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教育呼唤理性回归
2003-09-02 山东省潍坊盲校 王培峰
以培养学生信息技术能力为核心的信息素养,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当前,中小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一方面以信息技术课程建构学生的信息素养内部结构;另一方面,在其他课程中渗透信息技术,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建构学生信息素养的外在发展环境。笔者以为,在今天信息时代背景下,培养中小学生的信息素养还应将信息技术与学生生活、与社会生活整合起来,与社会群(团)体活动整合起来,与信息文化整合起来,建构学生信息素养良性发展的、立体的生存发展环境。
回归生活世界 在问题活动中培养信息素养
信息技术已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社会生活需要信息技术,人们的信息技术也需要在社会生活中得以发展。信息技术只有与社会生活紧密结合,才能彰显出其巨大的价值。相反,信息技术与社会生活相脱离,将使信息时代、信息社会失去意义,而不复存在。
中小学生是从属于时代和社会的,他们具有超常敏感的时代性、社会性,将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仅局限于课程、课本和学校的做法,割裂了学生与社会的必然联系,是不完整的。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展开,中小学生一方面参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环境保护等社会活动日益增多,另一方面,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中小学生在参与课程(尤其是地本、校本课程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与开发活动中,与社区、社会生活的联系日益密切,学生的社会生活面临着重新建构,其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问题活动”将成为学生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在这些源于生活或贴近生活的“问题活动”中,信息技术的运用将实现学生个体与社会信息的重组与统一。同时,通过信息搜集、比较、概括等方法扩展、增殖信息,并在信息扩展与增殖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回归社会活动 在交流交往中培养信息素养
没有信息交流就没有群体、社区、社会。信息技术是信息交流的第一需要,信息技术的进步不但扩展了信息交流的时空,而且给人们带来了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学习方式、人际互动方式的变化。信息交流应当是信息技术教育的基本问题。中小学生是归属于一定社会群体的,其个体与他人与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具有鲜明的社会性、互动性。学生在实际交流交往活动中,建立了个体与群体、单向与多向、直接与间接、纵向与横向、跨时空与跨文化等多元交流交往。无论在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活动中,还是在日常生活的伙伴与团体活动中,信息技术的运用将大大拓宽信息技术教育的范畴,把信息技术教育从单纯强调个体作为的个体活动中解放出来,融入到广阔的社会群(团)体活动中,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促进学生在信息社会的社会化。
回归文化视野 在信息文化建构中培养信息素养
教育是一项文化活动,从广义上看,信息技术教育亦应是一项信息文化活动。一方面,社会道德、伦理、价值观影响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另一方面,信息技术的发展也影响着它们的生成和发展。在信息技术教育中,只强调技术能力而忽视人文观念,是不利于人的全面发展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理念必须提升到文化层面。站在文化视角,信息技术教育将有质的升华——从单纯的信息技能训练走向整体的信息文化素养积淀。传统的信息技术教育仅站在技术能力的角度,忽视与脱离了文化视野,影响了学生完整的信息素养的发展。前一时期,某校发生的“学生网上骂老师”不能不令人遗憾万分,这也将我们的信息技术教育推到了难堪境地。中小学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可塑时期,我们必须在培养学生信息技术能力的同时,教育学生自觉遵守与信息活动有关的道德、法律、法规,健全学生的人格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