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路分析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修订稿)
一、本课程的地位、作用和任务
“电路分析基础”课程是高等学校电子与电气信息类专业的重要的基础课。学习本课程要求学生具备必要的电磁学和数学基础知识。电路分析基础课程以分析电路中的电磁现象,研究电路的基本规律及电路的分析方法为主要内容。电路分析基础课程理论严密、逻辑性强,有广阔的工程背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对树立学生严肃认真的科学作风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工程观点,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分析计算能力、实验研究能力和科学归纳能力都有重要的作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电路的基本理论知识、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和初步的实验技能,为进一步学习电路理论打下初步的基础,为学习后续课程准备必要的电路知识。
二、本课程的教学基本内容与要求
(一)理论教学部分
1.电路模型和电路定律
(基本内容)
1)实际电路与电路模型。
2)电压、电流及其参考方向。
3)电功率、能量。
4)基尔霍夫定律。
5)电阻元件及欧姆定律。
6)电压源、电流源及受控源。
7)线性和非线性的概念。
(可选内容)
8)时变与非时变的概念。
9)有源与无源的概念。
2.电阻电路的分析
(基本内容)
1)等效的概念,串、并联电阻电路的计算,星形联接与三角形联接的等效变换,含源电阻电路的等效变换。
2)支路分析法,回路分析法,节点分析法。
3)叠加定理,替代定理,戴维南定理和诺顿定理,最大功率传输定理。
4)简单非线性电阻电路的分析。
5)含理想运算放大器电路的分析。
(可选内容)
6)图论的基础知识。
7)特勒根定理,互易定理。
3.动态电路的分析
(基本内容)
1)电容元件、电感元件及其电压-电流关系,电容、电感的贮能,初始状态的确定。
2)一阶电路方程的建立和求解,时间常数,零输入响应、零状态响应和全响应,暂态和稳态的概念。
3)阶跃函数,单位阶跃响应。
4)二阶电路方程的建立,固有频率。
5)RLC电路中响应的振荡和非振荡情况,LC电路的自由振荡。
(可选内容)
6)冲激函数,冲激响应。
7)卷积的概念。
8)用拉普拉斯变换求解线性动态电路。
4.正弦稳态分析
(基本内容)
1)正弦信号的周期、频率、角频率、瞬时值、振幅(最大值)、有效值、相位和相位差,正弦信号的三角函数、波形图、相量和相量图表示法。
2)基尔霍夫定律的相量形式,元件电压-电流关系的相量形式。阻抗和导纳。正弦稳态电路的计算,一端口电路的正弦稳态等效电路。
3)平均功率(有功功率),功率因数,表观功率(视在功率),无功功率,复功率。
4)耦合电感的电压-电流关系,同名端,含耦合电感电路的分析,耦合系数。
5)理想变压器的电压-电流关系,阻抗变换作用。全耦合变压器。
6)二端口网络的Z、Y、H、A参数方程,各种参数的计算。具有端接的二端口网络,二端口网络的等效电路。
7)正弦稳态的网络函数。
8)RLC串联和并联电路的频率响应,谐振频率,特性阻抗和品质因数,通频带和选频的概念。RC电路的低通、高通性质。
9)对称三相电路线电压(电流)与相电压(电流)的关系,对称三相电路的电压、电流和功率的计算。
(可选内容)
10)二端口网络的联接。
5.非正弦周期电流电路
(基本内容)
1.非正弦周期电压、电流及其有效值。
2.非正弦周期电流电路的计算。
3.非正弦周期电流电路的功率。
(二)实践教学部分
1.会使用常用的仪器、仪表(如电压表、电流表、万用表、稳压电源、信号发生器、示波器等)。
2.会应用常规的测试方法测量电压、电流、电功率等物理量和电阻、电感、电容等器件的参数,测定特性曲线。
3.培养学生独立从事实验和初步的设计实验的能力,能分析并排除一些简单的故障,正确地读取和记录实验数据,绘制曲线。
4.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树立实事求是和严肃认真的科学作风,根据实验数据和实验结果撰写实验报告,具有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解释的能力。
5.注意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创新能力,安排综合性、设计性实验。
6.了解一种电路分析软件,能用以求解电路分析基础课程的习题。
三、说 明
1.“电路分析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是电路分析基础课程教学的指导性文件,是高等学校本科有关专业学生学习电路分析基础课程达到合格标准的最低要求,是学校组织本课程教学(制定教学大纲、计划,编写教材等)的主要依据,也是进行电路分析基础教学质量评估的重要依据。
2.“电路分析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理论教学部分中的基本内容为要求学生理解、掌握的内容。
3.“电路分析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只提出了教学内容的基本内容和可选内容,对于课程内容体系、教学方法、教学环节等,学校可以自主安排。亦可补充认为必要的以及新的内容,或按教学内容整合形成新的课程,以利于进行各种教学改革的尝试,形成各校的特色。
4.课程学时建议
1)理论教学70~90学时。
2)实验教学20~30学时。
5.在课堂讲授、实验课、习题课与课外练习等教学环节中,应注意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并注意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工程观点和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根据本课程的特点,必须严格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一定数量的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