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管理委员会副主任 李志民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互联网不仅对我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产生影响,而且在政治、经济、文化各个领域都产生了巨大影响,这种影响已经渗透到升级了我们社会的每一个单元,并将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不断。
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将带来教育的革命
教育本身承载的是一个国家民族素质的提高,文化和价值观念的继承与发展。人类的发展离不开教育的发展,国家的强盛也离不开发达的教育。尽管人类的历史写地是战争史、帝王将相史,但人类发展的历史是一部技术发展史。社会的每一次进步,每一种社会形态的更替背后都有强大技术革命的有力推动。同时,技术的发展又带动了教育的发展。
每一次技术进步不仅给教育增加了新的知识内容,更重要的是给教育带来新的知识传播形式。纸张的发明淘汰了沉重的知识载体--竹简,汗牛充栋的竹简被浓缩成薄薄的书本,极大地方便了信息的传播,"学富五车"的成语成了遥远的过去;印刷术的发明把大量的人力从烦琐的抄写工作中解放出来,信息可以没有损耗地被复制成千上万遍,知识的传播更加广泛;广播、电视的发明使单向的远程教育成为可能。
计算机、互联网技术的发明打破了书本是知识主要传播载体的状况,使教育迈入了全新的信息时代。互联网将全世界的学校、研究所、图书馆和其它各种信息资源联结起来,成为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海量信息资源库,全球范围的优秀教师或专家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提供同一知识领域的学习素材和教学指导,任何有知识需求的人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通过网络学习,形成一对多或多对多的教学交互。一种全新的教育形式即将形成。
二、互联网极大地促进了教育以人为本价值观的实现。
教育以人为本就是以人为中心,突出人类是教育的最大受益者。受教育者全面发展是教育的核心。人是教育的中心,也是教育的目的。教育以人为本,就是老师以学生为本,校长以老师为本,各级政府官员以校长为本,学生受教育后以服务于社会为本。
教育以人为本,要从满足人的基本需求出发,根据人的不同特点,实现不同层次的发展。每个人都有三个层次的需求:珍爱生命、维护尊严、谋求发展。
珍爱生命就是在维持生存的基础上,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质量得到提升。互联网不仅给我们的物质生活增加了财富,提供了方便,在精神生活方面也大大拓展了空间。互联网使新闻的传播速度更快,满足人们的知情权和好奇心;在互联网上人们参与时政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了解别人的观点,沟通政府与民意,是发挥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一种良好补充;在文化方面,互联网已成为大众喜爱的文化生活方式和新兴的文化空间。互联网极大地提高了精神生活质量,使生命更加有意义。
维护尊严是人类特有的需求。没有平等就无所谓尊严,教育权利的演变为我们观察信息时代的平等观念提供了一个生动的样本。自古以来,在传统的教育体制下,师道尊严是维持师生关系的基础,老师高高在上,学生言听计从。几千年来的教育是老师主导的知识传授、学生被动接受的过程。在这种体制下,学生求真求新的天性被扼杀,创造力逐渐在负担沉重的课业中消磨殆近。互联网的出现将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师生关系。老师和学生的界限模糊化,只要你有真知灼见,无论你是谁,无论你在哪里,都可以"结庐授课",真正实现了孔子的理想: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互联网教育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真正的公平教育,大家面对的是同样的资源,不管你的家庭背景、智商存在多大差异,性格内向或外向,你都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老师、课程、授课方式,可以是听讲,可以是讨论,可以是论战。互联网的非歧视性最大限度地实现了人与人在教育权利和尊严上的平等。
谋求发展是人类更高层次的需求。互联网提供了海量的信息资源,教育资源的丰富使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成为可能。资源的多样化带来了学习方式和内容的多样化,个人发展的多样化。学生可以自主的选择发展方向,选择特定方向的优秀资源,同一流的大师学习和对话,深刻挖掘自身发展的潜能。
三、互联网给传统教育观念带来了巨大挑战。
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将是不可估量的。它不仅带来教育形式和学习的重大变化,更重要的是对教育的思想、观念、模式、内容和方法产生深刻影响。教育信息化是我们从思想观念到实践方法都必须面对的一场革命。
1.社会对教育信息化认识的转变
鉴于信息化对学习观和教育观带来的影响,许多国家已经充分认识到信息化在教育领域中所处的重要地位,纷纷对教育信息化建设给予了前所未有的关注,把教育信息化作为提高综合国力的重要推动力,呈现出国家重视、政府推动的显著特征。如美国的教育技术规划、日本的第五代、第六代计算机进入教育网计划、欧盟的尤利卡计划、法国的实践计划行动纲领、韩国的虚拟大学、新加坡的智慧岛方案等等。我国也在加大教育信息化的投入,有些有远见的大学或政府部门已经设置了教育信息化处室,统筹规划学校信息化建设,把握教育发展变革方向。但从整体上看,全社会对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有些部门只是喊在口头上,在网络基础设施、师资技能准备、教育资源建设上的投入上远远不够。我们是否认识到学校没有建校园网就等同于学校没有建教室,没有连接互联网就等同于学校没有图书馆,没有教学资源库就等同于学校没有老师?
2.学校功能的转变
随着教育信息化时代的来临,大学的知识产生、知识传播以及知识应用等功能也在逐步演变。知识产生的功能逐步增强,受互联网的影响,知识传播功能将被逐渐弱化。从某种意义上讲,大学应逐步演变成以研究为主的知识生产机构。
由于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大学的另一个功能--知识水平鉴别功能将渐渐增强。大学将通过政府授权,成为以鉴别人们掌握知识水平为目的的考试和证书发放机构。对学习效果的鉴别与认证将随着学生个性发展的多样化趋于复杂化、科学化、专业化。
3.教师教学观的转变
具有现代化教学观念的教师,应从传统意义上的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组织者和协调者,即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指导、计划、组织和协调,注重培养学生自我学习及获取信息和知识的能力。过去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强调利用好两个工具,即字典和图书馆。今后要增加并强调互联网这个工具,强调通过互联网学习。教师要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注重利用新技术开发课程课件,一本教案用多年的教师肯定要被信息社会淘汰。
互联网的应用将极大改变对教师的评价方法。对于一个教师,他(她)的多少教学资源可以通过互联网共享,多少创新的学术成果能经得住实践检验、为人所用,都将成为评判一个老师学术水平、教学水平的重要指标。传统体制下,教师的水平由学校评判。互联网时代,裁判主体变成了整个学习社会的学生。评价方法从领导或同行参观一堂作秀似的公开课,变成学生对该教师的网上课程的评价和选课率的高低。信息时代,老师将变成公众人物,其教学和学术成就将接受社会的监督和评判。知识面前人人平等,任何弄虚作假、学术腐败,将在互联网时代无处遁形。
4.学生学习观的转变
教育信息化肯定不能等同于简单的互联网的概念,学生应在教师的指导下,将信息网络及技术变成自觉学习、自我发现、自主探索的工具。这里就有一个观念问题,不能仅认为只有进入课堂才是学习,只有教师讲的才是知识,只有考分才说明能力,要全面、正确地理解知识和学习,理解教育信息化。
具有现代化学习观念的学生,应从传统的被动地接受知识、理解知识、掌握知识转变为主动地获取知识、处理知识、运用知识,要有能力利用信息网络进行对知识的探索,具备较强的自我学习能力。学生应有一个从学习互联网知识到通过互联网学习的过程。
此外,学生还应该在老师的引导下形成正确的网络观。网络是一种工具,工具的好坏取决于用途,用途的好坏取决于使用它的人。因此,对于求知上进的人,网络是学习的利器,为你发掘无尽的知识宝藏;对于消极堕落的人,它是诱使人沉湎于游戏、虚无、情色的精神鸦片。因此,在积极倡导建设"绿色网络"的同时,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积极的网络观,形成对信息的判断力和防范力是至关重要的。
四、互联网的影响远远超越了教育、经济等领域,已经上升到了国家第五空间主权的争夺
技术的发展常常令人炫目,其中一些技术象流星一样风靡一段时间后就难觅踪迹了。如在1985年的美国,大唱片曾经是年销售240亿美元的大行业,由于录音带、CD等技术的进步,五年之后大唱片在美国的商场中完全消失了。而今的录音带、录像带的市场也在日渐萎缩。而有些技术如印刷术则不同,它会长期影响和改变人类的生活方式并不断升级。互联网对人类的影响,则远比电影、电视、印刷等技术要大的多。
互联网不但影响国家的政治、经济,而且对产生新的文化与价值观念甚至语言的演变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正是凭借对网络空间的掌握和控制,一些经济文化大国通过对本民族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宣扬与传播,悄然侵蚀着他国的传统文化。美国大片、日剧韩剧,在网络时代可以迅速风靡一个有着五千年文化和13亿人口的文明古国,青少年对中华民族历史传统文化的淡漠与哈韩哈日的狂热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互联网的发展推动了文化的传播乃至占领。语言的演变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加快,不久前在网络小众间使用的词汇,没几天就成了人人挂在嘴边的口头禅。如果哪个民族不抓住这个机会发展,今后将无法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传统上人们把一个国家的主权定义在有形空间上,如领土、领海、领空等三个空间,靠科技的发展,少数发达国家正在争夺太空的控制权,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国家的第四空间(或称领宇)。而互联网实际上已经成为国家主权的第五空间(存在于有形和无形之间,或称领网)。尽管它不存在有形的边界,但它靠知识产权、文化和价值观念、技术壁垒等划分了彼此的势力范围。对互联网主导权的竞争实际上是一场没有硝烟的国家主权争夺战,而且正日趋激烈,我们必须而且能够在这个战场上夺取胜利。
五、我国教育信息化进程加快,转变观念,迎接教育信息化的挑战
自第九个五年计划以来,中国政府分重视教育信息化工作,在1999年教育部实施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计划中,专门设立了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项目,以推动我国的教育信息化建设。中国的教育信息化步入了快速发展期,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尽管投入有限,国家公共网络快速发展,中国教育和科研网已经成为我国第二大互联网络,中国教育电视台卫星多媒体传输平台已经建成,初步形成了一个具有交互功能的现代远程教育和教育信息化的网络平台。基础教育校校通工程已经启动,大学校园网工程建设成效显著,通过实施西部大学校园计算机工程项目,分布在我国西部的约152所大学的校园计算机网络已经实现了高速连接,缩小了东西部之间教育基础设施的差距,大学数字图书馆和数字博物馆建设、校园网络课程建设和全国远程教育资源库的建设等项目都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进入到一个新的高速发展时期。
陈至立同志指出:现代教育技术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制高点与突破口。要实现教育的现代化,要实现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教育信息化是一个关键因素。占据了这个制高点,就可以打开通向教育改革发展的现代化。
思科公司总裁钱伯斯曾说:"互联网不仅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商业机会,而且将深刻地改善人类教育和社会发展,奠定国家、企业和个人决胜未来的基础。是什么将决定我们的未来?我的答案是:互联网和教育。在方兴未艾的新经济大潮中,谁掌握了互联网,谁就掌握了未来;谁开创了面向未来的教育体系,谁就会获得持续发展的动力。"
在教育信息化浪潮席卷而来的今天,不管你是老师、学生,不管你身在何方,不管你是五岁还是八十岁,每个人都有机会,每个人都要做好准备。把握教育、把握信息化,就等于把握了我们民族的明天。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