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合作·活动 > 理工科通讯 > 2011年第9期 > 教学研究
浅析大学化学课程内容与课程体系的改革
2011-09-05    

字体大小:

  3、明确化学课程改革的方向与目标,抓住化学课程改革的核心与关键

  系统科学指出,系统的功能决定于系统的构成要素、结构与环境。当要素与环境一定时,系统的功能取决于系统的结构。没有特定的结构,就无法产生特定的功能[5]。课程结构是课程功能的决定性因素。目标、结构与内容是形成课程的三大要素[6-7]。目标是导向和目的,结构是实现目标的主体,内容是目标的载体、是结构构成的核心要素。只有目标、结构、内容相互协调,才能实现课程系统功能的整体涌现,即“非加和性”的整体效应。为此,对于化学课程改革而言,需要明确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1)明确化学课程改革的方向和目标,即培养具有化学基础的复合型人才。化学基础课的课程目标就是实现化学通才教育。

  (2)明确化学课程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创新化学课程体系。按照系统科学的观点,课程系统的目标要求发生了变化,即课程系统的功能设计发生了变化,则系统的结构必然要随之发生变化。新形势下,化学课程的目标是培养新型的具有较强能力和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化学基础教育所进行的是化学通才教育,因此原有的以知识教育为主、以化学专门人才培养为目标的分支学科课程体系已经不合时宜。由于课程结构在课程系统中起到承上启下的纽带作用,因此创新化学课程的结构体系是当今化学课程改革的核心。

  (3)明确化学课程改革的关键问题是课程内容的整合。构成课程的核心要素是课程内容,以整体知识观为理念,以培养具有高素质、强能力、具有创新精神的复合型人才和通才教育为目标的课程体系一定是各学科内容相互关联、互相联系的综合性的课程体系。这就需要通过知识、技术与方法的重新整合才能建立起新的课程,从而建立起新的课程体系。可以说,没有课程内容的重新整合,就不可能有新的课程体系,也就不可能实现新的课程目标和课程功能。因此,课程内容的整合是课程改革的基础,是课程改革的关键。

  一直以来,关于化学课程改革的实验和探索,由于上述问题不够明确,相关问题没有完全理清和统一认识,致使相关改革实验并未取得明显的突破和进展,有些改革实验甚至是违背科学和失败的。主要表现在:

  (1)以四大分支化学为基础的旧课程体系的格局基本没有改变。

  (2)虽然化学实验课与相应的分支理论课相剥离,但剥离后的理论课与实验课基本还是维系着原有的二级学科界限,化学课程与化学教育的整体观依然无从体现。

  (3)有些院校对相应的课程内容进行了整合,并形成了一些看似综合的课程,但究其实质大多为原有课程及其内容的机械拼凑,缺乏实质性和内在逻辑性的有机组合和全新创造。如无机化学与分析化学整合为“无机与分析化学”,违背了课程内容本身的知识属性与内在的逻辑性。四大基础化学实验整合为化学实验一、二、三、四,但基本上还是按照原有的分支学科的实验内容进行组织授课,化学实验课课程本身的内容主线和内在逻辑并未建立。

  (4)化学课程内容的整合还仅仅局限于化学学科内部的整合,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尚严重不足。因此,尚未还原化学问题本身存在的自然状态,其研究问题的复杂性和客观性亦尚未被还原。

  (5)化学课程的内容整合主要以化学知识的整合为主,既缺乏化学技术、方法与思想的整合,更缺乏一般的科学技术、科学方法与科学思想的整合。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与通才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仅仅具有丰富知识的人,而是培养具备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强能力的高级人才。要达到这一目标,仅在知识的教育上下功夫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在知识的基础上加强技术与方法的教育。

  爱因斯坦曾指出:“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产生热烈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上的善有鲜明的辨别能力。否则,他连同他的专业知识就更像一只受过很好训练的狗”[3],这说明素质是创新人才的基础;西方哲学家勒内•笛卡尔指出:“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这说明方法是创新人才的灵魂;邓小平同志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说明技术是创新人才的武器。从近现代的科学发展史可以看出,每一次大大小小的发明创造其本身就是科学思维、科学技术和科学方法的创新。从现在的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形势可以看出,一方面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另一方面企业急需的人才又很难找到,企业为了发展不得不自己进行人才培训。许多大学生毕业生也深有感受,大学课程中学到的知识大多在工作中用不上,而工作中需要的知识和技术又必须从头学起。这些事实从正反两个方面都说明了,掌握科学技术与科学方法的重要性。因此,作为课程内容一定不要孤芳自赏、自我封闭,必须将科学知识同科学技术、科学方法和科学思想进行很好地融合,才能彰显课程内容的活力、实现课程功能的现实要求。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中共教育部党组:奋力谱写新时代新征程教育改革发展新篇章
· 以“高品质”激荡起教育改革的澎湃春潮
· 教育领域最深刻的一场革命
· 2021:教育部多向发力促改革
· 孙霄兵: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是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关键
· 直面深层次体制机制难题,中国教育事业进入新的“改革时间”
· 12位委员为教育改革发展建言献策
· 教育改革,攻坚还要下功夫
· 教育改革发展大事回眸:这5年,中国教育日新月异
· 化解择校难题、提高教师待遇 中央发文深化教育改革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文献资料
·研究生课程建设加大
·教育法律修正案草案
·卓越教师计划改革项目
·《幼儿园园长专业标准》
·严禁任何形式就业率造假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