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996年3月,国际互联网标准化组织IETF通过标准RFC1922:Chinese Character Encoding for Internet Messages,成为中国大陆第一个被认可为 RFC标准。此标准是由清华大学胡道元教授指导提交的适应不同国家和地区中文编码的汉字统一传输标准。
2、2007年7月,国际互联网标准化组织IETF在美国阿灵顿召开会议,宣布了中国的第四个IETF标准“互联网IPv6 过渡问题描述草案”RFC4925:Softwire Problem Statement,这是由清华大学李星牵头的中国大陆首个非中文相关的国际标准,成为中国第一个互联网核心层协议的RFC国际标准。该标准的内容推动IETF于2006年成立了专 门工作组Softwire。”
3、2008年6月,IETF发布标准RFC5210“基于真实IPv6源地址的网络寻址体系结构”:A Source Address Validation Architecture (SAVA) Testbed and Deployment Experience,该标准是基于我国在国际上首次提出的“基于真实IPv6源地址的网络寻址体系结构”形成的,作者为清华大学吴建平、毕军、李星、任 罡、徐恪等。这是我国第一个非信息类(informational)的RFC。在此思想下,清华大学还推动IETF成立了SAVI(Source Address Validation Improvements,)工作组。互联网之父Vinton Cerf给予高度肯定,认为“真实源地址验证”技术对现阶段网络安全的重要意义,“现阶段网络很容易被攻击,是因为在现阶段的网络上没有启用真实源地址的 验证。在验证中,数据包携带验证信息传至第一个路由器,如果没有通过验证,该数据包就会丢失,这种方案特征对互联网的安全来说是非常有用的。”
4、2009年6月,IETF发布标准RFC5565:Softwire Mesh Framework,这是由清华大学吴建平等人提出。该标准是迄今为止中国大陆被IETF批准通过的第一个核心协议相关的强制标准。
5、2010年3月,IETF发布标准RFC5747:4over6 Transit Solution Using IP Encapsulation and MP-BGP Extensions,该标准由清华大学吴建平等人提出。
6、2010年10月,IETF发布标准RFC6052:IPv6 Addressing of IPv4/IPv6 Translators,由清华大学研究人员包丛笑等提交。这是IVI翻译技术的第一个标准,也是是IETF 的BEHAVE工作组新框架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该标准定义了IPv4地址和IPv6地址的映射算法,对于IPv6协议地址结构的演进和IPv4/IPv6过渡技术具有重要的影响。RFC6052属于强制标准RFC,也是IPv6技术核心标准RFC4291(IP Version 6 Addressing Architecture)的重要更新和补充,成为IPv6体系结构中新的核心技术标准。
7、2011年4月,IETF发布标准RFC6144:Framework for IPv4/IPv6 Translation,这是由清华大学李星等人提出IPv4/IPv6之间的翻译过渡转换框架标准。
8、2011年4月,IETF发布标准RFC6145:IP/ICMP Translation Algorithm,由清华大学李星等人提出,规定了IPv4头结构和IPv6头结构的翻译方法,取代了RFC2765,属于强制标准RFC,也是IPv6体系结构中新的核心技术标准。
9、2011年5月,IETF发布标准RFC6219:The China Education and Research Network (CERNET) IVI Translation Design and Deployment for the IPv4/IPv6 Coexistence and Transition,由清华大学李星等人提出。
10、2012年11月,IETF发布标准RFC6791:Stateless Source Address Mapping for ICMPv6 Packets,由清华大学李星、包丛笑等人提出,定义了在无状态翻译工程中ICMP/ICMPv6协议的翻译算法,属于强制标准RFC,也是IPv6体系结构中新的核心技术标准。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