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实施的‘学讲计划’,是在信息技术条件下推进的课改行动。微课推送、云学习等为学生随时随地自主学习提供了方便;网络教研促进了教师业务素质尤其是实践智慧的提高;‘智能巡课’系统实现了对学情的及时诊断和精细分析,助力教学过程的可视化。教育信息技术为教学改革提供了更大的动力和更高的平台。”2015年12月10日,在全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应用现场会上,市教育局局长张德超作了典型发言,分享了徐州市信息技术与“学讲计划”教学改革深度融合的创新实践成果。
“徐州市在推动信息化主题应用,共享优质资源、开辟教师专业成长新途径方面成效显著。”国家教育部副部长刘利民对徐州教育信息化的创新应用给予了充分肯定。
近年来,徐州市把教育信息化作为教育改革和内涵发展的主抓手,出台《教育信息化三年行动计划(2013-2015年)》,引进华中师范大学等高校资源,联合成立教育信息化研究院,进行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应用的顶层设计,引导教师顺应时代发展需要,针对学生成长特点,将信息技术引入教学的全方位和全过程,推动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深刻变革。
实施“学讲计划”:借力信息化的课堂教学模式改革
“你先利用图像来判断,再利用定义来证明,肯定是减函数。”“这个要先在定区间内取任意两个值,然后作差与变形……”近日,在徐州市第三中学郭祺老师开设的高一数学“E”学习研究课上,学生们五六人一组,或在组内,或在小组间展开热烈讨论,教师则穿梭在学生之间,不时地加以指点。随后课堂展示开始:学生在各自小组的平板电脑上作图、板书解题步骤,教师则通过电脑即时调阅各组情况,随时反馈评价,并把有代表性的案例呈现给全班同学。
“通过合作学习和展示交流,特别是借助数字化的工具,学习函数的单调性不再抽象和枯燥,课堂效率也大大提高了。”郭祺老师课后介绍说,“‘学讲’课堂一般包括自主先学、小组讨论、交流展示、质疑拓展、检测反馈、小结反思等六个基本环节,教师可以根据学习内容和时段进行合理调整。比起传统的‘填鸭式’讲授,现在学生学习变得更加主动、活泼,老师教学也更有目的性、针对性、实效性。”
这种“翻转”课堂是徐州自2014年年初在全市范围内推行的“学进去、讲出来”教学方式改革行动计划所带来的巨大变化。所谓“学进去”,是指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质疑探究等方法,将所学的知识内化;“讲出来”,是指学生将知识内化后,通过同伴互教互助、课堂展示等方式表达出来,达到理解、掌握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目的。
“利用信息技术平台,给学生提供新知识学习、网络查询、自主检测、交流咨询等多种个性化服务,不仅提升了‘学讲课堂’效率,也给教师的线下备课、线上教学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徐州市中小学教学研究室主任何振国说。
徐州是江苏省基础教育规模最大的城市,下辖2市3县5区,总人口超过1000万人,有基础教育学校1800多所,在校生159万人,规模约占全省1/7。“从大数据的角度看,全市每天有中小学生课程15万节。基于当前课堂教学中仍存在的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学,教学效率不高等问题,我们实施了‘学讲计划’,旨在从教学方式的转变开始,达成课堂生态的转变、师生关系的转变、课程和内涵的转变”,谈到实施“学讲计划”教学改革目的和构想,徐州市教育局局长张德超表示,“实现这个转变,需要给学生提供更多元的合作交流途径,需要对学情进行即时呈现和诊断,需要教师实时化参与,而信息技术能够为此提供有力的支撑。”
近两年来,随着“学讲计划”的深入实施,徐州市推进教育信息化基础建设的步伐也在加快。全市累计投入超过2个亿,为农村中小学添置计算机2.9万台、交互式白板6600套,全市510所学校建成较高水平的校园网,全市中小学全部实现“宽带网络校校通”,96%的师生拥有“网络个人空间”,初步形成与教育现代化发展相适应的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
各地各校也在创新推动信息技术与“学讲计划”深度融合方面积极探索,徐州三中的“E学习”、第十三中学的“智慧大课堂”、撷秀初中“自分教学”、三十四中“E笔E画”课堂、三十七中“开放课堂”……一个个的典型案例如雨后春笋般冒出。前不久,徐州市《“学讲行动”计划实施与信息技术应用》案例,成功入选中央电化教育馆组编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应用优秀案例集》。
“信息技术给予更高的效率与更大的支持,‘学讲’则赋予信息技术思想和灵魂。在信息技术条件下区域推进的徐州课改行动,必将引领我们重塑教学观和教学文化,回归教育本真,培养更多更优秀的人才。”张德超说。
打造“彭城课堂”:驱动泛在化的自主学习方式变革
1月24日,寒假第二天,8时,徐州市三十一中学八年级学生高超准时开始做假期作业。按照预定学习计划,他打开电脑,熟练登录“彭城课堂”页,选择“微课”板块,进入三十一中资源库,选择曹江老师的《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视频讲解进行复习回顾。对于高超来说,每逢节假日做作业,他总能在遇到困难时从“彭城课堂”的微课中找到精准的讲解。因为学校教师已把初中三年的主要学科和知识点都录成了微课,发布到“彭城课堂”上了。9时,高超开始登录学校“智慧教育学习平台”,打开专题练习进行自我检测。每完成一道题,系统便会自动批阅并呈现答案,不明白的可以参看系统内的题目解析,网上平台还会将第一次形成的错题自动纳入错题集。2015年寒假,三十一中学组织教师设计了基于微课学习的作业系统,给学生“送课到家”。10时,高超再次登录“彭城课堂”,选择“微课社团”栏目,跟随徐州市东苑中学郑娜老师讲解的《武术健身拳》微课视频,开始了愉快的练习。高超平时喜欢武术健身活动,于是就加入了东苑中学郑娜老师的线上“微课社团”,业余时间就会练一练,还可以和郑老师进行线上学习交流。
如今,越来越多的徐州学生和高超一样,享受着“彭城课堂”带来的学习方式的变革。据了解,2012年徐州市开始打造微录播系统与自主学习平台,2013年在徐州教育网上推出了“彭城课堂”,构建以“名师课堂”“彭城公开课”“微课”为主要内容的信息资源服务平台。到目前为止,“彭城课堂”共收录微课资源2万多个、各种示范课3000多节。
“‘彭城课堂’基本实现了各学段主要学科重点课程全覆盖,并支持学生课前预习、课上查询交流、课后复习巩固。”徐州市教育局副局长李运生介绍说,“‘彭城课堂’致力构建学习内容更加多元、学习方式更加灵活、学习目标更加多样的新型学习环境,满足不同地区和层次的学生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现在我们把教学案与微课资源建立了链接,学生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就能随时随地浏览老师的讲解,实现了课堂教学的翻转和自主学习的泛在化。”
依托“云教育”:开辟教师专业成长新途径
“学校集体备课一般先由一位教师自主备课,完成后将教学设计发布在区教研平台上,其他教师对该教师的教案跟帖解读,主备教师综合建议修改教案后试讲。试讲后,主备教师再将教案上传,并结合课堂实际进行教学反思,找到教案预设与实际间的差距,其他教师根据听课感受跟帖评课。主备教师再综合自己的教学心得和大家的评课内容,进行二次修改、完善。”这是徐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教育局对全区学校集体备课和网上评课提出的意见要求。该区教育局教管科科长王震君介绍说,“借助网络平台的备课研讨活动,能凝聚更多人的智慧,促进参与教师对执教内容和课堂实际更加深入把握。”
像徐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教育局一样,近两年,徐州各地积极开发和应用网络教研平台,实现教研过程可视化、教育管理实时化,开辟教师专业成长新途径。丰县教育局以城域网为支撑,建成了5个录、直播教室,44个“同步课堂”教室,广泛开展城乡学校一对一、一对多的网上听课、互动评课等交流活动。云龙区文教体局以备课系统为中心,整合“网络视频教研平台”“直播系统”“微录播系统”等教学软件资源及数据,积极打造区域资源汇聚平台,该区的“网络备课系统”在全国20多个省(市)、全省50余个县(市、区)推广,并申报了6项教育信息化国家级课题。
徐州市教育局信息化建设处徐志处长透露了这样一组数据:2015年,全市组织网上集体备课、优秀课直播等教研活动130场,参与教师7万人次,网络备课教案277万篇,占全省备课资源中心教案总数的35.3%。在“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中,全市有5万名教师“晒课”5.1万余节,占全省晒课数的30%。
“当前,徐州的网络教研已逐步成为教育教研的新常态,即时开展线上咨询、跨区域合作、与名师面对面等正成为广大教师业务活动的自觉行为。”张德超说。
开展“智能巡课”:引领教育管理方式向智慧化转变
日前,《中国教育信息化杂志社》组织编辑的《全国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典型案例》一书出版,《徐州市“智能巡课”促进教与学方式转变探析》作为基础教育信息化案例收录其中。案例集的专家点评说,“智能巡课系统”提供了第一手课堂观察的材料,帮助教师分析和反思其教学行为,指导学校教学改革工作的优化……也将引发人们对信息技术与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思考。
为强化课堂的日常管理,2014年,徐州市开发了“智能巡课系统”,依据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及课堂秩序等维度,将课堂状态归纳为一系列观察指标,通过信息技术的手段采集数据并加以分析,为教学管理评价提供多维度的信息。2015年5月,在山东青岛举行的“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暨“全国教育信息化应用展览”活动上,“智能巡课系统”引起了与会人员的极大兴趣。他们普遍表示该系统为日常课堂教学行为提供了数字化描述方案,可操作性强、理念先进,是改变课堂生态、提高教学有效性的有力工具。
目前,“智能巡课系统”已实现徐州主城区全覆盖,仅2015年4月,就对市直属学校26个校区共计921个班级巡课37,988节,平均每个班级每天巡课2.2次。此外,睢宁县和贾汪区实施的以教育管理和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估管理为主要内容的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泉山区、云龙区、局直属学校单位实施的基于智能评价的校园数字化建设,为日常管理和科学评价积累了大量的数据。“基于大数据的分析,我们不再依靠经验解决问题,而是依靠数据说话,教育管理更符合规律,有效改变了徐州市现有的课堂教学困境,优化了教育和管理过程,为进一步明确课改、教改的方向提供了支持。”张德超说,“智能巡课系统”让信息技术支撑了教育管理的重组再造,标志着徐州教育正在由传统管理方式向智慧化管理方式的重大转变。
当前,徐州市教育信息化已经形成覆盖城乡学校的教育信息化网络,建立了资源集聚共享的教育信息化平台。在今后的2年~3年内,徐州将采用PPP模式再投资10亿元,进一步提升三通两平台的建设水平,深化“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使每位教师都能利用信息技术上好每堂课。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