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背景:
随着网络的普及和移动终端的快速发展,数字化学习渐成趋势。而随着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的出台,教育信息化发展越来越受到关注。那么,目前我国的教育信息化处在怎样的发展阶段,对教育发展带来哪些影响?教育信息化又将如何推进?这成为教育界人士普遍关心的话题。在日前举行的第二届中国学习与发展大会上,各界人士就教育信息化畅所欲言。
委员声音: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徐晓兰:
三网融合,让泛在教育成为可能
在教育信息化走出课堂,走向校园的同时,由于网络、通信等技术发展带来的新兴信息化应用,也让教室突破了时空的限制,在网络、通信等手段的帮助下,学生即使不在学校,也可能方便自由的获得课程的内容和教师的指导,而各地区各个学校之间也正逐步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从而实现区域内教育的均衡发展。此外,由于资讯获取渠道、信息交互方式的丰富,教育信息化的作用范围已经超出了学历教学,而在成人教育、职业教育、社区教育等更为广泛的教育领域内发挥日益突出的作用。因而,如何充分利用信息化的优势,服务于“泛在教育”的发展需求,切实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也将成为以下一阶段教育信息化建设所必须考虑的重点。
“由于技术应用的创新与普及,传统教学模式及授课方式也正在发生明显的变化,以前都是老师讲学生听,以后的教育方式更多的在主动性、移动性方面产生巨大的变化。”徐晓兰说,为了满足信息化人才培养的需要,《规划纲要》中强调了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更加注重师生学习运用信息技术工具,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各级各类学校的数字化教育服务体系,促进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现代化”
“众多的实践表明,作为课堂的引导者,教育信息化的实践者,教师背负着多方面的任务,如信息化环境下的课程设计、教学试验、资源建设等都与教师有着直接的关系,如果教师不具备相应的信息化素养和教育信息化的思维,那么将无法实现课堂教学模式的最终转变。”她表示,三网融合最大的特征就是运用先进的技术和统一的标准,使网络、终端、业务实现融合,使服务水平大大提升。最简单直接体现就是“三屏”合一,即手机、电视和电脑屏幕的融合。这意味着未来只要拉一条线、接入一张网,甚至完全通过无线接入的方式就能全方位满足通信、电视、上网等各种多元化应用需求,让受众随心所欲、随时随地享受视音频和个人信息服务。因此不管从哪个角度来看,三网融合的最大受惠群体都是普通消费者。
“目前,教育信息化推进已经进入了建设、应用并重的阶段,从当前的情况来看,虽然基础建设的推进依然不能松懈,但是在各地已经具备不同程度的信息化基础设施的情况下,如何提高设备利用率,提升教学质量,缩小数字鸿沟无疑显得更为紧迫。”她认为,如果没有有效的信息交互平台或信息共享方式,教育信息化如同没有“引水之渠”;如果没有优质的教育资源,那么教育信息化如同“无源之水”。在“渠道”已经具有一定规模的情况下,如何“通水”将是未来几年教育信息化推进的重点。而三网融合的推进无疑将对“通水”起到积极的作用。
业界分析:
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刘英:
数字化学习资源建设面临的挑战与问题
数字化学习资源建设面临新的形势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继续教育内涵的拓展,学习资源服务面将进一步扩大,需求日益多样化;二是学习者对继续教育资源的质量要求将越来越高;三是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将对资源设计、开发提出更高要求;四是越来越多的国外优质教育资源进入,将对国内资源建设与共享提出新的要求;五是教育改革与发展也将对数字化资源建设提出更高要求。
总体而言,当前我国继续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建设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优质资源建设总量不足,发展不平衡;二是高质量的优质资源缺乏,且存在低水平重复建设情况;三是优质资源共享机制尚未形成,配套政策制度不完善;四是资源建设标准不完善,推广应用不够;五是资源建设缺乏科学的教学设计;六是资源共享平台功能不完善,兼容性不够;七是数字化资源的知识产权保护有待加强。
刘英处长特别强调,在推进继续教育数字化资源建设和共享的工作中,要大力推进公益性和市场化的资源建设;要加快推进各类数字化学习资源的标准建设,建立资源认证体系;要加快建设继续教育资源共享平台与服务体系;要尽快推进建立继续教育学习成果认证、积累与转化机制;要进一步加强继续教育资源的教学设计。
据介绍,教育部近年来启动实施了“新世纪网络课程建设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程”、“数字化学习港与终身学习社会的建设与示范”、“网络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普通高等学校继续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开放服务模式的研究及应用”、“探索开放大学建设”等一系列重大工程和项目。下一步,教育部将进一步加大政策研制、重大项目实施、相关科学研究的力度,推动继续教育数字化资源的建设、开放与共享,为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做出贡献。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