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终端的快速发展最终彻底打开了通向移动应用的大门。
移动互联网可以回答“我在哪里?我周围有谁?”这些重要的问题。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巨大前景,全世界2000多所大学开始了自己的移动之路。斯坦福大学最早拥有自己的移动平台。随后,MIT、哈佛大学等纷纷推出移动平台。这些平台覆盖了iOS、安卓以及黑莓等多个系统。
大概从2011年开始,移动平台开始出现在国内大学中,包括复旦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技大学等知名院校纷纷推出了自己的移动平台。总体来看,这些高校的信息化建设程度高,此外,拥有很强的技术实力,另外一个不可忽视的特点是,这次的移动平台建设与学生密不可分。
对比来看,国外主要针对iOS系统,而国内则是安卓和iOS平分天下,甚至安卓平台的份额更多。目前国内高校中,五类应用比较受欢迎,分别是校园地图、校园日历,信息管理、新闻中心、社交。
一些学校将已有的有线网业务几乎不做改动地放到移动平台上,以让用户体验“无缝隙”的服务。不过业界专家认为,这只是移动平台的第一步——移植。清华大学李贺武表示,就阶段性来看,国内跟国外都处于移动应用的第一阶段,即只是将有线网的内容移植到移动终端。移植的好处是用户使用的感觉跟原来一样,但缺点是并没有把“移动”这个内涵充分体现出。“显然,简单的移植与复制应用并不是未来的方向。我们必须研究‘移动’这个概念。”他认为,校园移动互联网应用不是简单地将现有模式(如校园门户)照搬到移动环境下,而是在移动互联网的大环境下重新思考创新性的校园应用模式。
除关注技术问题之外,移动平台还面临着最本质的问题:发展什么样的应用?相关人士认为,移动互联时代的落脚点将是“人”或者“物”,如果是物,相信二维码会是最大潜在胜出者。如果落脚点是人,那么社交一定胜出。大学的移动平台与社会性的移动平台从焦点来说是一致的。相关人士认为,未来以下服务或成主流:移动社区、基于位置的服务(LBS)、移动支付。
首先,从社区来看,社区最大的魅力在于“人气”。对于移动互联网来说,这很重要。因为用户不仅仅是网络内容的消费者,也是内容的创造者。许多其他应用与社区相互连接才能发挥更大价值,也就是说,社交渗透于各种应用中。
另外,位置服务是移动互联网中颇为重要也很具吸引力的一项应用。它简直可以被称为“移动革命”,2012年,在移动市场,位置服务正演化出更多功能。年初,“周边位置应用”突然兴起。不过,这类应用只吸引了一些尝鲜的用户,没有真正推广至大众市场。实际上,基于位置的服务可能是移动应用中最重要的一个因素,蕴含无数可能。当位置服务可以在后台运行后,这些服务对用户来说将是不可见的,同时仍可以了解用户行为,并提供针对性的用户体验。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在于开发出低耗电量、定位准确的位置服务。
其三,是移动支付。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校园支付将会更简单、更智能。
相关人士认为,动态与静态相结合的应用才是用户真正需要的应用。比如在教室资源推荐这项应用中,清华大学将动态的数据与静态的课表相互结合起来,一方面通过无线网络对移动终端的位置进行定位,告诉用户空闲的教室资源,二是同时对照课表,将动态的信息与静态的信息相互结合。“移动的应用会告诉你之前与之后的信息,在什么时间,在什么地点,可能要发生什么事,它将为你的判断做出一个很好的参考。”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