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线路(I)”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讨论稿)
一、课程的地位、作用和任务
电子线路课程是电子信息类专业的主干技术基础课程。该课程的基本作用和任务是:通过对常用电子器件、模拟电路及其系统的分析和设计的学习,使学生系统地掌握电子线路的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和各种功能单元电路的工作原理和分析设计方法,为电子系统的工程实现和后续课程学习打下必备的基础。
电子线路课程强调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
二、教学基本要求
(一)理论教学部分
1.半导体器件的工作原理和基本特性
1)了解半导体的导电机理、PN结及其特性,掌握晶体二极管、双极型晶体管和场效应管的工作原理、特性和参数。
2)掌握晶体二极管、双极型晶体管和场效应管的大信号和小信号模型。了解模型参数的含义。
3)了解半导体器件的加工工艺。
2.放大器
1)掌握双极型晶体管和MOS场效应管组成的三种基本组态放大器的电路组成、工作原理、静态和动态分析方法以及主要的性能特点。
2)掌握图解分析法和等效电路分析法。
3)掌握差分放大电路的电路组成、工作原理、大信号和小信号的分析方法及性能特点。
4)了解电流模电路的概念和跨导线性原理。
5)掌握放大器的增益、输入输出阻抗、频率响应的概念和基本分析方法。
6)掌握多级放大器的工作原理和分析方法。
7)掌握使用Spice分析晶体管电路的基本方法。了解电子器件的Spice模型的概念及获得模型参数的途径。
3.负反馈放大器
1)掌握负反馈的概念。掌握四种基本类型的负反馈放大器的电路结构、工作原理、基本分析方法。
2)掌握负反馈对放大电路性能的影响及深度负反馈放大器的工程估算方法。
3)了解负反馈放大电路的稳定性和相位补偿方法。
4.集成运算放大器
1)掌握集成运放的组成和基本特点。了解集成运放的主要性能指标。
2)掌握集成运放中常用的镜像电流源、有源负载放大器、互补输出电路、直接耦合多级放大器等基本单元电路的结构、工作原理和分析方法。
3)了解典型的双极型和MOS型运算放大器的内部电路结构和工作原理。
4)掌握理想运放典型应用电路的结构、工作原理和分析方法,包括:运算电路、波形发生器、电压比较器、有源滤波器等。
5.功率放大器
1)了解功率放大器的功能和性能指标。了解影响功放电路效率的主要因素。掌握A、B类放大器的电路组成、工作原理、分析方法和性能特点。
2)了解D类功率放大电路的特点。
6.电源变换电路
1)掌握整流、滤波、稳压电路的原理、性能指标和设计方法。
2)了解开关稳压器的工作原理和其提高效率的原因。了解集成开关稳压电源电路的原理和使用方法。
3)了解稳流电路的工作原理。
(二)实验教学部分
1.能力要求
1)了解示波器、电子电压表、晶体管特性图示仪、信号发生器、频率计和扫频仪等常用电子仪器的基本工作原理;掌握正确使用方法。
2)掌握电子线路的基本测试技术,包括电子元器件参数、放大电路静态和动态参数、信号的周期和频率、信号的幅度和功率等主要参数的测试。
3)能够正确记录和处理实验数据,进行误差分析,并写出符合要求的实验报告。
4)能够通过手册和互联网查询电子器件性能参数和应用资料,能够正确选用常用集成电路和其它电子元器件。
5)掌握基本实验电路的装配、调试和故障排除方法。
6)掌握用Spice分析设计电子电路的基本方法。
2.参考实验内容
1)基本实验:常用电子仪器使用练习、基本放大电路、反馈放大电路、基本运算电路和波形发生电路、音频功率放大器等。
2)综合性实验。
三、说明
1.先修课程
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电路。
2.建议学时
1)理论教学:不少于64学时。
2)实验教学:不少于24学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