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信息的有效性。随着信息的快速发展,教育科研信息的采集将是全方位、多领域的,信息量之大,内容之多将是空前的。而对于某一个高校图书馆来说,其所需要的信息又是有限的,如何去除大量的无用信息,增强信息的有效性,提高信息服务的效率,是体现信息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
(3)信息的实用性。实用性应是信息的基本要求,实现并发挥信息的实用价值,高校图书馆员责无旁贷。针对信息用户的不同要求,所需信息的实用性也是多方面的,在内容表现形式上,应做到让用户从不同类型的信息里得到不同的启示和启发。相反,对所有信息的表现形式不加分析、不加甄别,用户容易产生“信息垃圾”感觉。
(4)信息的真伪性。现代媒体带来了信息的全球化、网络化和互动化,一方面,人们可以方便、快捷地获取国内外各种信息;另一方面,这种瞬间大量接收的信息从某种程度上削弱了人们的分析判断能力,使用户来不及有过多的时间思考。因此,如何鉴别信息的真伪?为用户提供何种信息?这对高校图书馆员提出了新的课题。信息的真伪之分在于这些信息是否与客观事实相符合。信息有时能够全面而准确地说明情况,有时只能说明一部分,还有可能完全与实际情况不符。这就对高校馆员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搜集信息过程中不要被某些眼花缭乱的表面现象所迷惑,而要深入思考、精心分析、多渠道核实,透过现象发现本质。对收集到的原始信息进行整合加工,使其具有可读性和实用性,通过有分析的筛选、比较、综合、过滤和分类,达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目的,真正起到服务于用户的作用,防止那些虚假的、无用的信息误导用户。
3 信息人本观
馆员是图书馆的主体,是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决定因素。在过去传统图书馆中是这样,在信息社会的图书馆中更是如此。随着高校图书馆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图书馆的信息人才数量和人才质量决定着高校图书馆信息化的程度。也就是说,图书馆信息化的根本动力是人,要加快图书馆信息化的步伐,就必须把图书馆建设立于以人为中心的轨道上。只有以人为本,才能解决高校图书馆信息化过程中的根本问题,离开了人的自身发展,图书馆信息化建设就失去了动力。而以人为本,就能最大限度地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形成巨大的推动力,促使高校图书馆信息化的实现。
4 信息超前观
信息的时效性特点主要表现在信息的滞后性和信息的超前性两个方面。信息的超前性要求所从事信息产业的人(图书馆员)必须具有超前的信息意识,具有预知未来信息的能力。图书馆员的信息超前意识体现在把握了客观事物规律的前提下,能够对可能发生的事物进行预测。信息资源可以帮助研究人员在科学研究活动中选择正确的研究方向或技术路线,避免重复劳动。比如,学校的改革发展方向、学科发展动态以及学校的科研总体发展方向,作为高校图书馆员必须对此有超前的意识,主动为学校发展、教学和科研提供预测信息,以供学校改革发展参考。因此,高校图书馆员只有具备了信息的超前意识,才能更好地为学校教学尤其是科研提供优质服务,才能有效地体现高校图书馆作为学校信息中心的作用。
5 信息安全观
信息安全观是图书馆员为信息用户提供服务的信息保障。计算机在使用中会不断磨损,随着计算机硬件的老化以及计算机病毒的侵入,对图书馆信息管理系统构成了极大的威胁。针对这些威胁,保障信息安全就应着眼于:一是合理配置、重点设防,提高信息管理系统的生存能力。在信息管理过程中,定期对信息进行备份、经常检修相关硬件设施,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二是加强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和管理,增强系统的稳定性。要经常研究计算机病毒的检测方法,防止病毒入侵和信息污染,确保信息管理系统的安全稳定。三是严格保密措施,加强信息管理。在信息管理中,要加强对各信息终端的管理,对重要的信息资源采取限制IP范围使用,严格保密等级,凡是非公开的信息都应采取保密措施。建立文件资料管理制度,严格控制本馆信息的传播范围、时限,防止信息的非正常泄露。
6 结语
高校图书馆是学校的文献信息中心,是为学校教学和科研提供文献信息保障的重要机构。作为高校文献信息从业者的图书馆员,其信息观念及信息能力的高低,既是评价其职业素质与职业水平的首要标准,也是影响图书馆工作乃至整个学校教学和科研工作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因此,高校图书馆员必须树立以上5种信息观念,在具体信息服务工作中,不断强化这些观念,以增强自身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通过多种渠道努力提高自身的信息素质,以全新的观念服务于广大师生用户,为信息社会高校教学和科研提供优质服务。
来源: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