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以来,适应高等教育工作重点的转移,在理顺规模扩展与内涵发展、教学工作与科研工作、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规范管理与个性发展等各方面关系的基础上,我国高等学校质量内涵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以育人为根本,教学工作中心地位进一步巩固。
育人是学校的根本任务。处理好教学与科研、学科建
设与专业建设、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等方面的关系,优化配置教育教学资源,是保障育人中心地位的前提。为改变长期以来存在的“重科研、轻教学”的倾向,各高校逐步对教学与科研实行“三个一视同仁”,即教学工作与科研工作一视同仁,教改成果与科研成果一视同仁,教学带头人与学术带头人一视同仁。一些高校还通过设置品牌专业或特色专业建设主持岗、新建专业建设主持岗、精品课程教学主持岗以及在课程教学中试行“首席教授制”等办法,加大奖励和表彰力度,以此引导教师投入教学工作。
以办学定位统领教学改革,教学体系进一步优化。
各高端大学依据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或高水平大学的办学定位,以提高学生全面素质和创新能力为核心,以培养高素质创造性人才为目标,努力通过改革,构建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复合型人才的本科教学体系。普通本科院校则依据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各类应用型人才大量需求,以培养知识面广、专业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努力构建以人为本、多元发展、注重应用、强化特色的教学体系。高职高专院校以培养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高技能人才为目标,大力强化实践教学,通过校企合作、双向参与、工学结合和顶岗实践等途径,培养具有较强开拓能力和过硬职业技能的实用型人才。
以共享促建设,优质教学资源示范辐射作用进一步增强。
在推进高水平大学、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和高职教育实训基地建设的同时,大力实施精品战略,切实加强高等学校品牌专业、特色专业、精品课程和精品教材建设,是促进精英教育和大众教育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同时要推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开放共享,一方面要积极推进网络教育资源开发和共享平台建设,建设面向全体师生的精品课程和立体化教材的数字化资源中心;另一方面,要通过合作共建实验、实习基地等教学基础设施以及共建教学联合体等方式,积极推进大学城和高教园区内教育资源的共建和共享。
以结构优化为着力点,专业建设机制进一步完善。
在优化专业结构的同时,各高校积极采用信息科学等现代科学技术提升、改造传统学科专业,赋予传统专业以新的课程体系、教育内容、实践体系以及新的技术装备和现代实验手段。强化学校内部学科专业的交叉渗透,通过多学科、跨学科的复合和融合,培育交叉、边缘学科,形成新的专业增长点。有的学校甚至打破传统专业教学的组织建制,改革传统的“校—院系(所)—专业教研室”的教学组织建制,逐步建立以学科专业群为核心,按照一级学科专业或学科专业群组建教学科研机构,形成“学校—学院—学科专业群”模式,逐步建立大学科专业体系。
以培养创新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课程体系进一步优化。
一是打破传统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三层楼”结构,按学科内在逻辑和学生成长规律,进行整体设计,实行模块教学,增强了一级学科之间交叉渗透,形成了各门学科合力塑造新型人才的格局。二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突破传统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推行文理兼通、本硕贯通、优秀生选拔、试办理科教学试验班等措施,发挥课堂教学作为创新教育的主渠道作用。三是大力促进课程集群化。以整体知识观为基础,打破课程壁垒,改变各门课程单兵作战的状况,促进理论与实践、知识与能力的贯通。同时,积极开设介于两个或多个学科之间的交叉课程。
以学分制为保障,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多样。
一方面,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强化人才培养的基准。各校对大学生应当具备基本素质,如外语、计算机能力、信息处理和自我学习能力、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协调和合作能力等提出了更加明确的新要求,加强了对这些能力的培养与考核。另一方面,因材施教,分类培养。如对高分录取的学生,采用创新型精英人才培养模式;对本科第一批次录取的学生,采取复合型特色人才培养模式;对独立学院的学生,采取应用型合格人才培养模式。以产学研深度合作为切入点,实践教学体系进一步完善。
一是以产学研深度合作为切入点,加强校企合作,实施“订单式”培养,推进教学与就业一体化。许多高校紧密联系相关行业部门、行业协会和国内外知名企业,合作建立人才培养培训、技术开发和技术服务中心等机构,拓展合作领域,完善合作机制,创新合作形式,为学生顺利就业奠定了基础。二是加大实验室和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初步形成了集实验教学、工程训练、生产实习、科技创新活动和社会实践等多个模块于一体的比较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三是改革实验室管理制度。四是开展各种形式的大学生课外实践(实习)竞赛。
以优化结构为重点,师资队伍整体水平进一步提高。
第一,加快新师资的培养和引进。通过实行岗位津贴等办法,努力提高教师的经济地位和教学岗位的吸引力,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教师队伍后继乏人的局面。第二,加强教师在职培训和锻炼提高,切实提高现有师资的质量。鼓励学历偏低的中青年教师攻读学位,或者支持青年教师到企业进行实践锻炼,获取工程实践经验或从业资格证书,培养其“双师型”素质。第三,进行制度创新,建立有利于拔尖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促进师资队伍结构优化。通过设置特聘教授岗、品牌专业主持岗、精品课程主持岗,以及选送部分骨干教师到国内外著名大学作短期访学等措施,造就新型学术带头人队伍,使高级职称教师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和专业结构得到进一步的改善。
以信息化为手段,整体育人环境进一步改善。
一是以信息化为手段,加强基础课实验教学中心、多媒体教室等公共教学服务体系建设。二是加强课堂教学与课外学习的结合,整体优化教学时空结构。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主动学习和实践,为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因材施教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环境。三是动员和组织社会各界及高等学校,合作进行教育教学资源开发,实行资源共享。
以质量为中心,教学质量保障机制进一步健全。
首先,通过教学评估、开展教学督导和进行青年教师赛课等多种手段,将竞争机制引入教学领域。如许多高校相继制定了院(系)级教学工作评估指标体系并着手评估检查;开展学生和教师评教、评学,以及网上评教、评学活动;建立青年教师讲课竞赛制度、优秀教师开示范课制度,以及推进教授上讲台制度等,多方引导、大力促进广大教师积极投身教学改革。其次,通过加大对教学工作考核的奖惩力度,把激励机制引入教学领域。第三,建立校内教学质量的自我约束机制。如建立保障教学质量的校、院(系)两级管理体制,完善各级领导干部听课制度和教学督导制度等。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