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移动应用沟通学校家庭
所谓移动应用指的是由手机、传呼机、掌上电脑、笔记本电脑等移动通讯设备与无线上网技术结合所构成的一个应用体系,它有赖于移动互联网的建立。随着移动数据通信技术的发展和移动终端设备的广泛应用,移动应用已经渗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如金融、电信、新闻、商业、交通运输、医疗保健、教育等,尤其是短消息业务取得的空前成功激发了业界对多媒体信息开发应用的热情。
移动互联技术的发展及对社会生活的影响也不可避免地波及到教育领域,于是一个新的概念“移动教育”(Mobile Education,也有人称为Mobile Learning)应运而生。移动教育有机地结合移动通信、网络技术与教育,与有线的在线学习相比,移动学习具有移动性、高效性、广泛性、个性化等特性。移动互联带来“随时、随地、随身”的信息交流和服务手段,信息因人的流动而流动,人可以不依赖于地域的限制,从而实现了真正的随时随地传信息的梦想。利用移动互联技术,学习者不仅可以依靠电脑上网,还可以用手机、PDA和智能电话等小巧、便于携带的移动终端上网,尤其是3G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可以实现瞬间上网和永远在线,使信息获取也更加便捷,信息处理更加实时、高效。到目前为止,在许多国家特别是中国,手机用户远远超过有线上网的人数,通过移动互联不懂计算机的手机用户也可以很容易获取和处理网上信息,这就大大拓宽了教育的范围,对终身教育、教育的民主化以及个性化学习将产生巨大推动力。
和其它移动应用一样,一个移动教育系统通常包括三个组成部分:硬件设备、软件以及通信网络。硬件包括移动终端、无线联网设备、各种网络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以及企业应用服务器。其中,移动终端包括笔记本电脑、手机、PDA、掌上电脑、双向寻呼机等等;无线联网设备包括无线WAN调制解调器、无线LAN适配器、无线MAN适配器等;网络服务器包括支持无线连接的WEB服务器、WAP网关、通信服务器,它们为手持设备提供与Internet或Intranet连接的能力。软件通常包括安装在移动终端上的客户端操作系统和应用系统、服务器上的服务器软件和数据库软件、服务器上的后台应用系统、负责与后台应用或基于WEB的应用服务器通信的应用中间件以及负责将多个无线网络连接到应用服务器的无线中间件等。通信网络包括两个部分:通信方式和无线网络。移动通信主要依靠三类无线通信:无线局域网(WLAN)、城市蜂窝网(由2G发3G发展)和卫星通信(GEO~MEO/ LEO)。
移动教育的研究已引起了广泛的重视,如Berkeley在2000年针对一些中学生做了使用手机的教育实验,讨论了在虚拟大学中的移动应用;英国Ninestiles今年年初的校内“漫步”实验,通过向1400名学生和95位教师每人提供一台无线连接的笔记本电脑,使其在与信息资源保持连接性的同时可以在校园内“漫步”,以此增强学生学习动机、改进学习、提高学习成绩和掌握IT技能;西门子集团与Discovery《探索》频道的合作等等,这些研究与实践虽然都属于起步阶段,但已取得了成功的经验。我国教育技术界也开始关注移动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各有关高等学校和有关单位向教育部高教司联合申请的“移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项目已经立项,北大也开展了这方面的实践研究。目前移动互联技术在基础教育中的应用主要是基于短消息的服务,如移动e-mail、文本会议、学校活动通知、师生活动通知、答疑、考试分数查询等等。
随着3G通讯协议的发展,面向浏览器的移动终端应用平台的推广,移动设备、标记语言、通讯网络等之间通用标准的制定以及语音技术、定位技术、数据安全技术等关键技术的解决,基于互联网络的移动教育应用将有极大的发展空间。
十一、从信息管理到知识管理
知识管理是将可得到的各种信息转化为知识,以便于知识的产生、获取和重新利用,并将知识与人联系起来的过程。知识管理的基本活动包括对知识的识别、获取、开发、分解、使用和存储。在教育领域,知识管理就是将各种教学资源转化为显性或隐性的相互之间网状联系的知识集合,并对这些知识提供开放式管理,以实现知识的生产、传递、利用和共享。
根据知识的特性,在知识管理过程中需要把握积累、共享和交流三个原则。知识积累是知识管理的基础,只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知识资源才谈得上管理;知识共享是使学习组织的每个成员都能接触和使用知识库中的知识;知识交流则是要求每个知识的使用者都积极的贡献自己的知识,以建构更大规模的知识库,知识交流是使知识体现其价值的关键环节。
知识管理工具是实现知识的生成、编码和转移的手段和方法。知识管理工具不仅具备数据、信息管理工具的全部功能,而且能为使用者提供理解信息的语境,以及各种信息之间的相互关系。例如,信息管理工具可以存储一幅齐白石的名画,而知识工具不仅帮助我们完整的保存这幅画像,更重要的是,它能够帮助我们理解这幅名画。一般,我们可以把知识管理工具分为知识生成工具、知识编码工具和知识转移工具三大类。
知识生成工具:知识生成工具包括知识获取、知识合成和知识创新三大功能。目前,利用具有初步人工智能功能的搜索引擎和知识挖掘工具进行知识的自动获取,可以将相关的词句组合起来,帮助人们将分散的创新观点进行合成。但是,目前实现知识的创新还十分困难,只能利用一些工具实现辅助性的知识创新。
知识编码工具:知识产生出来后,只有通过共享和交流才能发挥其巨大的价值。知识编码则是通过标准的形式表现知识,使知识能够方便的被共享和交流。不少知识管理工具将知识分为流程知识、事实知识、编目知识和文化知识,这四种类型的知识以隐性或显性的方式存在,并且它们存在于学习者和学习组织之中。知识编码工具的作用就在于将这些知识有效的存储并且以简明的方式呈现给使用者,使学习者和学习组织的知识更容易被其他人使用。
知识转移工具:知识的价值在于流动和使用。如果数量众多的学习者相互利用各自的经验和知识,那将会产生巨大的效益,因此知识的传播对于知识发挥能量是十分重要的。一般来说,学习组织内知识的产生、流动过程是这样的:隐性/个人知识——显性/个人知识——显性/集体知识——隐性/集体知识。在知识流动的过程中,存在许多障碍,使知识不能毫无阻力的任意流动。这些障碍可分成三类:时间差异、空间差异和社会差异。知识转移工具可以根据各种障碍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人们消除这样的障碍,使知识得到更有效地流动。
知识管理不同于信息管理,也不是资源的管理,它是通过知识共享、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应变和创新能力。知识管理系统注重的是,让知识工作者可以通过网络随时随地的方便得到自己所需要的各种各样经过提炼和加工后的信息,经过对信息的深层次加工后形成有用的知识。知识管理通过数据中心建立的完善的数据仓库,对数据进行深层次的挖掘、统计分析,从而构造一个决策支持智能化知识库系统。而信息管理只是简单对大容量信息进行提取和再现,对信息的加工层次较浅,一般不具备信息有机合成与知识提取的功能。
在知识管理系统中,每个人既是信息的受益者,也是信息的缔造者,因此,知识管理系统涵盖全面的信息处理,包括:信息的发布,信息的分类,信息的采集,信息的搜索,信息的加工;而传统信息系统只涵盖部分的信息处理。
教育主要的功能在于知识的传播与创新,更需要知识管理,对于教育来说,知识管理的实施在于建立激励学生积极参与知识共享的机制,培养知识意识,增强学生个体和集体创造力的培养。目前,教育信息化领域内绝大多数都只停留在信息管理层面,对于知识管理,只是部分学者在小范围内进行理论与实践的研究,虽然她还停留在襁褓之中,但它的出现,必然将推动教育信息化向更深层次推进,不可小视。
十二、应用发展趋势
最后总结一下我们教育信息化今年的发展趋势,可以从五个方面进行介绍:
第一个方面是无论从硬件系统、从软件系统、还是从教育资源方面来看,都要从重视教,重视管理到重视学生学。以前我们搞的教育信息管理系统或教育资源库,建设软件都大量集中在支持老师管理,支持老师教学,现在逐步要支持学生学习,从教师教到学生学,这是我们教育界的普遍规律。
第二个方面要从IT(信息技术)向教育回归。教育信息化的产业价值链还要逐步的上移,而不应该只停留在倒金字塔的形式,我们要从IT向教育回归,逐步登上金字塔的顶尖,金字塔的顶尖要越来越宽,越来越大。
第三个方面要以硬件建设为主向以应用建设为主方面发展。像一些发达地区,比如上海、广州、深圳等等这些技术设施建设比较好的地方,已经认识到软件资源培训,以及应用服务这方面的重要性了,不再像前几年一样,大家搞信息化,就知道是一些硬件这些方面的东西,而是注意从硬件建设向应用建设发展。
第四个方面是教育信息系统,教育软件智能化程度要逐步提升。从现在最简单的信息管理到带有一些决策支持,带有一些推断、推理,知识重构的智能性的辅助决策的,辅助替代人部分思维能力的这些东西发展。比如备课系统,教学模式的选择,教学资料选择这些方面可能会进一步提升。
第五个方面是教育信息化标准将进一步普及教育信息化标准委员会今年将会有一系列的活动,这些活动我想对推广标准观念的普及是有非常大的帮助。像现在南方地区很多招标中,就明确写着一条:参与投标的资源库要符合国家的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管理系统要符合教育信息系统互操作规范。以前有些公司推销的时候,说我这个公司符不符合什么什么标准,这是作为你优势来宣传,但是现在不同了,现在是用户作为你入围的基本判断依据。这说明用户已经意识到这个标准的重要性了,并且标准还要进一步的普及。
参考文献
[1] 祝智庭等,《现代远程教育标准开发计划》,内部参考资料;
[2] 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http://www.etc.edu.cn/;
[3] 陈天、余胜泉,《知识管理与网络学习》,中国电化教育,2002年第4期;
[4] 岑健林、余胜泉,《佛山地区教育信息网络建设目标与内容》,中国远程教育资讯版,2002年第10期;
[5] 俞晓鸿,《城域教育网:开启教育信息化新纪元》,http://www.edu.cn/special/showarticle.php;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