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行信息化建设是否成果,多数评判标准都是看硬件建设——学校有没有电教室?有多少台电脑?有多少台投影机和电子白板?……事实上,这充其量只能说明当地教育部门和学校领导对信息化建设的重视程度,无法作为信息化建设成果与否的标注。校园信息化建设应从学生不同时期的需求入手,用不同的应用方法,才能取得最大成效。
曾经有一种说法,“资源建设是重中之重”,即用硬件建设→资源建设→人才培养的路线实现。但多年的探索已经证明,即使有了足够的软硬件,有了丰富的教学资源,教师也经过了培训,信息技术也不一定就能在日常课堂教学中普遍、持续地用起来,真正发挥作用。这就是违背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律的必然结果。
根据各校现状调查,大部分教师都很愿意尝试将信息技术用于教学,但往往由于方法问题收到过各种挫折,最终放弃了信息化教育的尝试。做个简单的比喻——学校就像一个食堂,各个年龄段的学生口味不同,但食堂只注重了桌椅整洁、饭菜充足、厨师队伍强大,却没有人关心这些学生想吃什么,也没有人关心如何教厨师去烧学生爱吃的饭菜。这样时间长了,食堂想做大做好,但压力会越来越大,学生还未必买账。
校园信息化教育缺乏方法论是久已存在的问题,这种现状也桎梏了许多领导和教师的思考。最近宁波日报发表了一位教师对校园信息化的看法,同样忽略了针对不同需求的应用方法。多年的实践已经证明,应用方式革命已成为教育信息化成功与否的关键要素。
——附录——
原文:一位小学教师眼中的教育信息化
来源: 宁波日报
作为一名来自教育第一线的普通教师,能够参加在宁波举办的上海世博会“信息化与城市发展”主题论坛,真的是非常幸运。聆听了学者关于“教育信息化”的主题演讲,受益匪浅。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教育信息化大致可以分成教育媒体信息化、教育产业信息化、教育行业信息化这样三个阶段。
从我现在的日常教学工作来看,宁波市小学基本上实现了教育媒体信息化,正向教育产业信息化和教育行业信息化迈进。学校配置了计算机房,班级教室里配置了电脑、投影仪、实物展示台、校园音响系统。办公室每位老师配备一部电话,人手一台电脑,有的学校已经人手一台笔记本电脑,各校建立的校园信息网,自行开发了即时通讯软件。很多学校还开发了家校通平台。
在我看来,教育媒体信息化、教育产业信息化和教育行业信息化并不是孤立的,更不是后一进程必须等前一进程完成之后才能进入,而是交织进行的。像现在的好多学校,都实行了学生管理信息化、校园办公信息化、教师培训信息化,这些都是教育行业信息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