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6月16—17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主任会议在北京工业大学召开,会议由李晓明教授主持。教育部高教司理工处处长李茂国参加了会议,并就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改革如何与“质量工程”的实施相结合提出了建议。会议总结了近一年来的工作,讨论了公共核心课程的设置,安排了下一阶段的工作,并开始筹备第二次全体会议。
会议决定,下一阶段将从以下三个方面开展工作:
1. 结合“质量工程”中的特色专业建设推进专业规范试点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是我国规模最大的专业,结合“质量工程”建设,以《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专业规范(试行)》(简称《规范》)为基础,引导各个学校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准确定位,按照社会需求培养优质的毕业生。为此,会议要求立即着手开展广泛的调研,掌握各个学校参加专业规范试点的意向,努力将此工作与教育部推行的特色专业建设结合起来,加速该专业的建设步伐。同时,积极参与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中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认证试点工作,通过认证,促进办学水平的提高。
2.规范修订
公共核心课程的构建是对《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专业规范(试行)》的丰富,本次主任会议对工作小组提交的初稿进行了讨论,提出了修改意见,决定尽快在全体委员中征求修改意见,并在今年9月中旬交出版社出版。在此基础上,开展本专业除知识体系外的技能(实践)体系和创新训练体系的研究。会议决定,由王志英副主任负责实践体系的研究,尽快组成研究小组,开展研究工作,争取在下半年召开第二次大会的时候拿出一个框架,供会议讨论。会议要求全体委员研究,如何在《规范》中更好地突出创新训练体系,同时在知识体系中如何更好地反映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的需要。
3.教师培训
根据“质量工程”中西部对口支援的需求,建议有关方面通过开办高等学校骨干教师培训班等方式,大力推进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师的系统提高工作。同时动员适当的力量,选择优秀教师、优质教学资源,开展针对性更强的单门课程培训,在总体上研讨课程的教学,包括课程设计、重点/难点问题的讲法、时间安排与指导、教学方法。平时,每次培训班可以安排1、2门课程,用时2~3天;假期相对集中,每次可安排4~6门课程,每个参加研讨学习的教师可选择其中的1~2门进行研修。研修结束后,可以以适当的方式进行考核,合格者由分委员会颁发参加课程研修的合格证书。研修班的指导教师应该是在相应课程教学方面经验丰富、造诣深、教学效果好的教师,如国家级、省市级精品课程的实际负责人、主讲教师,国家级、省市级教学名师等。
会议计划在2007年10月13日召开分委会第二次全体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将重点讨论专业认证、《规范》的修订、《规范》的试点等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