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学就是要认识大自然的真面目,只有站在理性的高度鸟瞰宇宙万物,从中抽象出各种模型:质点、刚体、黑体、理想气体等,在物理学的天地里,小到原子大到太阳都可以有同一名称——质点;嘹亮的歌声和朦胧的月光可以有相同的称呼——波。这是何等的简练,何等的气魄!使人想起了山水画,寥寥几笔,辽阔而幽深;让人想起了传统京剧,意境深远,有形而又无形。古希腊对匀称、丰满人体美的仰慕,古罗马的建筑,哥德式的教堂,中国的宫殿和庙宇对平衡和谐的追求,而物理学中的对称、平衡的理念更是处处可见: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正负电荷,S极与N极,粒子的左旋、右旋,正物质与反物质,黑洞与白洞等等。1956年杨振宁和李政道两位物理学家指出,有些基本粒子在左右手系统中会有不对称行为。不久,实验证实了这个预言,在李、杨的震惊物理学界的论文中有一段富有浓厚哲理性的文字:“If such asymmetry is indeed found, the question could still be raised whether there could not exist corresponding elementary particles exhibiting opposite symmetry such that in the broader sense there will still be overall right-left symmetry. ”(如果发现了这种不对称,那么我们又要问,是否相应地还存在着另一类表现相反不对称的基本粒子行为,从而在更广泛的意义上,仍旧保持着总的左右对称。) 两位因发现某些不对称而一鸣惊人的物理学家,在他们的成名论文中所想到的、所追求的却仍然是对称和平衡,是一种更大范围的和谐与统一。物理学要把握的是大自然的脉搏,宇宙的运行是平稳滑动的、无级变化的还是跳跃分立的?宇宙是否也有本身的节奏?天地是否也有其内在的节拍?1909年,普朗克响亮地给予了肯定的回答,那就是普朗克常数(h),接着,爱因斯坦解释了光电效应,玻尔解释了氢原子结构,h告诉人们原来这个世界不是连续的,而是一节一节、一级一级,分立的、量子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