钟,便从计算机上获得了所有需要的资料,并清楚地打印出来。很多中国的教授已经通过Internet网开始在美国的高水平的计算机上建立了帐户,在中国的实验室中利用美国的计算机进行科学研究。
强调系统整体效益必须进一步从思想上破除封闭意识,建立整体效益观,在管理制度上进行改革,为在新的条件下发挥中国教育系统的整体效益创造适宜的环境。
系统整体效益必须对教育投资采取统筹规划,集中投入的原则。以网络信息资源建设为例。过去,许多单位根据各自的需要建立了不少信息库,由于各自为政,相互之间低水平重复、标准不统一的现象是不足为奇的。但是,当整个教育系统被连通在一个网中的情况下,重复的、过时的信息就立刻变得毫无价值,只有那些高水平的、特别是高水平的多媒体信息才可能受到人们普遍的关注。因此,由国家教委统筹规划、精选项目,给予大投入,制作高质量的精品,通过网络服务于整个教育系统应该成为今后国家教委投资的一项重要原则。
目前,在美国已经出现了所谓虚拟大学。这种以计算机网络为主要依托媒体的大学不受空间环境的限制,它并不只依靠一所著名的大学,而是要调动所有在网络上的学校、研究所和其他单位的教学和科研的力量,利用他们可能提供的信息情报、图书资料、计算机等资源为其所用,高速网络的交互功能还可以使它实现原有远距离教学所不能实现的教师与学生的相互交流。在课件建设上,为虚拟大学使用的许多高质量的多媒体光盘(例如,笔者在美国就曾见到商业行政管理和基础医学的硕士课程的多媒体光盘)已经面世。在1995年5月亚太经济合作会议(APEC)上日本代表提出的在亚太地区各国合作通过计算机网络成立多媒体大学的建议,得到了与会人员的热烈赞同。虚拟大学是发挥教育系统整体效益的又一个很好的例证。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