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核一所大学或一个教授的水平高低,主要是看其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的大小。
●科学无国界是指自然定律无国界,但人是有国籍的,科研经费的来源、技术的使用范围等是有国界的,我们应该鼓励中国人研究出的科技成果能够尽快地先在国内交流。
创良好学术环境 让成果先贡献国内
---访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主任李志民博士
泡沫、学术腐败的现象已引起了社会的重视。由于我国科研评价体系的改革调整进度不快,追求硬性的考核指标,只追求论文的发表数量、不注重质量;一味追求论文在国外权威媒体发表而不重视研究成果对于国内生产力的贡献;甚至抄袭、剽窃、造假等现象在指责声中时有发生。这使得科技界乃至社会上一些有识之士忧心如焚,尝试着为改变这一趋势作出种种努力。
发表论文,参加学术会议、同行研讨这些科技传播活动对于提高科研水平是十分重要的。如何借鉴、引进科技强国的思路和做法,改进调整国内、尤其是高教界的科技传播形式,挤出泡沫,推动科技评价体系的改革?经过三年多的不懈努力,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目前已开通了“中国科技论文在线”和“中国学术会议在线”两个学术交流平台,越来越多的科研人员正借助于这两个平台开展学术交流。就这项工作的进展情况,记者采访了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主任李志民博士。
评价标准事关科研导向
记者(以下简称记):学术界内部的传播、交流与当前学术泡沫、学术腐败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
李志民(以下简称李):重要的是科研导向。科研导向对整个学术环境影响很大。片面强调论文数量,本来一篇很好的文章就会给拆成两篇甚至三篇来发表。个别情况下抄袭、剽窃等不端行为也会产生。
近年来,教育部已经采取了一些措施,比如2003年教育部正式发文取消了对大学在SCI和EI发表论文的排名,但是具体落实起来还需要有一个过程。有些机构出于商业目的,每年仍在排出、传播名次。社会上对高校的类似评价、评比过多,高校、教授们承受的压力过大,给教学科研工作带来了很多干扰。
评价一所大学或者评价一个教授,不能以发表论文的数量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而应该以产、学、研的贡献为主要评价指标。我这里说的是一个教授、学者的学术水平对于生产力、对于教学、对于科研开发工作的贡献。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评价的标准也不同。比如,在论文很少时,说明我们的科研总体水平低,那么就要提倡教授、学者刻苦钻研,业精于勤,多发表论文。论文的增加原本是反映学术总体水平的提高。论文多了以后,就又提出了论文的他引率、期刊的影响因子等评价指标。然而以前提出的这些指标都比较量化,过度追求量化指标容易导致急功近利甚至弄虚作假。所以,现在应该提出以产、学、研的贡献为主要评价标准。就我国目前的国情而言,考核一所大学或一个教授的水平高低,主要是看其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的大小。具体评价指标就应该是科技成果转化、创新人才的培养、已授权的专利数量、专利的实施与企业合作等。
参与国际科技合作、国际同行交流也是提高我国科技水平、国际影响力的重要途径。因此,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从2004年开始对高校和名教授参与国际科技合作的情况进行统计并排名,包括每个学校有多少国际学术期刊的编委、有多少国际学术组织中的理事、在国际会议上作过多少报告等。排名结果于每年的12月底向社会公布。
记:科研导向的一个重要杠杆是科研人员技术职务的评定。国内当前对这方面工作的争论很多,包括科技界本身的意见也很大。
李:这一杠杆的作用应该是引导科研人员围绕着“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国家科技工作发展方向转。比如说很多高校提出建设一流大学的目标,那么什么是一流大学呢?这有很多具体的标准,比如在学生来源、就业,在教学、科研实验硬件设施等方面的情况,但是最重要的条件是必须有一流的教授。
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一流的教授要有四个标准:国际期刊上要有文章、国际会议上要有声音、国际学术组织中要有地位、国际奖项中要有名次。这些是基本标准。世界一流大学的标准还要高:一流教授在国际期刊要当编委会主任、当主编;国际会议上要被邀请作特邀报告;国际学术组织中要能当理事长、副理事长,当学会主席、副主席;国际奖项中要做主要完成人。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