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工业设计专业的特点及历史沿革
工业设计是我国一个新兴的、综合性的应用型专业。我国加入WTO以后,工业设计将对我国在21世纪创造自己的知名品牌和知名企业,树立中国产品形象和地位,发展有中国文化特色的设计风格,增强我国企业和产品在国际 、国内市场的竞争力,促进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起到特别重要的意义。工业设计是人类设计创新能力在工业生产过程中的体现。在现代经济体系中,工业设计正在向着产业化的方向发展,从消费者与市场的终端拉动生产的发展、资源的合理使用和效益最优化,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与物质生活。工业设计的理念和方法还进一步地从工业生产领域扩大到其他创造性领域,充分发挥合理组织生产要素、跨行业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形成知识经济时代最有活力的服务型、主导性产业。人类设计创新思维在经济成长及文化发展中的重要性已经越来越清晰地显示出来。
工业设计是工业化时代的创新设计,是技术、艺术与文化转化为生产力的核心环节,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业设计的主体是产品设计,随着工业加工能力的深入和系统控制能力的提高,工业设计的理念已经从产品性能研发、外观设计延伸到市场推广的全过程,包括了平面设计、形象设计、环境设计、展示设计、服装设计、装饰设计、直至传统手工艺设计等众多相关行业。
国际工业设计协会理事会第11次年会上给工业设计作了如下的定义:“就批量生产的产品而言,凭借训练、技术知识、经验及视觉感受,而赋予材料、结构、构造、形态、色彩、表面加工以及装饰以新的品质和规格,叫做工业设计。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工业设计师应在上述工业产品全部侧面或其中几个方面进行工作。而且,当需要工业设计师对包装、宣传、展示、市场开发等问题的解决付出自己的技术 、知识和经验以及视觉评价能力时,这也属于工业设计的范畴”。由此可见,工业设计是一个内涵和外延都十分广泛的专业。
由于工业设计是一个综合性、交叉性的边缘科学,工业设计专业既可以从理工科考生中招生,也可以从文科加美术的考生中招生,本科毕业生既可以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也可授文学学士学位。工业设计在本科阶段属于工科专业,而在研究生阶段则属于艺术专业。这种专业上的复杂性,往往导致专业定位和专业教学上的模糊性。这在所有工科专业中是独一无二的。
工业设计专业在国外已经有了很长的发展历史,早在20世纪初,欧美各国就先后建立了专门的工业设计教育机构,其中最重要的是1919年成立的德国包豪斯设计学校。它所建立的工业设计体系和教学理念,至今仍广泛影响着世界各国的设计教育。我国的工业设计教育起步较晚,但发展很快。“文革”前 ,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和无锡轻工学院(现江南大学)的轻工产品造型设计专业是我国工业设计专业的前身。1982年,经教育部批准,在湖南大学和无锡轻工学院开办工业造型设计专业,后更名为工业设计专业。进入21世纪,我国的工业设计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完善,工业设计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无论是国家还是企业,对于工业设计的意义和作用的认识,都有了很大的提高。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的设计教育有了长足进步,根据教育部的2004年最新统计,设置工业设计专业的高校已达219所,名列设置最多的工科类专业的前8名,大大超过了绝大多数的传统专业。这一方面体现了社会对工业设计专业人才的巨大需求,另一方面也可能是部分院校在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仓促上马,导致专业膨胀。如何在大众教育的背景下培养出合格的设计人才,满足国家工业设计发展的需要,是工业设计教育面临的挑战之一,也是设计教育发展和改革需要深入研究和探讨的重要课题。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尽管我国有世界上最大的工业设计教育体系,但设计教育的水平和设计师的素质都远远不能满足国家经济发展的需求。
2004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为了鼓励和促进工业设计的发展,制定了《工业设计产业发展政策(讨论稿)》,对工业设计的发展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强调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支持,大力推动工业设计理念与方法渗透于国民经济各行业,通过推广普及工业设计,促进各产业领域的设计创新和经济增值:(1)在2010年之前大幅度提高我国工业产品的设计原创价值,调整我国工业设计产业体系,构建起适合工业设计发展与升级的优质平台;(2)2020年 前形成国际竞争优势;(3)至2030年使我国成为世界设计创新强国。
《工业设计产业发展政策(讨论稿)》提出,各级教育机构应结合教育体制与教学内容的改革,开展活跃的设计创新教育。包括:(1)学前教育和中小学教育应开设相应的工业设计基础课程,制定配套的教学大纲和考核制度,要抓紧“创新教育”的教材 编写和课程改革,尽快形成与国际发展趋势同步、有中国特点的普及性设计教育教材体系。(2)加快高等教育工业设计及相关学科建设和改革的步伐,提升学科的专业门类层次,推动该学科领域内多种教育性质、多种教学层次与多种人才类型教育的协调发展。政策还要求教育部要尽快研究制定完整的工业设计教育发展的具体计划和改革方案。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不断提高工业设计人才的教育质量。鼓励高校工业设计专业从优秀设计人才中选拔教师;鼓励工业设计专业在校学生注重参与设计实践,增强设计创新和市场实践能力,加速工业设计后备人才的培育;鼓励企业与高校联合举办工业设计竞赛,创造学校教育与企业、市场结合的环境。这些都对工业设计教育的人才培养指出了发展方向,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也为工业设计教育的发展创造了巨大的发展机遇。
二、工业设计教育的特征
1.创造性
创造性是工业设计的灵魂和核心,也是工业设计教育的灵魂和核心。对于任何一件工业设计作品的评价,创新总是第一位的评价要素 。没有创新,就没有工业设计的价值。对于任何一个企业而言,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也必须创建自己独一无二的竞争优势。因此,工业设计教育必须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作为最重要的目标。这就要求在设计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和挑战传统的意识,勇于探索和自我否定,对新观念、新技术、新材料有高度的敏感。此外 ,教学中还必须尊重学生的个性和独立思考的精神。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设计教育教育体系本身也应该具有高度的创造性。
2.实践性
工业设计本身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工业设计教育的体系中必须体现出实践性的特征。早在包豪斯的教学体系中就明确提出了“干中学”的教学方法,通过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工业设计教育的能力培养应该包括动手能力(草图、模型制作、CAID等)、分析和综合能力、口头及书面的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
3.综合性
工业设计是一门综合性的边缘学科,与艺术、工程技术、社会学、市场、管理、心理学、环境保护等学科有密切的联系,这就使得工业设计教育也具有了综合性、跨学科的特征。如何在工业设计教育体系中将各种相互渗透和交叉的知识融会贯通并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具有高度的综合能力,对设计教育工作者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4.多样性
我国设计教育的发展是极为不平衡的,难以制定一个国家标准和统一的模式。各个地区的社会经济环境不尽相同,各个学校的历史和条件有较大的差别,各类市场对设计人员的需求各有侧重,这样就形成了设计教育体系非统一化的趋势。设计教育界已就此取得了共识:多样性是设计教育发展的方向,设计教育只能因地制宜,因不同情况设立,因市场需求而发展。并且随时都处在一种为应付变化的市场、社会需求而改变的状况之中。因此 ,分层次、分类型、针对性地进行工业设计专业教学是改革的必由之路。
三、工业设计专业的发展趋势
1.工业设计专业的范畴日益扩大
随着人类由以机械化为特征的工业社会走向以信息化为特色的“后工业社会”,工业设计的范畴也大大扩展了,由先前主要是为工业企业服务扩大到为金融、商业、旅游、保险、娱乐等第三产业服务;由产品设计等硬件扩展到公共关系、企业形象等软件;由有形产品的设计扩展到“体验设计”、“非物质设计”等无形产品的设计,“工业设计”的概念逐渐为内涵更加丰富的“设计”概念所取代。
2.强调工业设计中的环境意识
当代工业设计越来越注重产品的环境及社会效益。环境问题是当今人类面临的三个重大问题之一,作为人类物质环境的生活质量规划者的工业设计师,对于保护和改善人类生活环境负有重要责任。这就要求工业设计更加注重环境因素,树立设计中的环境意识,包括在设计中尽量减少环境污染,努力使人造环境更好地与自然环境协调起来,以及使产品与产品之间在功能和形式上相互呼应,形成和谐的人造环境。环境效益也已成了评价设计的一项重要标尺。
3.工业设计专业与先进技术的结合
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计算机技术为代表的先进技术快速发展和普及以及因特网的迅猛发展,人类进入了一个信息爆炸的新时代。作为人类技术与文化融会结晶的工业设计也经受了这场剧烈变革的冲击和挑战,并产生了前所未有的重大变化。一方面,计算机的应用极大地改变了工业设计的技术手段,改变了工业设计的程序与方法。与此相适应,设计师的观念和思维方式也有了很大的转变。另一方面,新的技术开辟了工业设计的崭新领域,如人机界面设计、并行设计等。
4.工业设计专业的国际化
随着中国加入WTO,工业设计专业在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上面临竞争。在“中国制造”向“中国设计”转型的过程中,工业设计必将扮演关键性的作用。工业设计专业必须要加快国际化的进程,加强与国外工业设计的交流与合作。《工业设计产业发展政策(讨论稿)》指出,要加强国际合作,提高国际竞争水平。鼓励工业设计机构积极开展国际工业设计项目合作,参与国际竞争;鼓励国内设计机构与境外优秀设计机构合作或合资,以促进工业设计产业的国际化,提高我国工业设计的整体水平。
四、工业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规格
专业知识是专业技术人员在工作中所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条件。但一个专业尤其像工业设计这样的专业往往牵涉到多方面的专业知识,需要有一个长期学习和实践积累的过程。如何使学生利用有限的在校学习时间而建立一个合理的、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知识结构就成了专业教育中的重要课题。
工业设计师需要的不是固化的知识,而是多学科的文化素养和合理的知识结构。根据国际上的相关调查和研究,工业设计专业毕业生除了必备的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外,还应具备10项技能:
应有优秀的草图和徒手作画的能力。
要有好的制作模型的技术。
具有优秀的表达能力及与人交往的技巧。
在形态方面具有很好的鉴赏力,对正负空间的架构有敏锐的感受能力。
能够完成从草图到三维渲染一应俱全的设计表现图。
对产品从设计制造到走向市场的全过程应有足够的了解。
在设计流程的时间安排上要十分精确。
必须掌握一种矢量绘图软件(如Freehand、Illustrator)和一种像素绘图软件(如Photoshop)。
至少能够使用一种三维造型软件。
至少能够使用一种二维绘图软件。
合理的知识结构也是工业设计师能跟上社会发展变化的保证。在科学技术和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事业的竞争更加激烈,对工业设计的认识及工业设计本身也在发生剧烈的变化,合理的知识结构能够使设计师更好地适应社会及科学技术发展。事实上,合理的知识结构的要求就是为了适应社会、科技发展的需要。
五、中国工业设计发展的现状及对工业设计教育的要求
激烈的市场竞争是工业设计成长和发展的必要前提和条件。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以来,我国工业设计在经历了曲折和艰难之后,逐渐走向了健康发展的道路,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为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做出了重要贡献。与20年前相比,中国设计的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已经有了较大的竞争力。特别是在家电、通讯、家具等市场上,中国设计已开始崭露头角。但是,由于企业在产品创新方面的投入不高,知识产权意识薄弱、设计师的能力有限等原因,工业设计的总体水平和能力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尚有较大的差距。2003年7月7日,美国《商业周刊》的封面上有一条令人瞩目的标题:中国将引领设计吗?(Will China Dominate Design?)而在本期文章中还有一篇更加煽情的文章——是意大利设计吗?不,是中国设计(Designed in Italy? No, in China) 。似乎中国的设计,尤其是工业设计一时间成了世界关注的焦点。其实,《商业周刊》文章对中国设计的评价是相当客观的。尽管中国的工业设计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从国际的角度来看,仍然处于初级阶段。到目前为止,大多数的工作还仅停留在为现有的产品设计色彩和造型。中国是出口商品大国,但不少为中国本土生产的产品都是从其他地方拿来的设计 ,离中国引领设计还有很长的路。
目前,我国工业设计的主体是企业。几乎所有大中型制造企业都建立了各自的工业设计部门,为本企业提供设计服务,或者负责企业的设计管理工作。由于所处的行业不同、生产的产品类型不一样,企业工业设计部门的规模不等,工业设计在企业中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也有所不同。随着经济的全球化,跨国公司如摩托罗拉、通用汽车、伊莱克斯、LG、松下电器等纷纷在中国设立自己的设计部门,并致力于设计师和设计本身的本土化。与此同时,本土企业也开始在国外设立工业设计部门,为国际市场服务。由于行业的多样化,产品开发设计的层次不同,目标市场各异,不同企业对工业设计人才的要求有很大的不同,工业设计教育必须要以多样化的定位来满足企业的要求。
近年来,各种各样专业的工业设计公司相继成立,它们独立于特定的企业,为不同的公司提供全方位的设计服务。职业工业设计师队伍的成长,标志着工业设计作为一种智力服务的商品正走向成熟。 优秀的职业设计师,尤其是公认的设计大师,能够对社会与经济的发展走向产生重要影响。 职业工业设计师队伍的健全发展有赖于一个健全的设计师管理体制。国家发改委《工业设计产业发展政策(讨论稿)》提出,对工业设计人员要实施全国统一的职称评定、资质认定、注册登记及管理。由人事部组织制定工业设计人员职称评定办法,认真组织好工业设计专业职称评定、聘任及管理工作,制定注册设计师考试注册制度及实施办法。为了配合工业设计师资质认定工作,设计教育必须与相关机构密切合作,并对教学内容做相应的调整。
为了提升我国工业设计的整体水平,就必须通过工业设计教育来全面提高工业设计师的素质,尤其是构建设计的领导力(Design Leadership)和造就设计的领导型人才,引领中国工业设计走向世界。什么是设计的领导力?对企业而言,设计的领导力就是正确引导设计在企业中的应用,指导企业各种设计活动,确保设计的表现与企业的战略目标相一致的能力。设计的领导力对于明确企业的定位、确定企业的远景规划、体现企业的核心价值、形成企业的竞争性商业策略等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对于那些以设计为导向的企业来说,更是这样。设计领导力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和国家形象定位也具有极其巨大的作用。IBM前任总经理小托马斯·华生曾说过,“好的设计意味着好的企业(Good Design means Good Business)”。在今天,这句话可以改成“好的设计领导力意味着市场的领导力”。而设计领导力的构建,有赖于设计的领导型人才。
但是,从设计行业反馈的信息表明,大多数设计师并没有对这种变化做好准备。他们在自己的专业上可能是优秀的,也可能是很好的设计项目经理,甚至是称职的设计总监,但却难以胜任企业领导者的角色,也就无法在企业中构建起设计领导力,从而影响设计在企业的地位与作用。中国工业设计正处在一个腾飞的前夜,造就一批中国设计的领导型人才是中国设计界,特别是中国设计教育界的紧迫任务。
设计的领导型人才应该具有什么样的素质?他们必需具有基本的领导才华,包括远见卓识、洞察和理解能力、实践能力、交往能力、组织能力、管理能力、责任感和个人魅力;必须理解设计的原则、方法、观念、实务和相关法律;善于将自己专业的独特优势和创造能力转化为成功的设计领导力,有效地参与到构建企业的愿景和战略的进程之中,将它们清晰地传达出来并确保其顺利实施。在新经济时代,设计将起到新的作用,设计领导力的技巧已经从领导产品的设计、过程和体验,转变到新的经济模式的设计,这就对设计的领导型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
如何通过设计教育来造就未来设计的领导型人才?首先,设计教育者应该具有超前的意识,在设计教育的体系中贯穿设计领导力的教育和培养,在课程设置和教学过程中将设计专业的知识与技能训练和管理、市场及战略的基本知识融会贯通。另外,在教学的组织安排上要力图创新,打破传统的 、以单一学科专业组织教学的体制,通过不同专业的学生交叉编组学习,训练学生的团队精神、管理能力、领导才能和相互沟通的技巧。不同专业的学生之间的互动,还有利于培养设计师对其他专业文化的理解和尊重,这对于将来在企业中与相关专家合作与交流是至关重要的。和别的领导力教育一样,案例分析法是一种从成功的领袖那里学习领导才能和技巧的捷径,通过比较分析,可以对自己的领导能力有一个较为深刻的理解。设计领导型人才的培养应该是多层次、多方位的,除了通常的本科和研究生教育以外,还应包括设计管理方向的MBA,以及在职的训练等等。
在欧洲、美国的大学,设计领导力的训练已经得到广泛的实施,典型的方法是由设计学院、工程学院和管理学院的教授和学生共同组织设计课题组,以训练学生设计领导力的核心要素:团队精神和领导才能。这种教学形式不限于校内,不同学校的不同专业的学生也可以形成课题组。例如 ,芬兰赫尔辛基商学院、赫尔辛基技术大学和赫尔辛基艺术与设计大学就共同成立了一个多学科的设计训练中心,提供相应的学分和学位。
美国亚利桑那大学的设计学院、工学院和商学院共同出资成立了一个企业性质的机构——InnovationSpace,三个学院的高年级学生和校内外的合作者一道,提出一些有使用价值的创意,包括产品概念、工程样机、商业策划书,并用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创意概念的功能和价值,然后在学校知识产权部门的协助下,将这些概念转让给私人企业进一步开发。通过“干中学”这种方式,来自不同背景的学生得到了一个实践和发展自己领导才华的机会。由于是团体项目,每位学生可以扮演多重角色,既可以是小组的领导,也可以从被领导的角色去领会两者之间的互动。
国外设计领导力的训练的方法可以为我们所借鉴和吸收,但必须根据中国教育的现实进行调整。在目前学分制尚不完善的情况下,如何组织跨专业、跨学科的互动式教学,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但无论如何,这方面的训练已是刻不容缓。
另一方面,企业中设计领导力的构建和设计的领导型人才的培养有赖于企业对于设计的理解和期许、企业的设计定位,并在企业中营造出独特的设计文化和设计管理的机制。归根结底,取决于企业家的高瞻远瞩。只有如此,中国引领设计的一天,才有可能到来。
六、中国工业设计教育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经过20余年的发展,中国的工业设计教育在数量上和质量上都有了长足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工业设计专业培养的人才活跃在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工业设计专业的学生在国际各种设计大赛中也频频获奖。目前,经教育部批准的本科工业设计专业共219个(不包 括艺术设计专业中设置的工业设计方向)。工业设计专业的设置呈现多样化趋势,美术院校、工科院校、综合大学、农林院校、师范院校都有设置,在院校内部,既有单独设立的工业设计系,也有设立在建筑学院、艺术学院、设计学院、机械学院之下的工业设计系或专业。近年来 ,不少院校获得了设计艺术学的硕士及博士学位授予权,设计教育的完整体系初步建立。工业设计专业每年毕业的学生达1万余人。从毕业生的数量上来看,能基本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但实际上,由于不少工业设计专业是扩招后爆炸式地发展起来的,专业教学水平不高,毕业生难以胜任工业设计师的工作,导致部分工业设计专业毕业生就业困难,只能从事其他职业。另一方面,早些年毕业的设计人员存在知识和能力老化的问题,有必要建立终身教育的机制,提供为他们继续教育的机会。
由于现代工业设计教育在我国的历史较短,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教育思想和方法不完备
工业设计专业在我国还是一个新兴的专业,绝大部分专业是在近10年内建立起来的,还有相当一些专业甚至是在2000年以后建立起来的。由于办学时间短,很多专业还处在初创和探索阶段,无暇顾及专业教学思想体系的研究,教学方法沿用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家长式方式,缺乏启发式 、研究式的教学,忽视培养学生的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学能力。 即使是一些办学较早的专业,对于本专业教学改革的理论研究也不够深入。
2.师资队伍建设严重滞后
高等教育扩招以后,工业设计专业以爆炸式的速度发展,导致专业教学的师资严重不足,学历层次、知识结构不合理。部分教师由绘画、工艺美术和工程图学、机械、材料等专业改行,缺乏工业设计的实践和全面系统训练,尽管有高职称、高学历,但从事新专业教学工作的能力尚显不足。一些专业教师是刚毕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既缺乏市场、工程等知识和实践经验,也缺乏教学方面的经验。在市场经济冲击下,一些专业教师的敬业精神、职业道德和自我提高意识淡薄。教师知识单一,有待更新、充实、提高。
3.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有待完善
我国的工业设计教育课程体系尚不完善,由于课程的内涵、目标不清,教师上课随意性大,课程名称不规范,因人设课,盲目随意增减课程的现象还依然存在。
4.教学质量有待提高
专业教学质量不高的主要原因有:①教学内容陈旧,不少课程内容多年不变,已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②专业知识面太窄,适应性不够;③轻理论重技能;④专业与基础脱节;⑤设计艺术与科技脱节,科技知识不足;⑥重课程效果,轻综合性的能力训练;⑦办学条件有待改善,大多数工业设计专业由于投入不足,专业书籍缺乏,工作室太小,设备简陋,计算机及现代多媒体设备不足,远不能适应现代教学、科研的需要 。
5.教学科学管理较弱
目前,设计艺术专业普遍强调专业特点而缺乏科学规范的教学管理。有的教师上课放任自流,养成学生自由散漫。教师打分随意性大、感情用事现象普遍存在,教学文件(大纲、计划、教材等)不全,科学规范的管理是学风建设和教学质量的保证。
6.人才培养模式单一
工业设计专业的办学模式缺乏创造性和特色,专业教学定位和教学目标趋同。尽管不同专业的生源各异,办学条件、办学历史、办学所依托或服务的产业不同,但教学体系和课程设置却大致一样,导致工业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单一,不能满足社会对于设计人才的多元化需求。
七、工业设计专业发展亟待研究的课题
1.工业设计专业现状的调查和分析
工业设计专业是高等教育中发展较快的专业之一,这一方面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也存在为追求生源而盲目上马的现象。由于发展过快,对国内工业设计专业的现状如招生人数、师资力量、办学条件、教学质量、办学效益等方面均缺乏全面的调查数据,本项目将组织力量对目前本专业的现状进行摸底调查,为发展战略研究提供必要的基础数据。
2.行业现状和发展趋势研究
加强与中国工业设计协会和相关行业和企业合作,了解工业设计行业的现状和国民经济发展对工业设计专业的需要以及工业设计对国家建设的作用和贡献;针对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的办学层次,确定相应的工业设计专业人才规格和培养模式,为制 定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的设计人才明确目标。
3.中外设计教育比较研究
工业设计在我国还是一个新兴的专业,在很多方面需要借鉴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体系,加快与国际设计教育接轨。因此,本项目将分别对欧、美、日典型的工业设计模式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提出相应的研究报告。
4.确定工业设计专业教学改革和创新的重大研究和建设课题
初步确定的课题有:工业设计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信息时代的工业设计教育、设计专业教学法研究、工业设计专业教学实习基地建设、工业设计专业系列双语教材等。
5.工业设计专业内涵与外延的研究
由于工业设计专业是一个高度综合性的专业,涵盖了工学和文学两大学科门类(本科可授工学士或文学士),工业设计的研究生培养阶段属于艺术类的设计艺术学二级学科,这种复杂性导致了本专业的内涵和外延不清,有必要在本项目中专题研究,以期有一个较为明确的答案。
6.制定工业设计专业教学规范
结合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制定的《工业设计产业发展政策》中的产业发展要求和目标,确定工业设计专业未来五年的改革和发展思路,提出不同类型 、不同层次工业设计专业的培养目标。在此基础上,制定本专业规范性的办学框架和平台,供各办学单位参照执行,以促进工业设计专业的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八、提高工业设计专业教学水平的战略措施
1.控制专业总量,保证教学质量
目前,我国工业设计专业的数量和招生规模已经远远超过美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以美国为例,工业设计专业经过70余年的发展,2004年工业设计专业的数量还不到50个,平均每一个工业设计专业只有100位本科生,每年每个专业平均有18位毕业生。而我国工业设计专业的总数已达219个,且每个专业每年的毕业生多在50人以上。按此数字计算,目前中国工业设计专业的规模起码是美国的10倍以上,而且还在不断增加(2002—2004年增加了28个)。这必然导致大量的工业设计专业毕业生无法从事本专业的工作。这一方面造成就业困难,另一方面又造成宝贵的教育资源的浪费。因此,国家必须要对本专业的总量进行控制,同时按照《工业设计专业教学规范》要求,对已有的专业进行专业评估,对不符合规范要求的专业要整改甚至淘汰,以保证教学质量。
2.加强师资培训,提高教师水平
通过集中培训、课程进修,举办高校教师设计艺术学专业硕士和工业设计工程硕士班等形式,对专业教师进行培训,争取在较短的时间内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3.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工业设计的核心是创新,而创新来源于宽厚的基础知识和良好的素质。在工业设计专业的课程体系中,要增加教学计划的柔性,增加选修课比重,允许学生跨校、跨系、跨学科选修课程,拓宽知识面、灵活专业方向,使培养的学生既具有适应性又具有多样性;强化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实践技能的培养,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教师的科学研究。
4.发展工业设计继续教育,逐步完善终身学习体系
工业设计继续教育是对受过高等教育的在职工程技术人员进行知识与技能的更新、补充和提高的教育,是提高人才素质、保持工业设计师队伍活力、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终身学习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要加大继续教育的投入。要明确企业是继续教育的主体,高等学校是继续教育的主要基地。
九、走向综合性的设计教育
近年来,国内不少设计院系在教学思想、教学管理、教学手段、课程设置等方面进行了重大改革,提出了全新的工业设计教学模式。在这些教学改革中,都体现出了一种共识,即必须将工业设计作为一种高度综合性的交叉学科来组织教学,全面提高设计师的综合素质。走向综合既是工业设计发展的大趋势,也是设计教育必须遵循的发展方向。
适应设计综合性的发展趋势,建立综合性的设计教育体系,应强调以设计为中心,即以一系列精心“设计的”设计课题为核心,有机地编排相应的支撑知识,使学生在这些课题学习过程中培养综合的设计创造能力。这样做的目的就是把先前被人为割裂开来的课程体系重新组合成有机的、相互联系的整体。需要指出的是,这里的系列化设计课题并不是面向设计对象的课题,而是面向设计的程序及方法论的课题,不仅强调相关知识的有机联系,也着重设计过程的连续与完整,尤其是中国学生所缺乏的实践性环节,包括市场调查与分析、模型制作、工程技术设计、市场推广等
综合化的设计教育除了教学体制与结构的改革以外,更重要的是教师素质的全面提高,以课题为中心的设计教育意味着教师由担任一两门课程转向全面负责指导设计课题,只有单一知识背景的教师显然无法胜任综合化设计教育的要求。工业设计的教师不仅应该具有相应的专业素养,也应具有多学科的知识与跨学科的综合与理解能力,并能了解和把握国际上学术发展的前沿与动向。
正如工业设计本身是多元化和丰富多彩的一样,综合性的设计教育也应该是多样化的,国外设计院校的一些做法或许能为我们提供一些借鉴。
1.导师制或工作室制
这种源于西方美术教学的体制在我国艺术专业由来已久,但在设计专业,特别是工科院校的设计专业中却非常罕见。这种教学体制的优势在于教师对学生素质的全方位培养,使学生的学习有相当的深度和广度,学习的方式是以课题为中心,辅以相关的讲座。笔者学习过的丹麦皇家艺术学院的设计专业大都采用种方式。
2.模块式教学
模块式教学是将相互关联的课程组合成若干教学模块,以利于相近课程的融合。同一模块可以有不同的层次,供不同年级的学生选修。
3.开放灵活的选修或辅修制
选修制或辅修制在国外已有很长历史,其特点是有利于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有利于跨学科或专业领域的知识融合。我国不少高校已实行了学分制,但往往只是一种教学管理手段 。试想,学生连选专业尚不能自主,在选修课程上还会有多少灵活性和自主性?在国外,跨学科选修或者跨学科组织教学是相当普遍的。在美国北卡罗莱纳州立大学设计学院工业设计系,许多设计课题的指导小组由设计、管理和工程3个学院的教授组成,课题组则由来自3个学院的学生混合而成,而课题一般是来自大公司的实际课题。这种不同学科的协作不仅使课题颇有深度,而且有利于不同专业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培养合作精神,这对于工业设计师是极为重要的。
综合性的设计教育是适应设计发展潮流的必然趋势,但由于我国在教育体制、师资力量及办学水平方面的局限,迈向综合化还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但毕竟我们已经找到了前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