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6月 ,教育部召开了新一届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成立大会,标志着2001—2005年教育部高等学校文、理、工、管、法等29个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的组建工作完成。本届力学教学指导委员会下设两个分委员会:力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工科与理科的力学专业);非力学专业力学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含以下基础力学课程: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工程力学、结构力学、弹性力学、流体力学和水力学等。
本届非力学专业力学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成立后,即制定了分委员会的五年工作计划。在对国内外理工科高校本科非力学专业基础力学课程教学进行深入调研(形成一个调研报告)的基础上,制定了力学基础课程的基本要求,大力推广教学改革的成果,开展了基础力学课程的试题库建设、力学基础课程的师资培训等工作。
对过去五年工作的总结
分委员会制定了工作模式——“分”与“合”相结合的工作模式,分为基础力学组(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和工程力学)、结构力学与弹性力学组、流体力学与水力学组。五年来,分委员会开展了以下多方面的工作。
一、开展了力学基础课程教学情况的调研工作
2001年年底,以非力学专业力学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的名义发出“对全国普通高校力学基础课程教学情况调研的通知”与调研提纲。在各位委员的努力下,本次调研数据共获得来自全国24个省市126所高校,涉及机械、土建、水利、航空航天、材料、电气信息、能源动力和管理科学与工程等专业大类的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工程力学、结构力学、弹性力学、流体力学和水力学等7门基础力学课程;以及美国、英国、德国、新加坡、澳大利亚、香港等6个国家和地区14所高校的机械、土木和航空航天等专业的力学基础课程;内容涉及教学课时、教材、理论教学师资、实验师资、学生选修和师生比例、精品课程、教学名师、现代教学技术应用、国外力学基础课程教材引进等情况。
在教指委召开的三次会议上对“调研报告”均进行了讨论,每一位委员都提出了修改意见,最终形成了2万余字的调研报告。“调研报告”在整理、分析、总结当前力学基础课程教学现状的调研数据的基础上,提炼出了一些规律性的东西。报告的内容包括:(1) 引言;(2) 国内非力学专业力学基础课程概况;(3) 力学基础课程教学的师资情况;(4) 国外力学课程概况;(5) 几点意见;等等。
二、力学基础课程青年教师培训与教学竞赛工作
1. 师资培训工作
分委会成立以来,于2001年12月在上海交通大学举办了“力学基础课程骨干教师培训与高级研讨班”,来自全国各地104所高校的200余名教师出席了会议。会议邀请来自全国高校的著名力学教育专家与会,为培训班进行教学示范与学术报告,并展示了基础力学在“九五”期间所取得的教学改革成果。邀请的专家有:清华大学的龙驭球院士、袁驷教授、李玉柱教授、范钦珊教授,上海交通大学的洪嘉振教授,上海大学的叶志明教授,北京航天航空大学的单辉祖教授、王琪教授,浙江大学的毛根海教授,河海大学的赵振兴教授,中国矿业大学的董正筑教授等。会议分理论力学与材料力学组、结构力学与弹性力学组、流体力学与水力学组分别进行培训与研讨。
2002年7月,分委会在西安交通大学举办了“基础力学课程骨干教师培训与高级研讨班”,来自100多所高校的200余名代表参加了研讨和培训。基础力学组还在全国各地高校发展了一批特邀代表,参与教学指导分委员会的工作。
2. 青年教师教学竞赛活动
理论力学和材料力学教学比赛暨徐芝纶杯力学基础课程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于2004年8月在燕山大学举行,比赛分成理论力学组和材料力学组进行。这次讲课比赛得到了全国59所高校的75名青年教师的响应和参与,其中理论力学课程有35名教师参赛,材料力学课程有40名教师参赛。各参赛教师们以积极的准备和认真地投入到讲课比赛之中。经过几天紧张的比赛和评比,通过对参赛选手教案和授课情况评比,共评选出理论力学和材料力学特等奖各1名,理论力学一等奖4名,二等奖12名,三等奖15名,材料力学一等奖5名,二等奖11名,三等奖15名,还评出了鼓励奖若干名。比赛结束后,理论力学组和材料力学组分别请评委中的王琪教授和叶志明教授对参赛教师讲课中的情况作了点评,并就如何提高授课质量进行了研讨,活动引起了参赛教师极大的兴趣。参赛教师对教指委组织本次比赛给予了充分肯定,希望今后多多组织类似的活动。
结构力学和弹性力学课程教学指导小组于2004年10月7—9日在福州大学举办了第三届全国高等学校非力学类专业结构力学和弹性力学青年教师讲课竞赛。本次青年教师讲课竞赛由同济大学和福州大学联合筹备,竞赛与结构力学和弹性力学课程教学指导小组2004年工作(扩大)会议同期举行。共有各高等院校31位青年教师(40岁以下)参加了竞赛,其中参加结构力学讲课竞赛的24人,弹性力学7人。竞赛评委会由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现任委员和部分老委员,以及各高等院校专家、教授共计26人组成。参加工作(扩大)会议的各校代表以及福州大学相关专业的部分师生观摩了本次竞赛。讲课竞赛分为预赛和决赛两个阶段。预赛分为三个小组进行,由教指委委员大连理工大学陈廷国教授、北京交通大学章梓茂教授和中国矿业大学董正筑教授分别主持,竞赛时由每位参赛教师自由选题,讲课时间为30分钟,然后由评委提问和点评。通过预赛选拔出10名优胜者进入第二天的决赛。决赛时每位选手在开讲前1小时抽取选题,以考验参赛教师全面把握课程教学内容的能力。决赛时约有200名师生到场观摩,充分体现了高校师生对本次竞赛和提高结构力学和弹性力学课程的教学质量的关注与热情。经结构力学和弹性力学课程教学指导小组研究,本次竞赛设一等奖1名,二等奖5名,三等奖和鼓励奖若干名。在比赛的闭幕式上,清华大学匡文起教授、西南交通大学杜正国教授、河海大学王润富教授、哈尔滨工业大学王焕定教授和同济大学朱慈勉教授先后发言对讲课竞赛情况作了系统的点评,清华大学袁驷教授作了总结发言。参加本次讲课竞赛参赛的青年教师经过三个多月的精心准备,对他们业务水平的提高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同时,竞赛又为他们提供了学习、交流和锻炼的机会。参赛的青年教师普遍感到收获颇丰。
三、力学基础课程教学成果推广工作
1. 新世纪力学基础课程的网络课程建设工作
2002年5月,在石家庄铁道学院召开了“非力学专业力学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第二次工作会议暨教育部新世纪网络课程力学类课程展示与研讨交流会”,会上涉及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工程力学、结构力学、弹性力学、流体力学和水力学等课程11门网络课程进行了交流与研讨,并围绕以下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1) 网络课程的知识产权问题;(2) 网络课程的教学平台问题;(3) 网络课程的试题库建设问题等。
2. 力学基础课程建设与教学成果推广工作
2002年7月,在重庆大学召开了“教育部高等学校水力学及流体力学课程教学指导组第一次扩大会议”。会议讨论了流体力学及水力学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的修订问题;就流体力学及水力学课程立体化教材建设进行了交流、研讨、座谈。
2002年10月,在宁波大学召开了“非力学类专业力学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结构力学及弹性力学课程教学指导组2003年工作(扩大)会议”。会议讨论了结构力学及弹性力学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的修订问题;并就结构力学及弹性力学课程立体化教材建设进行了交流、研讨、座谈。
2003年10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召开了“全国高等院校理论力学与材料力学教学成果交流研讨会”,会议分理论力学、材料力学两个分会场进行了教学成果的交流,共报告40多个专题,内容广泛,包括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多媒体课件、实验室建设等诸多方面,特别是在网络教学方面所取得的成果,展示了近年来在基础力学课程建设、教学现代化、教学手段现代化方面取得的长足进展。会上,北京工业大学隋允康教授做了题为“以压杆稳定为例,探讨史料、猜想和方法论对材料力学教学的深化作用”的报告;上海交通大学洪嘉振教授介绍了上海交通大学基础力学课程立项建设以及成果;分委员会联络员、高等教育出版社姜凤同志做了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中心、教学指导委员会、高等教育出版社联合立项的“高等教育重点课程教学资源库建设方案”情况介绍。会议又分理论力学、材料力学两个分会场进行了教学成果的交流,共报告了40多个专题,内容广泛,包括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多媒体课件、实验室建设等诸多方面,特别是在网络教学方面所取得的成果,展示了近年来在基础力学课程建设、教学现代化、教学手段现代化方面取得的长足进展。
四、力学基础课程试题库建设工作
2002年10月,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理论力学、材料力学试题库建设工作启动,试题库的建设动员了全国50多所高校的基础力学课程教师的参与,在新一轮的教学平台上研制成功了基于各类Window版本的试题库工作,使得理论力学和材料力学试题数量分别超过了5000余题。试题库的工作已于2003年底完成,将于2005年正式出版。
五、力学基础课程基本要求的制定
2002年启动了基础力学教学基本要求和评估标准的基础性工作。分委会分别以理论力学与材料力学组、结构力学与弹性力学组、流体力学与水力学组对力学基础课程基本要求的制定和定稿工作进行了研讨,基本要求反映了精练内容、改革趋势、培养能力等方面的教育理念,具体工作如下:
(1)理论力学与材料力学组:课程基本要求将按照A类(如机械、土木、水利、航空航天等专业)、B类、C类等分类,以供高校各专业使用。
(2)结构力学与弹性力学组:根据24所学校作了统计与调研,结构力学课程基本要求原则上分为“基础部分”和“专题部分”两大模块,基础部分平均学时在60~80之间(75%的学校),专题部分在各校有各种处理方式,多数学校基本上在平均课时值区间内。弹性力学课时基本在30~40学时区间范围内。关于这两门课程基本要求最后文件的确定由相关会议作最后审定。
(3) 流体力学与水力学组:2005年完成课程基本要求的中、英文版,原则上按照专业大类进行制定。
分委会认为,基本要求的制定是对各校力学基础课程内容教学的最低要求,各校应该根据学校与专业自身的特点,提出进一步的教学要求,同时也为各校的力学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留出发展空间。
经过几年对力学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的制定工作,分委会在2005年的工作会议上对基本要求再次进行了推敲和审定。理论力学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经历了六版,材料力学等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经历了九版,结构力学等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流体力学等课程的基本要求也分别经历了多次全国性的研讨会,并借鉴国际上著名大学的课程内容要求等,对课程基本要求作了反复推敲和斟酌,最后还对课程基本要求的格式和版式等提出了要求,使得课程的基本要求既反映高校实施的要求,也符合了高校教学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六、力学基础课程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工作
在2003年的分委会工作会议上,根据当前力学基础课程的建设与教学情况,分委会讨论了关于力学基础课程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工作,会议就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弹性力学等课程的教学资源库建设进行了研讨,初步制定了这些课程资源库建设的启动方案。高等教育出版社就力学教学资源库提出了建设方案和机制,并就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等课程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开展了初步的工作。委员们表示对资源库建设工作将予以积极的支持。鉴于资源库建设是一项重要的教学资源建设工作,也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工作,因此本届分委会仅仅是开始了建设的起步工作,具体的建设工作将会延续到下一届教指分委的指导和支持。
七、教育部工科力学基础课程教学基地的验收和评估工作
2004年,分委会的部分委员还参加了教育部工科基础课程教学基地的验收和评估工作,参与了对西北工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河海大学、浙江大学、天津大学等六个基地,及清华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等三个备案基地共计九个教学基地建设的中期检查和最后的验收评估。
八、国家级教学名师奖、精品课程、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等工作推荐和评审工作
本届分委会成立以来在国家精品课程、教学名师奖和教学成果的推荐原则和操作程序开展了不懈地努力。分委会制定了关于精品课程和教学名师奖的推荐原则和推荐程序等。原则拟定为:(1) 推荐对象首先必须是省、市、自治区级精品课程或名师奖获得者。(2) 分委会推荐国家精品课程的操作程序为:(a) 分委员会先以分组形式进行推荐,对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含工程力学)、结构力学(含弹性力学)、流体力学(含水力学)四门课程各推荐一门精品课程或一名名师候选人;(b)在小组推荐的基础上,由分委员会最终推荐一门国家精品候选课程或一名名师奖候选人,由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和秘书实施操作。规范了推荐原则和程序。
2002年部分委员参加了教育部启动的第一届国家级教学名师奖的推荐和评审工作,在全国100名教学名师奖中,力学基础课程教师获教学名师奖有8名。2003年和2004年,部分委员对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的推荐等开展了相关工作。2004年部分委员对申报力学基础课程申报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工作进行了推荐和评审工作。
九、分委会委员的其他工作
作为教指委委员,为力学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的提高、成果的推广、教学成果奖的评比等工作在全国高校范围内进行了很多有益的工作:
(1)积极发挥了力学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核心和指导作用,全面推进我国高校力学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工作。
(2)加快了课程内容体系的深化与改革,提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加快了教材建设。
委员会中的教学名师奖获得者洪嘉振教授、袁驷教授、王琪教授、赵振兴教授等分别为众多的高校进行了教学指导工作, 做关于教学法方面的特邀报告以及课程建设与方法学方面的报告等。
对今后工作的建议与展望
纵观本届教指委的工作,虽然短短的五年时间,在全体委员的努力工作下,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同时也为力学基础课程的发展等积累了经验,对今后的工作提出了如下建议和看法。
一、加强各门力学基础课程内容之间的衔接与融合
目前,我国力学基础课程(包括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弹性力学、流体力学等)仍是沿袭苏联传统模式,各门课程相对独立,自成体系,重复不少,提法不一,缺乏力学原理的整体性。近年国内一些学校进行了课程体系改革,如清华大学将理论力学和材料力学整合为工程力学教程;华南理工大学将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和结构力学重组为工程结构力学;北京理工大学将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和工程流体力学融合为工程力学等。由于受到专业教学计划与人事体系的限制,课程融合体系的实施与推广遇到困难,有的濒临夭折。而在西方国家力学基础课程体系多样并存,目前出现“大力学”趋势,有的将几门力学基础课程整合为静力学和动力学,有的将材料力学和结构力学合二为一等。事实上,各门力学基础课程内容紧密相关,例如力系简化原理与杆件内力分析、刚体平衡条件与流体平衡及应力状态分析、物体系统平衡与结构内力分析、质点系虚位移原理与变形体和流体能量方法、压杆稳定与结构稳定、刚体振动与结构振动、刚体动约束力与变形体动内力、刚体碰撞与变形体冲击等等。建议新一届教指委能在这一方面多作一些实质性工作,包括课程相关内容的研究与相关政策与制度的建议,使我国基础力学课程体系呈现多样性局面。
理论力学与前端课程工科大学物理力学部分相关内容的重叠问题、理论力学与后续课程机械原理相关内容的衔接问题以及各力学基础课程自身内容的有机融汇和整合问题等,虽研讨多年,但似乎并未圆满解决,这也希望下一届教指委能够予以重视和推进。
目前各校在教学资源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并且有的已经出版。教学资源库建设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将来如何充分发挥其作用,新一届指委会应该多思考。
二、结合力学基础课程教学加强创新教育和训练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主体模式仍以继承为核心,强调教师主导地位,忽视学生创造精神;课程教学多以灌输为主,重集中思维,轻发散思维;重演绎运算,轻归纳总结,造成学生思维定势,个性窒息,缺乏创新意识与开拓精神。创造学认为,创造力人人皆有,人的创造力可以通过训练激发。国内外不少学校和公司实施创新教育和培训取得可喜成效,“21世纪将成为创新教育世纪”已成共识。
怎样结合各门具体课程教学,对学生进行有意识的、集中的、有效的创新教育和训练乃是摆在广大师生面前的重要课题和紧迫任务。建议新一届教指委多在这一方面加强研讨与交流,寻找有效途径与模式,进行推广。
三、关于加强技术基础课教学的建议
技术基础课是工科院校学生了解掌握工程科学的基础,是连接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纽带。学生在技术基础课中,要首次接触到工程实际问题的简化与模型的提炼,这是培养高级技术人才、尤其是创新人才的重要环节。纵观目前国外一流大学的培养计划,技术基础课都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如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机械专业的培养计划,力学类课程所占的比例就达15%,甚至超过了国内一些力学专业。这些国外一流大学的先进经验应在教学计划修订和培养方案制定时参考。
四、关于加强基础课教材建设
基础力学教材自从进行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以来,编写了数十种新教材,进行了大量的尝试,试图在教学内容、教学体系、教学起点等方面作出改革和创新。但这其中真正使人耳目一新、说得上是真正创新的教材并不多,大多只是在某些局部有闪光点。
究其原因,一是,大多数教材所依托的基础力学的理论本身没有本质的变化,新技术的冲击主要体现在力学的计算机计算和新材料的出现上,在此基础上的修改只能是局部的。
二是,并非不能有大的改变,但是由于课程教学内容有它的基本要求,在已作大幅度压缩的学时上留给改革的余地并不多。这一点我们和国外教材的差距十分大,国外的两种同类教材,从讲述内容和讲述方式,习题内容和风格相同点少,不同点多,国内教材则相反。
三是,我们对基础力学在工程中的地位、市场对力学教学的要求缺乏调查研究,并没有看到这方面比较全面的报告,只有一些零散的工程实例。多数还是限于在学校内进行的,从我们基础力学自身的角度来认识的。从习题就可以看到,大多是旧模式的习题,从新的工程结构中提炼出来的新的习题十分罕见。我们期待教材建设有新的突破。
加强力学课程在培养人才方面的基础性作用,建议在教材建设方面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由于旧的教学模式的“惯性效应”,各课程之间过于追求“自身”的完整和独立,对本课程的教材内容难以割舍、难以改变。因此不可避免地使各课程的教材暴露出一定的割裂、封闭和重复的弊端,力学课程也不例外。从目前全国各院校使用的流体力学教材版本看,课程体系深受苏联的影响,这种体系的特点是强调系统性、整体性,重数学推导;部分内容起点低,简单重复。相当一部分内容陈旧,一些在前期课程中已经涉及到东西,还要在本课程中重新讨论,使得一些新的研究成果不能反映到力学的课程教学中来。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教材在体系结构、内容等方面不适应科学技术的发展,不适应变化着的社会实际,也不适应专业调整和教学改革的需要,质量亟待提高,内容急需更新。
再者,以往在力学课程教学中,忽视课程的基础作用,片面强调力学的课程教学为专业服务。课程内容、学时过多地由专业教师控制,忽视课程的技术基础作用,不适应加强基础、拓宽专业面的人才培养模式。
鉴于以上问题,工科力学课程教学应注意与前期和后继课程的衔接,删除一些和前期课程如大学物理等课程简单重复的内容,引进一些反映当代最新研究水平的内容,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理论的同时,了解课程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动向。建议和其他学科教指委加强沟通,在“加强基础、淡化专业”的思想指导下,就工科力学基础科课程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改革。
五、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共享问题
本届教指委积极响应和贯彻教育部工作部署,组织建设了如力学网络课程、国家精品课程、立体化教材、教学素材库和题库等一系列优质教学资源,如何更加充分地发挥其作用,更好地推广使用,采取有效措施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从而促进教学质量的大面积提高,建议作为下一届教指委的重点工作之一。
要充分发挥力学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取得的重要成果,特别是国家精品课程、获国家教学名师奖的优秀教师的示范辐射作用,因此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应该为广大的基础力学课程的教师提供更大的交流平台。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在教育部有关部门支持下,课指委组织部分学校开展试题库和CAI课件的研制,对推动各学校教学手段改革起到了很大作用,特别是在世纪之交开展的教学资源库建设,优化了教学资源,集中反映了名校、名师、名课程的风采。但是,这些花费了很大精力研制的教学成果却有一部分被束之高阁,既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又浪费了资源。其原因是,这些课件多数是助教型的,反映了研制者的教学思想和教学风格,但如果原汁原味地被其他学校的教员(甚至是同一学校的其他教员)用到教学过程中,就很难让讲课教员有发挥的空间,更无法体现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因此这些成果变成了“阳春白雪”。鉴于这种情况,我们建议教指委今后可组织力量开展教学素材库的建设,这种素材库可针对不同类型学校、不同课时来编写,允许使用者对素材库中的内容进行二次开发,从而既能对各类学校起到分类指导的作用,又可发挥任课教师的主观能动性。
六、关于青年教师和实验师资的培养问题
青年教师的学历虽然有普遍提高,但是知识面相对较窄,在科学发展史方面了解得不多,在教学的严谨性和教学法方面也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建议教学指导委员会在这方面多做一些指导性工作。
要研究从政策上鼓励优秀青年教师从事实验教学工作,考虑到实验室工作的特殊性,应该在晋升和评价体系上对实验工作予以承认。组织条件好的学校对实验教师进行技术培训,提高实验技术人员的整体素质。
目前,国内高校基础力学课程的教师相对比较年轻、有朝气,但也存在工程背景知识比较缺乏的实际,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在保证强化基础的条件下如何结合高等工程教育的需要进行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特别是在吸引有较强工程技术背景的教师从事力学基础课程教学等方面的有关政策研究十分必要。
以往的教学改革总的感觉是从教师的需要出发,研究的主要是教什么和怎么教,而对学生的学的研究较少。目前,在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以后,可能需要更多地研究一下学生的学,学生想学什么、怎么学以及社会要求学生学什么。建议下一届力学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可以开展这方面的调查研究,以指导下一步的基础力学课程教学内容、课程体系与教学方法的改革。
每年一期的中青年力学教师的专题培训和研讨,教指委工作会议与全国性的力学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研讨会的穿插结合,全国力学青年教师讲课比赛等,值得下一届教指委坚持或形成制度,定期开展。
七、关于重视基础课程教学问题
在一些重点院校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现象,在一些非重点院校又存在无科研只教学的现象。应试教育在一些非重点院校有漫延的趋势。多数学校在基础课程建设方面的投入相对(学生扩招)不足。建议教育部在学校的评估中将对基础课程建设投入的多少作为衡量课程建设的指标之一。
非力学专业的力学课程多数属于专业基础课程,从事这些力学课程教学任务的教师大多数教学任务繁重,很难抽出很多时间来从事科研工作。现在不少学校对教师的评价机制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倾向,教师获得的科研奖励或是以SCI、EI检索的论文就有高额的奖励,而获得教学改革成果,评上精品课程或是教学名师等都很少奖励甚至于毫无奖励,在这种轻重失衡的政策引导下,现在专心钻研教学的教师越来越少,各级领导和主管部门应该在政策上进行正确的引导,彻底扭转这种倾向。
八、加强力学基础课程的实验教学
实验是基础力学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学生素质教育与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目前不少高校的基础力学实验条件总量(实验课时、实验室面积、实验设备等)与学校办学规模不相适应,实验内容与手段陈旧,仪器设备套件不足。不少学校的力学实验教学现状与本科生培养目标是相矛盾和不协调的,影响了整个课程教学质量,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今后应该加强基础力学实验室建设,呼吁学校行政要加大对基础力学实验室的设备经费的投入,用于实验设备的更新和提高实验仪器台件数的配套。要改革实验教学内容,提高实验教学的质量,将现代化教学手段引入实验教学。实验室实行开放教学,提高实验室有限资源的有效利用。
九、基础力学教学要更加强调基本概念和原理
近些年来,有关概念设计的理念正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工程界的推崇。计算机技术和工程实践的发展要求结构工程设计人员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对结构体系及其几何、物理参数的科学选定,对结构受力状态的定性分析,对计算机运算结果正确性与合理性的判定和调整,以及对工程实际问题的分析处理等方面。结构的概念设计仍然是以力学作为其重要基础的。但经典力学教学是以介绍结构计算的传统方法为主的,由于这些方法大多在工程实践中已很少应用,不能适应结构概念设计的需要。为此,清华大学和同济大学率先提出了有关概念力学的理念,其主导思想是将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综合地运用到结构受力状态的判断、推测、定性分析以及合理调整中去,代表了基础力学教学的科学发展方向。
十、现代化教学技术与对教学质量的促进问题、教学数据库积累问题
多媒体教学软件应适应基础力学教学着重培养学生对基本概念的掌握和对基本原理的运用方面的需要,不应做成教材的翻版,也不能只提供信息,而应通过动画形象地展现,引导思考深刻理解,结合讨论学会运用。
本届教指委在教育部的领导下,积极开拓,勇于创新的开展工作,提出并实施了一些好的做法和举措。例如,力学课程不同学时动态统计数据库的建立,将其结果通过力学教师传达于各个高校,用以制止学时的无根据削减压缩。 (叶志明等执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