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北京海淀区的一所学校的课堂上,记者看到,每位同学手拿一个ipad(一种平板电脑),老师提出问题,各自做答,答题的状况、数据分析立即会出现在老师的终端上,老师发现,原来这个知识点的掌握最薄弱,作业题目就给孩子们留这个……“互联网+教育”已经深深融入老师与学生的生活。
这让记者想到前不久在吉林大学召开的首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在这次大赛上,创新、创客、创业等时髦词汇在“互联网+”这一概念的映衬下,格外引人注目。
“‘互联网+’为教育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和发展空间。”可以说,这是学界与业界的共识。但与此同时,质疑、反思也在不断涌现:很多所谓的教育信息化尝试,是真正意义上的“互联网+”吗?教育信息化,仅仅是远程教学、技术革新那么简单吗?真正符合教育规律、符合互联网思维的教育信息化探索,究竟有多少呢?
不久前,2015年全国推进学校教学信息化校长论坛举行,针对这些问题,记者进行了采访。采访中,记者发现,互联网思维与教育规律的结合点中,有三个问题亟待突破:这种变革,是否符合用户思维?怎样提高教师的服务能力?如何用大数据撬动评价的改革?
用户思维,准备好了吗?
“给学生播放微课、上上所谓的慕课,这就是教育信息化?这就是‘教育+互联网’?”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校长说,很多学校在硬件上砸了不少钱,可是没有抓到教育信息化、“互联网+教育”的精髓。互联网思维和教育规律深度融合,最主要的体现就是一切改革都要围绕以学生为中心的“用户思维”。
在上海市黄浦区卢湾一中心小学,有注重学生生活能力的“云厨房”、提升学生艺术能力的“云展馆”、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vava实验室”、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彩云阅读”。学校通过各种云端课程,打造“随时、随地、随需的学习服务”。
这种云端课堂的形式能够帮助每个学生更加高效地学习。“平台系统的数据分析能帮助教师对症下药,厘清每位学生的问题症结,从而找到适合班级整体、适合学生个体的最有效教学策略。”上海市黄浦区卢湾一中心小学校长吴蓉瑾说。
卢湾一中心小学打造的云课堂的成功,验证了互联网领域的一个基本思路——充分满足用户需求,也就是用户思维。用户思维是整个互联网思维的基础,即一切为了用户,为每一位用户提供最适合的服务。
“以前的考试分析,只能简单指出学生成绩是进步了还是下降,如果通过大数据,即通过学生的出勤、课堂表现、平时的作业以及考试等过程性评价的数据,就可以分析出学业成绩和学习行为各要素的相关性。进而借助云平台资源推送到学习空间,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指导。”广东省深圳市第二实验学校校长赵立认为,大数据的应用不仅为学校提供了个性化学业诊断,还能够帮助学生制定生涯规划、推动教学决策调整。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育技术系副教授郭文革团队在开展数字阅读线教学实验中发现,大数据分析让后续跟进性的教育补救措施更有针对性。“比如,两个学生某一次考试中都得了85分,但是通过大数据可以看到他们的知识点薄弱环节其实是不同的。”
“基于大数据评价机制,如何在学生本身的天资和教育结果之间做出最优化的选择,在不失掉人生各方面综合乐趣的基础上,适当地或者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智力水平,这是我们目前能够看到的教育大数据的应用前景。”郭文革说。
服务水平,跟得上吗?
“最初,我校30位任课教师中有15位过50岁了,最年轻的也近40岁,多数连鼠标都不会拿。为了让他们学习数字化技术,我想了好多招。”吉林省榆树市弓棚镇武龙中学校长郭立国,在打造数字校园之处遇到的最大的困难,就是如何让教师学会运用数字化教学,“如何让长期黑板加粉笔的教师改变教学习惯,成为了很多学校在信息化进程中首先面临的一个问题”。
如果说,用户思维,以学生为中心的改革,是互联网思维下,教育改革尤其是教育信息化改革的逻辑起点,那么,怎样才能为用户做好服务,提升服务能力,则是实现用户中心的根本途径。而其中,教师的适应能力,是服务水平的核心。
为了解决教师不会用电脑的问题,郭立国想了很多办法。郭立国说,首先是校长领学,要求“青年教师要过硬、中年教师要过关、老年教师要适应”。甚至学生教老师,学生倒逼着学。有学生问老师:“为啥咱班上课不用多媒体?您不会吗?”这样一来,教师不好意思不学。
“在解决教师对新装备怕用坏的问题上,我们规定只要不用锤子砸用脚踢,正常用坏了不仅不罚,还要奖励,创新应用的更要奖,当时的奖励是自己单独使用一台电脑。”郭立国说。
接下来,就是指导提升。“从会用,到用好。我们多次邀请东北师大、省市电教馆的专家到校义务培训,手把手地教。同时,我们也努力组织教师‘走出去看看’,多次去东北师大蹭课,教师们受益匪浅。”郭立国说。
评价方式,变化了吗?
评价孩子,难道还是仅仅用一纸成绩单吗?
传统的学生评价系统局限于单一的学科成绩。家长通过一纸成绩单,却难以获知孩子在学校的具体表现:有没有上课时睡觉?是否与其他孩子闹矛盾?课堂表现是否积极?这些涉及个人行为习惯的表现学校很难一一记录,也由此导致了学校与家长的沟通不畅。
实际上,“互联网+教育”的变革不能仅仅局限于表层,在变革教学方式的基础上,还可以利用“互联网+教育”丰富学生的评价系统。而大数据有能力将教育学科转变为名副其实的“科学”,数据驱动的教育发展模式是大势所趋。
对此,很多地区和学校已经有探索。例如,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大沥镇盐步中心小学尝试采用了“学生综合素质发展在线评价系统”,这一系统包含品德发展水平、学业发展水平、身心发展水平、兴趣特长养成、学业负担状况等5方面内容,这5个一级指标下有19个二级、67个三级评价指标,三级指标下有229个观测点。家长、教师根据监测点及时评价孩子在家、校的表现,记录关键事件。如今,“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成长报告书”代替了“冷冰冰的成绩单”,展现在家长面前的是立体、全景式的学生发展性评价。
大沥镇盐步中心小学校长彭戈菲介绍说:“这种颠覆性变革,优化了学生成长路径,大数据分析与诊断理念开始走进教师思维,教师评价模式转变了,工作流程转变了。通过评价诊断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品质,课堂教学逐步由偏重低阶思维向低阶和高阶思维并重发展。”
有研究者表示,这类探索应该越来越多,但是前提是,要从服务学生出发,要符合教育规律,而不是为了应用大数据而使用大数据。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