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跳出狭义的“设计”概念,引用软件工程的观点,从宏观的角度阐述了整个教学中网络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制作过程,及期间可能遇到的问题。它结合教师的身份、特性以及现代教学的某些观点,对网络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设计过程做了较为详细的论述,对实际的网络多媒体课件设计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当今社会所处的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而今网络几乎已经成为信息社会的代名词。同样网络也影响到了教育。
多媒体课件是近几年以来在中小学中逐步普及应用的教学手段,由于它交互性强、表现形式丰富、容易为学生接受、有利于分层教学、信息量大等优点,已经逐步取代了传统电教手段中的幻灯片、录音、录像等,处于电教的主体地位。
由于,现在大部分学校已经有了自己的网络(指硬件、线路),加之互联网在中国的迅猛发展,基于网络环境的课件开始被提到历史日程上。
有很多人可能会认为网络多媒体课件(为了方便起见,此后以“课件”来表示)的设计仅仅只是按照自己的设想、流程做一个电子程序而已,这种想法是大错特错的。其实课件的设计包含很多方面,如课件的提出、课件的制作分析、课件流程的设计、课件的编码(具体制作)、课件的测试、课件的修改维护等。
首先,我们应该看到课件是运行在计算机上的,它是一个软件,所以一个好的课件必须遵循软件设计的规范。由于课件大部分是教师自己设计制作的,在时间、人力、财力、编程技术上都是不能与软件公司相比较的,唯一的优势在于教师自己编写课件的实用性、针对性极强,大部分课件都是针对某个年级、某几节课专题设计的,所以一个可行的课件制作过程表现为:开发周期短、实用性高、针对性强、成本(硬件)低、维护难度低、开发进度容易控制、质量较高、可靠性稳定性高、可移植程度高。下面针对这些特点来谈一谈课件的设计。
下面分这么三个方面来阐述:
课件可行性的研究
在课件设计的开始,由于它的开发周期一般偏短,所以我们就需要考虑一系列问题:课件制作的时间期限、课件关键技术的实现难度、课件的预算制作时间、可投入的制作时间。
为什么要在课件设计的开始考虑这些呢?
这些问题是整个课件设计的基础,不完善(不科学)的预算、策划、分工往往会导致一个好的课件设想流产。
第一个要考虑问题是课件制作时间期限。因为某个课件一般是为某几节课专门设计的,又由于教师的教学进度是比较固定的,所以这个课件的制作时间是有限的,它的最大值以天计算,表示为N=(课件第一次使用的日期 — 课件开始制作的日期)。我们总不可能到课上完以后在做课件吧!
第二个问题是课件关键技术的实现难度。可以想象,一个在技术上不能实现的课件,不管它的设想有多么好,其最终的结果还是“流产”。只有可以实现的设想才是一个好的设想。
第三个要考虑的问题是课件的预算制作时间。这是让课件制作“实际化”的一个要素。制作一个在7天以后就要使用、而预计一个月才能做完的课件,显而易见是不实际的。课件的预算制作时间显然和其他很多因素有关,比如:课件中关键技术实现的难度、课件信息量的大小、信息搜集输入的时间、课件修改维护的时间等等。一般预算制作时间是以单人工作时间(小时/人)来计算的,它是上述众多因素所耗用单人工作时的总和。
第四个要考虑的问题是可投入的制作时间。这是实现课件的关键要素,我们通常把它称为“人力”。在这里它的重要性我就不举例说明了。可投入的制作时间直接和人员数量、人员素质、人员对制作工具的熟练程度有关(此处不展开说明)。它一般可以用单人每天制作时间来表示。
上述的是主要的可行性分析要素,其实在可行性研究中还有很多其他的问题,如课件对网络环境的要求是否可行、课件对运行环境的要求等等,这些需要视具体情况而定。
课件的设计
课件的设计首先应该立足于本课的知识点,同时注重课件中的功能、步骤、安排,这些是大家在多媒体课件设计中都已经公认的准则。在这里,我不想对它们进行讨论,我想说明的是在课件设计过程中,应考虑到网络及应用状态,来决定编程工具,来设计课件。
我们都知道,校园的网络一般都是10兆—100兆(有些学校的校园网已经拥有千兆网)的对等局域网(一般是星型加总线型的布局),一般都有自己的网络服务器。如果网络带宽充足允许、传输速度足够快的话,可以考虑在课件中使用大量的图形、动画、影视资源,课件的编程工具应该尽量选择那些表现形式丰富、界面制作方便、可视化编程的、媒体调用方便的工具,比如:AUTHORWARE、DIRCTOR、FLASH、VB等等;通过这些工具,可以使得课件的视觉效果、操作效果达到很好的境界。如果带宽不够大,网络传输速度不快的话,就应该考虑使用HTML语言来编写课件(也就是常说的网页形式),同时在课件设计的时候,应尽量减少使用影视、声音,至于课件的交互,如果有专门的网络服务器(安装有IIS或PSW)可以考虑使用ASP来实现数据的实时交互;如果没有,就应该考虑使用JAVASCRIPT或VBSCRIPT,将人人交互,转变为人机交互,充分利用人工智能。
网络多媒体课件和通常的多媒体课件有着很多不同,其本质区别就在于他们的交互形式。
一般的多媒体课件采用的交互形式属于人机交互,交互的内容以及交互中所产生的结果,都是课件的设计者在制作课件的时候已经考虑好的,可以说,这种交互是“死”的,仅仅只是把教师所考虑到的、在上课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答案罗列在计算机上,以多媒体的形式表达出来,以计算机来代替教师,使得课堂教学效果达到一定的“分层”教学。通过课件把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关系转化为学生和计算机之间的关系。这种课件可以说是属于人工智能的一种。其立足点在多媒体的运用。这种课件在运用中可能会带来很多缺点,如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减少,课件中信息量太小……。
网络多媒体课件中最突出的特点是:信息量较大,可以进行点对点的人人交互或大众讨论一般的交互。一般在设计这类课件的时候,都设计到了类似聊天室、BBS的功能。网络多媒体课件的中心不再是多媒体的表现形式,而是网络的交互。聊天室的功能一般是提供一个虚拟的空间,让网络上的学生在这里自由的发表、讨论自己的问题,聊天室的反馈不再是课件中预先内置的,而是其他的使用者,它所容纳的知识量,不再是教师的知识量,而是全体在聊天室里用户的知识量。通过聊天室,学生可以将某知识点中的疑问或自己的心得提出来讨论,在整个讨论过程中,他们可能会遇到与自己完全不同的观点,从而进一步促使他们进行思考,至此,学生学习到的不再是单纯的知识点,而是获得该知识的过程。这样就可以达到“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这才是我们所培养的新的人才呀!
现在的社会是一个知识、信息“爆炸”的时代,在这个时代中是否能成为强者,已不只在于其信息量拥有的多寡,而在于他提取、运用信息方法的效率、能力的强弱(这里不进行论述)。所以学习的重点已经不能仅仅立足于(满足于)所学知识的多少、运用知识的能力,应该更立足于知识获取、提取的方法。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