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信息技术和无线网络技术的普及与发展,国内3G用户不断增多。2012年1月16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5.13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到3.56亿,同比增长17.5%。而手机网民中,高校学生占有很大一部分比例。传统的网络信息服务已经无法满足高校读者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均能使用图书馆资源的需求。图书馆迫切需要在提供传统人工服务和网络服务的同时,开拓新的服务领域以适应读者新需求。
移动图书馆尚处短信服务阶段
剑桥大学的一项调查显示:师生员工更喜欢用手机的拍照功能保存目录查询结果,而不是抄在纸上;55%调查对象愿意通过手机访问图书馆的查询目录。总体来说,国外高校对移动图书馆研究起步较早,已经有不少成功的实践案例。例如,美国的俄亥俄州图书馆、纽约大学图书馆、弗吉尼亚大学图书馆、英国汉普郡图书馆、日本的东京大学图书馆、韩国西江大学图书馆、芬兰国会图书馆等。国外通过移动图书馆主要提供信息查询、书目检索、图书预约、催还、续借提醒等服务,有的还包括图书馆导引视频,查询距自己当前位置最近的图书馆等功能。
国内高校移动图书馆的建设自2000年后逐渐兴起,清华大学图书馆自2008年推出清华大学无线移动数字图书馆系统,读者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通过手机与图书馆进行交互,能够帮助读者完成在手机平台上的查询、借阅、浏览馆藏、预约及接收通知等功能。截止2011年4月,清华大学移动图书馆的注册人数已经达到1900余人。北京大学图书馆也是从2008年开始推出短信催还、预约等服务,在2009年提出手机图书馆的概念。北京邮电大学图书馆自2009年正式推出短信服务,下发免费,上行收费功能。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初步计划实现以短信形式将“到期提醒、逾期催还、预约取书”等通知发送到读者手机里。中国农业大学尝试提供语音催还、短信催还等服务模式,并于2008年推出图书馆的WAP页面。四川大学图书馆除了提供短信服务之外,还提供手机版网站,能够利用手机查询用户个人信息、借阅信息,并实现预约和挂失等功能。华南理工大学图书馆提供手机版网站,能够实现图书馆书目检索、新书推荐、热书排行等功能。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高校图书馆提供的移动服务绝大部分体现在短信服务的层面上。当用户在图书馆注册信息并提供自己的手机号码时,图书馆能够采用短息服务提醒用户图书是否到期,预约图书是否已经可取等信息。少数图书馆还能够实现手机图书馆网页的开发,高校师生能够通过手机访问图书馆主页进行信息检索等功能,只有个别图书馆的移动服务能够做到利用手持终端设备在线检索与阅读。
然而,真正意义上的移动图书馆应该使读者随时随地利用图书馆资源,畅享图书馆信息服务。在高校图书馆开展移动信息服务之初,业内人士虽然大多都持有认同和推进的态度,但在应用实践的过程中,对于究竟应该把哪些服务优先放到移动终端上开展一直存在争议。部分学者甚至认为图书馆不值得花力气传递电子书、电子期刊到移动设备上,而应首先考虑试验短信提醒服务、试验短信参考咨询服务、提供手机OPAC界面、提供图书馆音频导览等等服务。但随着以iPad等大众化移动终端的快速普及和技术创新,这种局面很快被打破。高校图书馆应该抓住移动互联网发展的契机,构建全方位的移动图书馆服务系统,更好地赢得读者和用户。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