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届学术年会征文通知发布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合作·活动 > 理工科通讯 > 2007年第11期 > 教学研究
基于网络资源平台的高等公共环境教育课程教学模式探讨
2007-11-05  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中心  

字体大小:

基于网络资源平台的高等公共环境教育课程教学模式探讨

广州大学  王筱虹

  摘要:本文在对比分析高等公共环境教育和网络环境下教学模式特点的基础上结合广州大学建设“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精品课程过程,重点探讨了公共环境教育课程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教学的途径和模式。文章简要叙述课程教学改革思路,分析和探讨了基于网络资源平台的高等公共环境教育课程教学模式的构建思路和准则。

  一、高等公共环境教育特征与课程教学困境

  1.高等公共环境教育的特征

  高等公共环境教育是普及性和长期性相结合的高层次环境教育,它强调教育内容的时效性、系统性、专业性和实践性。高等公共环境教育目标定位为处理环境问题的技能、环境意识、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其中,处理环境问题的技能 乃操作性较强的环境教育目标,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则包括学生对环境的认识能力、判断能力、积极保护环境的能力及有效参与处理环境问题等能力的培养。而积极保护环境并有效参与处理环境问题的能力是诸多能力中的最高层次,是个体拥有环境意识的表现,也是在运用环境知识、技能的过程中形成的。它是环境教育的最高境界、最终目的,需要通过巨大努力方可在学生身上得以体现。

  2.高等公共环境教育课程教学与困境

  当前,我国高等公共环境教育课程普遍面临的局面是:(1)环境问题的日新月异和环境科学技术的应对快速发展,决定了课程内容具有动态性大、更新率高的特点,但是现有课程教材无法体现和满足这一要求。(2)普遍将课程定位为通识类课程,一般在18~24学时。由于授课学时偏少,难以在正常课堂教学时间内,有效地达到高等公共环境教育的“处理环境问题的技能” 和“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目标要求。(3)授课对象群体大且专业背景多样化。授课群体的多元化特征也决定了授课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个体化学习、探究性学习的难度较大,尤其在体现教育内容的时效性、系统性、专业性和实践性上的难度更甚。

  鉴于课程存在的普遍问题和授课强度,目前高校多以传统讲授式为主,辅以图片、视频材料、电子教案为主的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教学,而课程教学目标上普遍仅限于“环境意识”层面而已,难以满足并实现高等公共环境教育要求的高层次目标。

  二、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在一定的环境中教与学活动各要素之间的稳定关系和活动进程的结构形式。它包含理论基础(指导教学模式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教学目标(构成教学模式的核心)、操作程序、师生角色、实现模式所需要的条件要求(手段、方法、策略)和评价等6个基本要素。而衡量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好坏,还要考虑其中

  网络资源的利用、自主协作的方式和学生能力的培养等。

  随着网络的飞速发展及其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对传统的以课堂教学为核心的教学模式产生了革命性的冲击。目前常见的网络教学模式有以下五种:

  1.讲授式。这是传统课堂讲授模式在网络环境下的延伸。网络环境下多以课堂实录的方式来实施,学生则可以通过在线点播系统或适时下载进行学习。但与传统课堂讲授的最大区别是在网络环境下无法实现讲授过程中师生之间的实时交流与信息反馈,但是学生可不受时空限制接受讲授教学。

  2.个别化教学。一般通过编制的、基于网络的CAI课件来实施。特点是以学生为中心,自学加辅导。主要是借助网络在资源与交互上提供的支持,使学生获得及时、充分的个别辅导。

  3.协作学习式。特点是互教互学,合作教育。这种教学模式对于培养研究能力和合作品质有重要的价值。基于网络的协作学习过程的基本方式有三种:(1)竞赛方式:由教师通过网络组织学生为完成教学任务而展开竞赛,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注意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全神贯注,学习效果较显著。(2)协同方式:学生为完成某个共同的学习任务而组成特定的小组,通过利用E-mail或者BBS方式不断进行讨论。(3)互教互学方式:传统教学中学习伙伴作用在网络教学中的延续,学生通过与一起学习的同学彼此之间互教互学,交流并共同探讨问题。

  4.发现式。根据杜威“从做中学”的理论,利用网络资源的丰富性和易获取性,通过利用教师或其他机构提供的有关资料,学生用一段时间收集资料、分析与总结,得出结论。这种教学模式使学生处于积极主动的地位,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创造性。

  5.讨论式。特点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相互交流,教学采用启发式,注重对问题的讨论。在网络上进行讨论式教学模式中,常常采用BBS、聊天室或E-mail进行有关特定问题的讨论和解答。

  三、基于网络资源平台的高等公共环境教育教学模式

  当代环境教育是与时俱进的,因而环境教育内容的全球性、环境问题出现的时间性、人们关注环境问题的广泛性等方面的内容,也就必然成为环境教育的重要内容。利用INTERNET网络信息技术具有打破地域和时间概念,知识更新迅速,交互性强的优势,网络资源平台为环境教育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了良好的媒体,且正逐渐成为传统环境教育最有力的补充手段。

  作为面向全校各专业的通识类公共选修课程,广州大学的“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课程除具有授课面大、学时少、授课学生专业背景复杂的自身特点外,也有一般高等公共环境教育课程特征和所面临的困难。在经过多年的摸索和建设,课程形成了特色鲜明的课程教学体系,并于2006年成功申报广州市首批精品课程。在建设精品课程的同时,依托广东省“151工程”课程教学改革项目,进行了基于网络资源的课程教学研究,提出了基于网络资源的高等公共环境教育课程教学模式。

  1.构建网络环境下高等公共环境教育教学模式的原则

  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是充分利用网络优势解决课程教学困境与教育目标之间矛盾,进一步优化公共环境教育课程教学的关键。在构建基于网络资源平台的课程教学模式时,必须遵循网络环境下的“教与学”的四个原则,即教师主导、技术服务于教学、有效交互和支持、服务、监控四大原则。

  2. 基于网络平台教学模式的构建

  首先,根据公共环境教育三个层次的目标要求,对公共环境教育课程体系和内容进行分解重组工作。在确保课程内容体系科学性的同时,对教学内容进行了分类和补充,而后在分类的基础上选择相应的教学模式。在选择相应模式时,除注意相关的原则和要求外,还根据建构主义理论和“双主模式”要求,结合“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课程教学不同环节的特点,针对性地进行组合和改进,力求在不改变课程设置的情况下,最大程度地满足教学目标的高层次要求。

  针对“环境意识”和“处理环境问题的技能”的两目标层次所需的知识基础,主要采取“课内讲授+网络教学资源+现代技术手段”的模式,辅以互动式教学、案例式教学等模式,以提高教学效果,并在内容上适时反映学科动态发展的应用。

  对于“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和“处理环境问题的技能”中涉及环境行为培养的目标,则采取“课外网络专题拓展学习+课外实践”的教学方式来实施,其中围绕专题学习的协作式教学和发现式教学为主要模式。

  在实施教学模式的策略选择与设计上,则重点关注:(1)课程教育内容、手段和方法的多元化、动态性和灵活性。

  在充分考虑教学对象的学科背景、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尽量利用网络平台的优势,通过选择不同的教学模式来组织高等公共环境教育课程教学。(2)合理、有效地利用网络和多媒体技术必须与课程内容和授课对象紧密结合。而选择何种教学方法、教学媒体,是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关键。

  通过教学实践而逐步形成的、基于网络资源平台的“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网络应用与传统教学相结合”以及“理论学习与专题研究拓展相结合”的“三结合”教学模式,可以较好地解决课程面临的量大面广、学时不足和高层次教育目标无法达到等难题。

  四、结论

  日益发展的网络多媒体教育技术和信息化环境教育的出现,为优化高等公共环境教育提供了平台和有利的技术支撑,而基于网络的高等公共环境教育的提出,则能有效解决公共环境课程的困境。

  构建基于网络资源平台的“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网络应用与传统教学相结合”以及“理论学习与专题研究拓展相结合”的“三结合”模式,不仅可行性高,而且教学实验检验证明,这种基于网络的教学模式不仅有效地提高课程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还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有效提高他们对环境问题的关注程度,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他们的参与度和执行力。而这正好回应了高等公共环境教育所提出的各层次教育目标和要求。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文献资料
·研究生课程建设加大
·教育法律修正案草案
·卓越教师计划改革项目
·《幼儿园园长专业标准》
·严禁任何形式就业率造假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