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地球科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大气科学分委员会2008年扩大会议于7月17-20日在兰州大学召开。参加会议的代表来自北京大学、成都信息工程学院、东北师范大学、解放军理工大学、兰州大学、南京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云南大学、浙江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中山大学、国家气象局、气象出版社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气象水文局等16高校和气象业务单位。除了大气科学分委员会的成员,各高校大气科学系(院)负责本科生教学的主任或副主任(院长或副院长)、本科主干基础课部分任课教师等近50名代表参加了会议。会议得到了教指委大气科学分委员会、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和北京大学大气科学系在费用方面的支持。
会议于7月17日上午在兰州大学开幕。在开幕式上,大气科学分委员会主任、北京大学大气科学系主任谭本馗教授介绍了地球科学教学指导委员会最近两年围绕素质教育和质量工程,分别在上海和福州召开的地球科学论坛的情况,指出本次扩大会议旨在交流相关院校大气科学本科教育和人才培养目前的现状、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主干基础课教学经验和体会、优秀教材建设和课程建设情况,继续推动我国大气科学人才培养和学科发展。兰州大学副校长安黎哲教授到会并致欢迎词。兰州大学的其他有关领导以及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的领导和教师也在会议期间和与会代表进行了交流。
会议分为三个主要部分:
1.对"大气科学类专业评估标准"和"大气科学发展战略"的草稿进行了专题讨论。
2.与会各高校代表介绍了本系(院)的师资队伍、本科课程设置、招生和就业情况。
3.大气科学主干基础课任课教师介绍了教学经验和体会。除此之外,总参气象局的代表针对大气专业国防生的培养和教育提出了建议;与会代表在会议期间还参观了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半干旱气候与环境观测站和教学设置。
1.对"大气科学类专业评估标准"和"大气科学发展战略"的草稿进行了专题讨论
关于大气科学类专业评估标准,大气科学分委员会副主任、南京大学大气科学系谈哲敏教授代表分委员会提出了各项评估标准及其适用原则。评估标准草稿主要强调了办学的师资条件、师生比例和课程设置。师资条件包括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所占的比例,提出的标准为80%的教师应具有博士学位。与会代表认为就目前的实际情况而言,该标准过高,因为目前大气科学专业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所占的比例只有47%,主要是老教师大部分没有博士学位。随着老教师的退休和新教师的增加,该比例应会大大地提升,但仍需要5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达到80%的比例。
师生比例也是一个重要标准。就目前的实际情况而言草稿提出的师生比例标准也有些过高,目前大气科学分委员会所属的12所院校中大约有一半超出了该比例。因此,如何把握大气科学专业评估标准还需要进一步的讨论。
关于大气科学的发展战略,大气科学分委员会秘书长、北京大学大气科学系胡永云教授对大气科学未来发展战略的起草作了说明。该战略报告在上一届大气科学分委员会所起草的报告的基础上进行了修改和补充,主要修改的部分涉及以下几个方面:大气科学教育的现状(包括对教师核在校生的最新统计)、大气科学教育如何适应和配合民用和军用气象单位新的需求(尤其是对新的大气探测知识,如卫星等遥感探测技术知识的需求)、如何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如何培养高质量的大气科学人才、如何平衡博士生的数量和质量、如何逐步在更多的院校建立大气科学专业等。
2.师资队伍、本科课程设置、招生和就业情况
与会的各高校主管本科教学的系主任(或院长)分别介绍了本系(院)的师资队伍、本科课程设置、招生和就业情况,坦率和中肯地提出了本系(院)的优点和存在的问题。与会代表一致认为大气科学专业拥有一批勤恳努力、高度敬业的教师队伍,他们为大气科学业务和科研单位培养了大批的优秀人才。比较普遍存在的问题如:在相当一部分学校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所占的比例仍然偏低,教师队伍近亲繁殖现象比较严重,师生比例较低,部分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有待提高等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是由客观原因造成的,如一部分中老年教师没有博士学位,造成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偏低;一些高校很难吸收到其他高校的博士毕业生而只能选择本校的博士毕业生留校任教,形成近亲繁殖;部分高校对教师队伍建设重视不够,教师队伍偏小,造成部分学校一些学校的师生比例偏低。
课程设置基本合理。尽管各院系课程强调的重点不同,但基本都涵盖了大气科学的主干基础课和主要选修课。课程内容更新以适应现代化气象业务的进展将是教学改革的一个重点。
关于招生和就业,就未来几年来看,大气科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前景非常好,国家气象局系统和军队系统对本科毕业生的需求量远大于毕业生的数量,所有院校的统计结果都表明大气科学本科毕业生就业率接近100%,就业率在高校各专业中位居前列,预期在未来几年这种需求大于供给的局面仍会继续下去。例如,2007年12所大气科学类专业的本科招生人数是1533人,按现有的比例,这其中将有34%的学生在2011年毕业时考取研究生,只有1011人(66%)毕业参加工作(预期会有相当一部分不在气象部门就业),而国家气象局系统2008年对本科以上的毕业生需求是1694人,供需之间存在很大的缺口。但也盲目扩大招生,如果招生规模过大,将会对今年后的学生就业造成压力。
国家需求对大气科学师资队伍的规模、招生规模和国家对大气科学教育的投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有的师资队伍偏小,不能满足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要求;现有的招生规模无法满足需求,尤其是在几所强调大理科招生的重点高校,生源严重不足,相关高校应对此加以重视,师资队伍和招生规模需要有计划地逐步扩大;国家应对大气科学教育加大投入。
3.大气科学主干基础课任课教学经验和体会
部分高校的大气科学主干基础课任课教师对教学经验和体会进行了交流。经验和体会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不断更新课程内容,使得课程内容能够反映大气科学的最新研究进展;2)强调学生的数值计算能力,课后作业不只包含传统的回答问题和方程推导,应增加数值计算题的分量,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充分利用快速发展的计算机技术提高数值计算能力和定量地理解问题的能力,而不是停留在定性的层面上;3)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指导学生进行地球流体试验和大气物理实验,这样有助于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对大气科学的兴趣;4)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大气科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要求学生熟悉对大气和天气的观测和预报,以便将来到业务部门工作,各系(院)均强调学生到地方气象台站的实践实习。
最后一点对教育部和地方教育部门也提出了一个要求。一些地方气象台站因为业务繁忙不是很乐意接受学生实习,教育系统迫切需要建立供大气科学专业学生实习的基地,就像其他地球科学专业那样有野外考察的专门基地。(教育部地球科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大气科学类专业分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