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IPv4地址的逐渐耗尽,近来科技界和产业界有关下一代互联网的议论纷纷扬扬,各抒己见,意见差异甚大。作为长期从事电信技术发展战略研究的电信专家,对于目前的现状十分着急,在此大声呼吁,放弃争论,尽快全面启动向下一代互联网的商业化过渡。
一、下一代互联网的内涵
所谓下一代互联网是业界为了解决目前互联网的地址瓶颈、质量、安全和管控等问题而提出的未来发展的总体设想,并无严格的定义,至少国际上公认美国的NGI项目、AMBIENT项目、欧洲GEANT2项目、FIRE项目、亚太的APAN项目以及中国的CNGI项目等都可以认为是面向下一代互联网的研究试验项目。然而,纵观所有这些称之为下一代互联网的项目可以发现,除了IPv6是其共有的基本特征,而且是可以期待的地址解决方案外,其他的特征都是理论上的,或者不确定的,或者局部性的,或者有争议的,或者难以实施的,甚至还完全不靠谱的。不过,总体而言,业界期待下一代互联网能够具备可控可管可扩可信能力,至少相对现有IPv4互联网有相当程度的改进。
可见,尽管IPv6并不能概括下一代互联网的全部,但是已经成为下一代互联网的核心内容并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成熟的标准体系,是世界范围内唯一普遍认可的下一代互联网核心协议,必将成为向下一代网演进的业务承载层统一协议。目前业界一般泛指的下一代互联网的核心内容也往往就是指IPv6。因而,目前我们这里所讨论的下一代互联网的工作重心就是平稳有效地向IPv6的过渡,同时尽可能地提升网络的可控可管可扩可信能力。
二、我国将在2011年底出现地址缺口
IPv6协议具有一系列优点,诸如内置移动IPv6协议,可以为3G、WLAN、WiMAX等的无缝使用创造条件;内置IPSec以及永久性IP地址解决了网络层溯源,给网络安全提供了根本的解决途径;具有自动发现和自动配置功能,可以实现即插即用,有利于支持移动节点和大量小型家电和通信设备的应用;可以开发很多新的应用,特别是P2P业务;可以改善路由性能和效率,减少路由表的表项;内置组播功能,简化了流媒体业务的提供。如此等等。然而,最最本质的优点还是解决了地址问题,使地址空间从IPv4的32比特扩展到128比特,地址容量达到3.4×1038个,彻底消除了互联网发展的地址壁垒及其相应问题,由于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目前全球的IPv4地址还剩下4.6亿,按照每年2亿的地址消耗速度,已经只能再支撑2年左右的时间。事实上,IANA已经宣布对于IPv4地址的分配大约在2010年底结束,APNIC的地址分配大约在2012年3月乃至2011年底结束。中国电信根据自己的现有业务发展规划以及实际可能申请到的地址(每年约1700万)估计在2011年底前后出现明显地址缺口。如果进一步考虑到泛在网和物联网等的发展及其对于地址的巨大需求,则地址问题将成为电信行业乃至国家整体下一代互联网发展的最大瓶颈,不仅无法回避,而且日益紧迫,必须认真对待。
三、商业化过渡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我国在向下一代互联网的过渡准备上并不落后,多年来国家安排过各种研究项目,其中最重要的是八部委联合支持的CNGI示范工程项目,在世界上产生了重要影响。但是由于各种原因,CNGI示范工程没有,也不可能解决商业化应用所需要解决的更多更复杂的实际问题,诸如端到端网络的实施,业务网,应用系统,终端,支撑系统,网站等等。
正如互联网的蓬勃发展得益于从纯学术和军用转向公众商用网一样,向下一代互联网的过渡也需要尽快从学术网和试验网转向公众商用网才能实现实质性推进。这种过渡工作起步越早,需要过渡的网络资产和终端规模越少,付出的过渡代价越低,过渡难度也将越低。但是,由于产业链各方对于过渡的紧迫性认识不一,又缺乏国家层面的统一明确部署和系统的配套政策支持,我国向下一代互联网的过渡已经面临起个大早,赶个晚集的危险,我国的宽带普及、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等业务的发展即将遭遇前所未有的发展瓶颈,国家的信息化战略也将面临严峻的挑战。
鉴于向下一代互联网商业化过渡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急需政府出面统一组织和协调,全面启动商业化过渡工作。“未雨绸缪,越早越好”。历史将证明一个重大的、有前瞻性的技术战略决策将带来几十年的市场和社会繁荣,而一个错误的或短视的决策将会错失机遇、贻误发展。
四、向IPv6过渡的现状和条件
向下一代互联网的过渡涉及方方面面,下面对于几个主要方面的现状和条件做一个大致的分析:
1.标准:IPv6协议的核心技术标准已经成熟,IPv4与IPv6翻译、IPv6组播、物联网标准等尚未完成,但不是发展瓶颈,可以随着商用化进程逐步完善。
2.产业链:
-网络设备:就路由器而言,骨干网情况好些,除个别厂家外,多数硬件没有问题,但是很多路由器软件需要升级;城域网情况较复杂,BRAS多数不支持IPv6功能,特别是PPPoE拨号功能。SR少数硬件要升级,约50%需要软件升级。CR硬件没问题,约50%需要软件升级。移动分组域的PDSN硬件没有问题,但是不少设备需要软件升级;就接入网而言,尽管传输和交换系统基本都不支持IPv6的组播、流标识、基于三层的ACL功能等,但不影响初期IPv6业务的开展,可以将传输和交换系统作为纯2层处理,将3层功能放在BRAS和网关处理;就网关而言,基本不支持IPv6,特别是路由型网关,其认证和地址分配需IPv6地址前缀、流标识、基于三层的ACL等,需要升级换代。
-业务网设备:无论是现有核心层的软交换,还是正在试验应用的IMS都不支持IPv6协议,相关的信令网关、中继网关等也都不支持IPv6协议。但是并不急迫,暂时可以继续采用私有地址,到适当时期再考虑过渡。
-固网3A系统和DNS系统:硬件基本没有问题,但是有不少设备需要软件升级。
-固定终端:由于终端的成本敏感,数量又大,配置较低,因而基本不支持IPv6,需要升级换代,但实施起来并不难,主要是投资和规模量产问题。
-移动终端:差距较大。就CDMA制式而言,可以暂时采用中继模式,实现IPv6的透传,但不支持DoA版本下的QoS,是一大缺陷。长远看,需要支持网络模式,实现IP层中继。高通6801系列芯片后的芯片都能支持,6055芯片的数据卡代码升级后也可以。
-支撑系统:目前的网管和IT系统的硬件基本没有问题,但是多数设备需要软件升级。由于是内部自己使用,不影响业务提供,因此对于过渡也不急迫。
-操作系统:目前的主流操作系统都可以支持IPv6协议,没有问题。
-协议栈和应用软件:主流的通用协议栈都可以支持IPv6协议,而多数应用软件往往还不支持IPv6,需要升级或开发。
-集成电路:主流NP和ASIC都已经能支持IPv6协议,没有问题。
总体而言,由于涉及的面太广,任何一个部分的问题都会影响总体过渡进程,需要十分细致周到的安排,过渡工作是任重而道远。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