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才选拔与培养
数学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
李尚志
培养国家急需的英才,是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光荣职责,也是媒体和大众关注的热点问题。这些大学不但招收了高考分数最高的中学生,还举办了各种培养尖子生的英才班,配备最强的师资力量,希望培养出最有发展前途的学生。
推荐内容>>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通讯2011年第11期 >>全部教指委通讯
一、英才选拔之ABC
A.U盘不是英才
历史和现实中都有很多博闻强记的故事。例如,某某人记忆圆周率 到几百位;某小孩春节联欢晚会上背诵百家姓。电视节目中的很多比赛基本上都是记忆力的考试。能够背诵知识当然是好事,但如果这种技能只是用来炫耀和表演而不用来创造和应用,具备这种特长的人就谈不上是英才,充其量也只是个“U盘”,其容量比起U盘还差远了。当然,记忆仍然是需要的,比如小学算术仍然需要背“九九表”,大学微积分仍然需要背最基本的“函数的导数公式”和“泰勒展开式”。
有一个学生曾经对我夸口说任何一门功课她都不用去听课,只要考试之前两周突击背诵就能够考及格。我的回答是:“我作为一名教师,不能给像你这样的学生及格;我作为理学院院长,就是要让全院所有像你这样的学生不及格。”
B.低水平的神
神童,是儿童中的优秀者,但还是赶不上大人。是高水平的童,低水平的神。一个人小的时候比别的小孩聪明,当然是好事,对于以后成才是一个有利的条件。不过,最终是否真正成才,还是要看以后的发展。如果一个人始终停留在“神童”的水平上,那就是废品了。一般来讲,高考状元与奥数金牌得主只是中学生中的优秀者,低于大学生的水平,是低水平的状元,还需要接受大学阶段的教育和培养,才能成为合格的大学生、研究生。
清华大学有一名学生两次因成绩不及格被退学,又两次重新考上清华,三次拿到了家乡所在地给考上清华大学学生的奖金,被有些媒体吹捧为“高考奇才”,这种炒作真是荒唐!按这个学生的智商,本来可以成为一个正常的大学生。但他沉湎于“高考奇才”的光环中,不愿意回归正常。这种现象值得全社会反思。
有一位学生问我:“有的中学生考入南开大学之后,向陈省身请教奥数题。陈省身说不会做。这是怎么回事?”奥数选手会做的题目,数学家却不会做,是否说明奥数选手的水平超过了数学家?我说:“电脑专家玩电脑游戏可能玩不过游戏玩家;军事家打枪的水平可能比神枪手低。”很多人想不通为什么中国学生能拿奥数金牌却不能获得菲尔兹奖。这是因为,奥数考题是用中学数学知识可以解决的题目;菲尔兹奖是世界最高水平的数学研究成果。奥数题目不论多难,都不是研究成果而只是一个教学环节,与菲尔兹奖的差别有点像吉尼斯奖与诺贝尔奖的差别,前者是闹着玩的,后者才是关系人类发展与命运的。20世纪60年代华罗庚等数学家倡导的数学竞赛,基本上不培训,学生都是靠自己的思考解决问题,赛前、赛后的辅导讲座和教材都不是针对考试而是启发学生走上科学研究的道路的。但现在的竞赛是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将解题策略教给学生。就好比在操场跑圈本来是为了提高身体素质,结果却坐在车上沿操场转圈,速度上去了,身体却没有得到锻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