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研制工作思路
在这个路线图的链条中,《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以下简称《教学基本要求》)是最关键的一环。它要把经济社会对人才的计算机能力结构要求“传递”到教学前沿,成为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教材编写﹑教学实施﹑实验编制的原则。
这次制定《教学基本要求》的思路是: 继承上届教指委在2006年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中“4个领域×3个层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知识结构,以及“1+X”的课程设置方案等。同时,决定在以下三个方面有重要发展:
1)充实上述“4个领域×3个层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知识结构的内容,形成完整的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知识体系;
2)提出和构建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实验体系,为加强计算机动手能力的培养提供理论支撑;
3)基于知识体系和实验体系,科学地描述理工﹑农林﹑医药三个专业大类核心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
2.研制过程
《教学基本要求》研制过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2006年6月至2008年10月,教指委成立了由冯博琴(组长)、管会生、郭永青、郝兴伟、何钦铭、马斌荣、苏中滨、周学海、邹鹏等9人组成的“基本要求起草小组”, 由西安交通大学赵英良等9人组成的起草小组秘书组。教指委委员广泛进行调查研究,从各个角度提出建议方案;起草小组对《教学基本要求》进行了顶层设计,拟订《教学基本要求》描述格式及规范,吸取委员们的意见,最后形成了《教学基本要求》1.0版。
第二阶段为2008年10月至2009年7月,为了探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深层次的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意见,教指委于2008年底通过立项的方式,支持30个“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项目”,调动高校一线教师参与研究工作的积极性,在吸收以上项目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形成了《教学基本要求》 2.0版。
第三阶段为 2009年7月至2009年10月,教指委把《教学基本要求》2.0版版在社会上公开,同时在全国20多个省份开展了调研工作,收集了上百条修订意见,在此基础上于2009年9月形成了《教学基本要求》3.0版。
《教学基本要求》历时3年余,几易其稿,最终于2009年10月正式出版,取名《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共计20万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