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介绍
《高校信息化应用》联手新华三集团推出“数字化精耕者”专栏,聚焦国内高校数字化精耕者们有序推进教育信息化“十四五”规划的经验,分享不同类型高校在教育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深化以技术赋能场景的创新实践。
河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具有鲜明交通特色的省属公办全日制普通高校,是首批职业教育信息化标杆学校建设单位、全国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样板校、教育部首批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试点院、国家级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牵头单位、国家示范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培育单位和教育部首批职业院校网络与信息安全专业校企合作建设项目院校,是河北省校园网络安全工作先进集体。近日,《高校信息化应用》采访了河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信息管理中心主任郭军城,全面深入了解学院在数字时代背景下的教育变革与数字化转型之路。
《高校信息化应用》:职教和普通教育是不同类型、同等重要的两类教育,也是深化教育改革的重要突破口。请问,学校在从普通教育模式向产教融合、特色办学的类型教育方向转变上,有哪些经验可以分享?
郭军城: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数字经济时代肩负着培育数字化技能人才、助力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职责。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中提出“打造市域产教联合体”。产教融合作为职业院校服务社会、参与社会经济活动的重要方式,是打通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重要手段。
河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对接交通强国战略,紧跟京津冀一体化发展和雄安新区建设需求,面向河北省重点产业,针对专业群所面向的职业岗位群和产业链,以专业之间的技术关联、行业关联和职业关联整合专业资源,依托学院优势特色专业,优化布局,打造7个专业群,形成互促互竞的“国家-省-学院”三级高水平专业群建设体系。
学院设立“产教融合实践中心”办公室,组建实践中心工作指导委员会,建设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职业教育资源和“双师”教学团队,制定双导师管理制度以及招生考试评价实施方案,统筹在职员工培训工作,以及开展国际合作交流等方式,全力推动产教融合发展和特色化办学。
一是积极提高专业群集聚度和配套供给服务能力。学院与行业领先企业深度合作建设“汽车检测技术技能大师工作室”和“张庆宇公路工程创新工作室”等2个省级技术技能大师工作室,致力于技术创新和培养杰出的技术技能人才,服务重点行业和支柱产业发展。立足河北、面向京津冀,依托交通专业优势,利用自身智力资源,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深度融合、密切合作,参与科技攻关,提供技术服务,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
二是积极打造产教融合平台,加强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的深度合作,建设交通领域品牌专家智库集群,服务区域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学院与河北省交通运输厅共建“路桥工程专家智库”,提供道路桥梁工程、道路养护管理、工程造价、铁道工程技术等方面的智库咨询与服务。学院与河北省数字经济联合会、河北省道路运输协会、阿里云、石家庄铁道大学交通运输研究所等单位共同建立“现代物流行业智库”,服务河北省国家商贸物流基地建设和石家庄市现代商贸物流千亿级产业集群建设。学院与河北省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共同建设“哲学规划专家智库”,在思政建设、劳动教育、十四五规划等方面出言纳策。
三是牵头组建河北省交通职业教育集团,充分发挥职教集团推进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的纽带作用,积极推进办学模式、培养模式、教学模式、评价模式改革,被教育部评为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联盟)培育单位。学院与中建路桥、中铁集团、中外运、上汽大众等500强企业深度合作,构建“互嵌共生”的校企命运共同体,积极探索实践“订单培养”“现代学徒制”“产业学院”“跨境学徒制”模式,实现了校企合作模式迭代升级;与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签约成立全国首家“长城汽车产业学院”;上汽大众SCEP项目已建成华北地区规模最大、河北省唯一的五星级标杆基地。学院是教育部国培项目基地、教育部—中国联通职业院校骨干教师“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专项培训基地、汽车维修技术类专业领域人才国家培养基地,是中国公路建设行业协会在河北省唯一认定的培训合作机构。学院院长在学徒制国际研讨会上做专题主旨报告。
四是推动各类主体深度参与职业学校专业规划、人才培养规格确定、课程开发、师资队伍建设,共商培养方案、共组教学团队、共建教学资源,共同实施学业考核评价,推进教学改革,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一方面,在构建好的产教融合大数据平台的基础上,搭建产教人才供需信息平台,推行产业规划和人才需求发布制度,引导职业学校紧贴市场和就业形势;另一个方面,在产教融合大数据平台建设的过程中,加强战略研究,提高管理水平,按照“统筹规划、突出重点、优化配置、深化管理”的原则,充分发挥产教融合平台作为产学交互学习与协同创新“场”的作用。
《高校信息化应用》:教育数字化转型教育领域的“关键词”,您认为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目标和意义是什么,职业院校数字化转型面临哪些挑战,学校在数字化转型方面进行了哪些实践探索?
郭军城: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教育数字化是我国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和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教育数字化转型是以落实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发挥数字技术全面赋能教育创新的内生变量,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人人时时处处的教育教学场景,重塑支持个性化、终身化学习的教育新形态,提高全民数字化适应力、胜任力,有机结合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和建设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教育强国的战略目标,在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方面大有可为。
教育数字化转型,是要面向数字时代,更新教育理念、变革教育模式,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建设高质量、人性化终身学习体系,立足为每个学习者提供最适合的教育,成就其最大的社会价值,运用教字技术发扬学习者潜质、激发学习兴趣、深化数据驱动大规模因材施教、培养综合创新能力。
面对教育信息化建设应用与预期效果不匹配,信息化支撑教育教学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能力需进一步加强,以及师生的数字化素养培训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的挑战。学院组建了书记、院长“双挂帅”的数字化转型工作专班,分管院领导为本领域数字化第一负责人,形成了全院上下统一领导、联合推动、分工负责、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协同推进机制。此外,还充分发挥了“政校企研”多元参与的信息化专家委员会智库作用。
学院明确了“三转三融三优”的数字化校园建设理念。
“三转赋能”,即内容资源转向数字媒体新形态,实现物即载体的数字化;平台应用转向数据赋能新场景,实现过程活动的数字化;办学模式转向数智融创新理念,实现理念机制、组织文化的数字化。
“三融提质”,即融入产教融合新需求新要素,增强职业适应性;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全周期,提高教育教学过程质量;融入面向未来新素养新技能,促进师生全面发展。
“三优指引”,即用户体验优,提升师生获得感和幸福感;关键办学能力优,彰显学院优秀的办学能力;人才培养质量优,向社会输出优秀的教育成果。
“三转三融三优”是学院数字化转型的重要理念和实践路径,它们紧密联系、层次递进,共同推动学校更好地适应数字化时代的需求,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近年来,学院始终坚持将教育信息化作为一项重点工作,信息化项目经费年均投入3000万元,在事业经费中的占比超过10%,并且取得了不少的建设成效:
网络基础设施先进完善
城域网联通两地三校区,4出口5GB+带宽,5G+WIFI 6全覆盖,实现IPv6规模部署,信息点数9700+;开通了5G专网;学习场馆具备物联感知智能交互能力。建有千核算力、500T存储的“云上交院”数据中心,纳管300+主机。安全设备初步实现信创国产化,12个核心系统通过等保2.0二级认证,有效保证信息系统和个人数据安全。
数字化育训空间智能泛在
建有智慧教室200间,支持常态录播、课堂互动、远程直播、测评考试、巡视督导,年沉淀课堂教学视频100T以上,打造融自适应学习、智能诊断、智慧评价为一体的线上育人空间,自主研发智慧双创教育数字化服务平台,依托网络教学平台年均开展虚拟教研活动40次。构建学生全程深度参与的学习情境,全部课程开展混合式教学,将企业生产现场接入课堂直播间,200余名企业教师实现“云端授课+线下教学”同步联动。
强力推进数字转型与数据治理
基于自主定制的“一网通办”平台,整合40+业务系统,实现统一入口、统一身份,支撑智慧教室、仿真实训、数字迎新、绩效评价、数字安防等应用场景120+,年完成流程12000项,实现数据多跑路、师生少跑腿。建有大数据中心,施行校本数据标准,完成31个业务系统、372张核心业务表数据集成,数据总量达2亿条;开放数据接口32个,助力数据资产分级分类管理共享。
数字化支撑教育评价初具成效
依托学院大数据与决策分析平台,伴随式采集教学过程数据6000多万条,实现过程的实时监控、即时反馈和精准评价,年生成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报告2300余份,助推课堂教学质量持续提升,支撑数据驱动交通特色高职教育评价体系。
优质数字资源普惠共享
学院与中建路桥等领军企业、科研院所合作,共建《道路养护与管理》国家级专业教学资源库,建成省级专业教学资源库4个、院级专业教学资源库7个。制定学院《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与应用管理办法》,持续开展百门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工作,建成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2门、省级32门。依托国家示范性职教集团共建智慧交通职业教育资源共享中心,实现优质资源的跨界融合、开放共享。学院与行业龙头联合打造96门“金课”、省级数字教材1部。依托学院虚拟仿真平台对接石家庄地铁、河北路桥等领军企业的75个真实项目和典型工作任务,构建“教学研创赛”一体化虚拟仿真实训场景,建有国家级示范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1个、省级2个,省级虚拟仿真实训课程9门。利用“互联网+职业教育国际合作云平台”,为泰国300余名学生提供“中文+技能”培训。被国家职业教育智慧教育平台收录优质资源:专业教学资源库(群)7个、在线精品课68门、视频公开课3个、虚拟仿真资源17项,惠及学习者28万余人。学院是省内唯一接入CARSI(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联邦认证与资源共享基础设施)的高职院校。
师生数字素养显著提升
学院打造了“1258”数字素养与技能培训体系,并在学生层面和教师层面都取得了显著成效。学生层面:在自主学习能力上,线上学习与虚拟实训覆盖全部学生,MOOC证书取得率达70%以上;在数字创新能力上,参加“互联网+”等创新创业大赛人数年均增长8%,近三年互联网+国赛获奖7项;在数字自诊能力上,学生可即时获知自身德智体美劳等表现数据,及时改进;在数字化岗位胜任力上,毕业生在智能制造、智慧物流、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数字化岗位就业比率逐年提高。教师层面:获全国教师教学能力大赛二等奖5项、三等奖1项,省一等奖15项;获全国优秀教材二等奖1项,“十四五”国规教材10部,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2个,近五年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教学成果一等奖3项,省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三等奖2项。
标志性成果典型丰硕
学院是首批职业教育信息化标杆学校建设单位、全国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样板校、第一批职业院校数字校园试点、国家级示范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培育单位、国家级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首批职业院校网络与信息安全专业校企合作建设项目院校、教育部“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培训基地、全国“职业院校服务全民终身学习”项目实验校、教育部“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自主试点单位、全国优秀易班共建高校、“区域终身学习发展共同体”项目实验点、河北省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第二批试点院校、河北省校园网络安全工作先进集体等。此外,学院还多次入选教育部信息化发展案例集。
输出“交院数字经验”示范引领
首先是推动了省域数字校园标准建设。参与制定河北省数字校园建设评估标准,牵头完成《高等院校智慧宿舍综合管理技术规范》等2项标准立项申报,主持参与电子产品制造技术、智能交通技术运用等20余项国家专业教学标准。其次是赢得了广泛行业认可。几十所院校前来考察交流,多次受邀就教学诊改、虚拟仿真、数据治理等做会议交流和主题发言。最后是扩大了品牌影响力。央视新闻联播、河北省新闻联播、现代高职教育网、长城网等对学院数字校园、资源建设、教学改革等进行了专题报道。
《高校信息化应用》:作为全国职业院校数字校园样板校,学校在提升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打通数字基础设施大动脉方面有哪些举措。
郭军城:在提升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以及打通数字基础设施大动脉上,学校主要实施了四大工程:
在新型基础设施提质工程方面,一是升级新型网络设施,引入5G专网、无线高密、物联专网,包括:率先推行IPv6规模部署,实现双栈共存;部署SDN智能网关,实现集中灵活、动态高效网络管理。二是搭建新型支撑平台,推进云网融合,建设绿色节能、低碳环保的模块化数据中心,打造快速、高效、安全的超融合私有云,建成拥有千核算力、PB级存储的“云上交院”,点面结合、成熟先上开展物联网数字孪生、RPA数字员工、MPP大数据多维分析、混合云等技术形式探索应用,有力支撑“教研训管评”等核心业务平稳运行、长效发展。
在育训空间数字工程方面,一是创新理实一体、工学结合、校企联动的混合教学方式。二是打造线上学习空间,推动终身学习,惠及校友合作企业等社会学习者。三是瞄准专业实训教学中“三高三难”等现实问题,打造高水平职业教育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四是积极应用虚拟现实、数字孪生等新一代信息化技术改造传统实验实训空间与设备,建设虚拟工场、虚拟实训室、仿真实训系统等各类数字化实验实训软件/平台/系统。
在绿色安防增效工程方面,一是搭建智能安防综合管理平台及视频监控、出入口管理、周界防护、人员对讲、车辆管理、电子巡查、预案管理、消防可视化、应急指挥等组成的平安校园系统。二是构建以能源管理为核心,以后勤条件建设、后勤资产管理、后勤工程管理、后勤物业管理为主要内容的后勤管理信息化服务体系。
在信息安全铸盾工程方面,一是健全网络安全管理制度,完善业务部门网络安全工作考核评价指标体系。二是加速信创国产化、正版化进程,提升威胁态势感知处置能力,巩固全方位、立体式、自适应校园网络安全防御体系,有效保证信息系统和个人数据安全。
《高校信息化应用》:学校在推进信息技术与教学科研的深度融合,畅通数据资源大循环方面有哪些探索。
郭军城:在推进信息技术与教学科研的深度融合以及畅通数据资源大循环上,学校主要开展了四个方面的工作:
专业课程数字化
对应国家、地方战略性新兴产业数字化和数字化产业领域,升级优化现代物流管理、航海技术、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等34个传统优势专业,孵化数字经济催生的智慧物流技术、工业机器人技术等14个新兴专业。制定落实适应数字化社会发展和岗位需求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开设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线上通识课,开展全民数字素养技能培训,线上学习与虚拟实训覆盖全部学生。应用线上教学资源、平台等数字化手段支撑中高职贯通人才培养,建立基于互联网的终身学习服务体系。积极对接普通本科、职业本科的优质课程资源,为有志继续深造的同学提供预科教育机会。
教学管理数字化
整合教务系统、智慧职教、教师发展综合服务平台、教学过程管理系统和质量评价系统等16个信息化教学管理系统,实现对课程资源进行管理和开放共享,与智慧教室深度融合,支持师生交互、教学过程数据积累。将企业生产现场接入课堂直播间,200余名企业教师实现“云端授课+线下教学”同步联动。积极探索AIGC大模型对话系统用于无线传感网络课程教学实践,提升学生探索新知的效率和能力。
建设普惠优质资源
建立校、省、国家三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管理机制,成立数字资源建设委员会,构建对接真实生产环境的专业知识图谱和课程技能图谱,校企共建“兴趣导向、素质培养、专业融通、共享开放”的职业教育资源共享中心。扩大数字资源覆盖面,整合图书馆电子文献、虚拟仿真实训场馆、理实一体化实践教学资源,面向企业、社会开放共享。深化国家职业教育智慧教育平台应用,提高学院“国家职业教育智慧教育平台”资源贡献度。深化职普、中高职衔接、校企的资源共享平台和方式。
数字化支撑科教融汇
建立健全多层次、全过程、全方位科学高效的科研信息化管理体系,持续完善科研管理系统平台、搭建科学研究协同创新平台,助力学院科研管理服务水平的持续提升。推进科研数据标准规范体系建设,健全科研数据共享协调机制,提升科研信息数据治理的数字化水平。构建信息化条件下双创实践体系,推进创新创业实践,服务学生创新素养全面提升。
《高校信息化应用》:2023年是实施教育信息化“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学校在“十四五”期间将重点推进哪些工作?
郭军城:学院在“十四五”期间将重点推进双高建设、新校区建设、职教本科建设三大任务。
学院将整体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以数字技术手段促进教育全要素、全业务、全领域和全流程的系统重构与文化革新,推动教学方式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习者为中心转变,教育教学从融合应用向创新发展转变,培养方式从大规模标准化向大规模个性化转变,培养内容从知识能力向素养建构转变,教育评价从粗放单一向精准多元转变,决策治理从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转变,积极建设校省国家三级教学资源库、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坚持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积极参与教学能力大赛及“互联网+”、信息素养大赛,配合国际化走出去战略,争创全国职业教育信息化标杆院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科研服务水平,提升科学决策和教育治理能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学院制定了覆盖全业务领域的《学院整体数字化转型实施方案》,涉及师生素养提升、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教育管理信息化、教育新基建等八大方面25项重点任务。学院围绕培养面向未来的高素质数字化技术技能人才1个目标使命,提升学生数字化胜任力、教师数字化教学能力和学校数字化办学能力3种数字化关键能力,建设“冀交智脑”决策分析驾驶舱、一体化智慧教学云平台、数字资源共建共享中心、敏捷管理服务平台、信息安全保障平台5类数字平台,夯实数字基础设施和优质教育资源体系2大数字基础,实现内容资源数字化、学习空间泛在化、管理服务敏捷化、应用生态场景化4种数字转化,推进党建铸魂育人工程、数据治理赋能工程、数字素养跃升工程、育训空间再造工程、优质资源普惠工程、业务流程重构工程、新型基础设施提质工程、平安绿色增效工程、信息安全铸盾工程、国际影响力提升工程10大数字化示范工程。面向学生打造智能课堂、一站式社区、综合测评、聚合消费、职业发展等数字化场景,面向教师打造虚拟教研室、协同科研、职称评聘、考核评价等数字化场景,面向管理者打造领导驾驶舱、智慧党建等数字化场景,面向社会人员打造技术培训等数字化场景。
《高校信息化应用》:在校企合作方面,学校与新华三集团有哪些探索,并取得了哪些积极成果。
郭军城:2017年,学院与新华三集团合作建设构建校园数据中心,为学院提供了先进的数据存储和处理设施,为学院信息化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2018年,学院与新华三人才研学中心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进一步加强了双方在教育培训、科研合作等方面的合作关系,为师生提供了更多的学习和交流机会。
2019年,学院部署新华三绿洲大数据平台和BI驾驶舱,并借助其在数据分析和决策上提供的强大支持,帮助学院更好地了解和应对各项运营和管理挑战。
2023年,学院与新华三集团校企合作共建安全运营中心,进一步强化了学校与新华三集团在安全领域的合作,共同致力于保障学校信息系统和数据的安全运营,为学校数字化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