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教学过程信息化
——网络时代大学数学学习能力的培养
广东工业大学副校长 郝志峰
20世纪中叶以前,高校主要的教学手段是教师用黑板和课本向学生讲授;电视诞生以后,电视、投影和幻灯都成为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为图片和动态过程的演示提供了良好的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计算机多媒体技术飞速发展,使电脑在处理文字、图像、连续图像和声音方面的综合能力得到了根本的改善,计算机除了成为一种被广泛使用的电子设备外,同时也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设备;而今,随着网络技术的进步,教学过程信息化更呈现出了与以往不同的发展背景。同时,对于“90后”大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在微博、QQ、网易公开课等新环境下的数学学习环境和方法问题,值得我们的深思。
一、大学数学教学过程信息化的大背景
1、我国的精品课程建设
从1999年开始,在国家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和远程教育发展规划的指导下,教育部进行了首批20门网络课程教学试点的研发工作,“线性代数”是其中唯一一门大学数学类课程。
2000年,按照教育部《关于实施“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的通知》的要求,分两批实施了新世纪网络课程建设工程,其中大学数学类的课程有7门。另外,唯一的一个网络教育试题库项目——“大学数学网络试题库”也被列入研究。这个时期,教育部已经开始提出“推动优秀教学资源的全国共享,促进我国高等教育整体质量和效益的提高”的建设要求。
2003年4月,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其中,对“精品课程”建设目的阐释为:“促进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共享优质教学资源,进一步促进教授上讲台,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造就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能力。”2007年1月,教育部和财政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正式启动了“高等学校本科生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简称‘质量工程’)”。截至2010年,国家级精品课程已达3523门,省级精品课程8409门,校级精品课程8034门。其中,国家级数学类精品课程近100门,包括部分运筹学、统计学类的课程。
最近10多年的教学过程信息化的推动,应该说是基于“质量工程”中的两大目标:(1)在人才培养中广泛应用信息化手段与技术,改变现有人才培养模式,实现课程、图书、实验设备等优质资源的全国共享;(2)通过开展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和对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改革,提高学生的学习和研究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通过研究者和使用者的不同角度,我们对上述两大目标进行了深入、冷静的思考和探索。至此,我们与国际同行一道,在教学过程信息化推动学生学习大学数学的能力培养的认识越来越明晰,对其中的艰巨性、创新程度也逐步开始明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