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2日,颂大教育在武汉成功举办2015全国智慧校园建设高端论坛。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主任李志民教授出席论坛并作了题为“信息技术与教育的融合发展”的演讲。他追溯中国互联网技术之源,透视全球互联网发展的背景和现状,深究互联网对中国教育的影响和变革。并指出,目前教育亟需提高人民受教育机会的公平和教育质量,而信息技术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条件。以慕课的发展和应用为例,技术的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互联网正改变着人们的学习方式和习惯,人们一定要转变思路,让信息技术更好地为教育服务。
以下内容为李志民教授现场演讲实录,与大家分享。
今天上午大家听了“根叔”李培根的精彩演讲,他作为我们的大教育家,号召我们要关心教育的本质,关心教育中的人和老师。我今天更多地讲互联网和“互联网+”教育。
一、中国互联网产业发展现状
1、我国互联网发展历程
1994年,我参与建设我国第一个互联网,我的任务就是保证大家的网络畅通,所以光纤不能断,我们得保证你们发邮件、上QQ、看新闻、打游戏,也包括现在会场的信息正常运行。今天现场大多是中小学老师、教育局局长,我就讲三方面的内容:第一方面讲我国互联网产业发展的现状,第二方面讲教育信息化十年的发展规划,最后一部分讲信息技术与教育的融合。
我国第一封电子邮件是1987年9月14日,由当时北京计算机研究所钱天白先生发出。这封电子邮件可查的是9月14日,但记录上是9月20日,为什么?因为这封电子当时发到意大利,由意大利人转到德国,德国人在9月20日公布说中国人可以连上互联网,可以跨越长城,走向全世界。
我国真正意义上建局域网是在1988年,在北京中关村地区、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科院等地建立了北京地区的局域网。
我国的第一个网页是高能物理研究所建设的,当时的网页还不是各种浏览器,当时是Mosaic,后来是Navigator。
我国真正意义上的互联网建设是在1994年,开始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从国家大的版图上建设互联网。开始只有10所大学,后来是28所、38所,现状几乎所有的大学、大部分的中小学都建了中国教育网。
1995年电信启动中国互联网的建设,当时的“三金工程”,包括“金卡”、“金关”、“金桥”。
1997年,国家召开第一次全国信息化工作会议,公布《国家信息化标准化“九五”规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事实上,互联网真正写进党的会议文件是在2000年。2000年十五届五中全会把互联网提到了国家战略高度。以后每一次的党代会、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都会讲。去年2月27日,中央成立网络安全与信息化领导小组,成立网信办,习总书记亲自任组长。
这是我国互联网的发展历程。广大老百姓用上互联网是在2000年,到现在也就15年时间,互联网影响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大家都有切身的感受。
2、全球互联网产业发展现状
1995年全世界大概有350万人使用互联网,去年,全世界就有28亿用户,全世界平均上网的人数约占40%。1995年,互联网用户大概集中在美国。到2014年,美国占比也仅是10%左右,亚洲占了28%,中国占了19%,28%不包括中国,如果加上中国,亚洲差不多占了47%。这是互联网用户的全世界分布情况。
最近公布的数据,我国互联网用户是6亿8千万,网络普及率大约是48%,在全世界互联网用户数的十五个大国中,我国排在倒数第二,我国互联网普及率高于土耳其的46%。但我们人均使用互联网带宽数量排在世界第84位,达不到世界的平均数。尽管今天互联网对生活、工作的影响比较大,但是从全世界平均的情况来看,我国还是相对落后的。
3、国内互联网产业发展情况
2004年,我国对世界的贡献,从技术标准的程度来看还是比较靠前,但由于不同政府部门管理权利的划分,不同专家学派的划分,不同利益的纷争,我国下一代互联网的发展不如2004年在国际上的地位,下一代IPv6(Internet Protocol Version 6)排在世界的第58名之后。
从互联网用户、互联网使用频率上看,我国互联网用户数是全世界第一,因为我们人口多。互联网的域名是美国最多,我国排第二,但仅仅是美国的十分之一。
从党的十八大以后,我国开始重视互联网建设,特别是2014年2月27日成立了网络安全与信息化领导小组后,开始重视互联网建设。比如原来国际互联的点就上海、广州、北京,2014年在全国另外增加了7个城市作为国家级互联骨干的直连点,包括沈阳、西安、武汉、成都、重庆、郑州、南京,这些城市现在是互联网国家级的骨干直连点,可以大大提升互联网的信息交换和互联程度。
我国互联网人数达6.5亿,上网人数是世界第一,互联网域名的总量是第二,仅次于美国。为什么要讲这些数据?在互联网逐步成为国家主权空间的一部分,人类文明迈上新台阶的时代,我们不能只喊“互联网+”和互联网思维,我们要切切实实地行动起来,加大对互联网基础设施的投入,让大多数国民方便使用互联网,下决心发展下一代互联网。这是我国互联网面对的形势和目前要解决的突出矛盾。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