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统计学专业教育的历史、现状及发展方向
统计学是研究如何合理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学科,它可以为人们制定决策提供依据。统计学在各行各业中有广泛的应用,科学研究、经济、生物、医药、环境、工程、管理、社会、工农业生产是统计学应用的主要领域。
1998年前,我国的本科专业设置中涉及统计学专业的主要有:设在数学学科下的“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专业”,设在经济学学科下的“统计专业”。设在数学学科的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专业的侧重点是学习概率统计理论,不注重概率统计的应用;而设在经济学学科的统计专业则侧重统计学在经济、社会和管理领域中的应用,轻视概率统计理论。结果使得培养出的学生仅具有单方面的优势,不能更好地满足社会发展对统计人才的要求。
针对这种情况,1998年教育部对原有的本科专业目录进行调整修订,在本科中设置了一级专业学科统计学,这对促进统计学专业的改革和发展,培养同时具备统计理论基础和实际应用能力的人才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2003年11月,高等学校统计学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在厦门召开年会,会上各方面的专家达成共识,为了促进统计学的学科建设和发展,有必要按授予学位的不同,分别制定教学规范。目前,先分别制定授理学学位的统计学专业和授经济学学位的统计学专业的教学规范(分别见附件一和附件二)。
二、制定理学学位统计学专业教学规范的依据
1.遵守“宽口径,厚基础”原则
要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就要拓宽统计学应用的领域,使得我们的毕业生能满足各主要应用领域对统计人才的需求。统计学的分支越来越多,在大学期间如果不打下扎实的数学基础和数理统计基础,正确理解统计思想,就很难在未来的工作中熟练自如地运用所需要的统计方法去解决各种不同的问题。统计学专业的“宽口径、厚基础”应该是扎实地掌握统计学的思想方法,打下扎实的数学基础和各种统计方法的基础。
2.重视培养统计思想及统计应用和操作能力
如果统计学专业只重视数学基础和各种统计方法的数学推导,把统计学课程作为数学课程来教授,缺乏统计思想的培养和实际操作能力的训练,将使得学生不知道如何把实际问题归结为恰当的统计问题,然后利用统计理论和统计软件去具体分析解决。为加强统计思想的培养,我们建议设置统计学导论和统计模型课程,主要介绍一些最基本的统计思想与原理,使学生们对统计学有一个总体的印象。
3.借鉴国际知名大学统计学专业的课程设置,结合国内的具体特点
欧美大学本科的统计学专业虽然设在不同的学院(如文理学院、理学院、商学院等),但他们所开设的主要课程基本相同。这些课程有:统计学导论、概率论、数理统计学、随机过程、回归分析、时间序列分析、抽样调查、试验设计、决策理论、多元统计分析、非参数统计、线性规划、非线性规划、统计模型、程序编制和终端设备的使用以及数据分析等。
国外统计学专业是最好就业的专业之一,说明他们的课程设置基本满足了社会的需求。在原规范中,课程设置基本上包括了上面提到的课程,并且更注重其中的数学严密性,现在增加的统计学导论课程,使学生对统计学的基本思想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规范统计学理论基础,给各校留有建设自己专业特色的空间
统计学可以应用到几乎所有的研究领域,而要满足各领域的需求,就要在本科阶段开设各领域的课程。但是一个培养单位不可能在本科统计学专业同时开设诸如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生物学、医学等应用领域的课程,这样做也没有必要。统计专业必须开设某一应用领域的课程,以培养学生应用统计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社会上各行各业对于统计学专业的人才需求共性是要有坚实的统计学理论知识,但是对所需求的专业知识各不相同。因此统计学专业教学规范中不应该限制所开设的应用领域的课程范围,而应使各个培养单位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社会的需求,设置特定领域的专业课程,培养有自己特色的统计学专业学生。这样各个培养单位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统计学专业,而从大局看,则更好地满足社会各行各业的整体需求。
5.适应宽口径招生的实际情况
国内数理统计专业大都依托数学系(学院)而设置,而在“宽口径,厚基础”的原则指导下,很多数学系(学院)都实行宽口径招生,学生入学后两年左右才分专业。因此,理学类教学规范应该适应这种情况。
三、制定社会经济与管理类统计学专业教学规范的依据
1.在明确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制定教学规范,设置课程体系
要科学地制定教学规范,必须首先明确本专业的培养目标。 高校社会经济与管理类统计专业本科培养目标模式的一种简明提法是:培养“宽口径、厚基础、重应用、高素质”的德才兼备、一专多能的社会经济与管理类统计人才。
2.既要注意与国际接轨,又要密切联系中国的国情
在经济全球化日益发展的今天,合格的社会经济与管理类统计人才必须具备国际视野,能够参与国际间的对话、竞争与合作。因此,制定社会经济与管理类统计专业的教学规范,有必要十分注意与国际的接轨问题。既要在一般统计理论方法上与国际接轨,也要在经济统计和国民经济核算等方面与国际接轨。无论是课程的设置还是教学内容的选择,都应该充分参考国际上发达国家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经验。但是,我们又不应完全照搬国外的现成模式。这是因为,本专业培养的人才属于经济与管理领域的应用型人才,脱离本国的实际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
3.按照“少而精”的原则确定专业主干课程
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中,专业主干课程的确定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它不仅可以使学生掌握必备的专业基础知识,保证统计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标准,而且有利于加强统计教学的宏观管理与评估。我国目前开设社会经济与管理类统计专业的高等院校有100多所,各校的具体情况有所不同。由于总学时的限制,统计专业主干课程不可能开很多,每门课程的课时也不可能无限延长。另外,如果必修课规定过多,对于体现各校的特色也是不利的。因此,应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若干门“少而精”的专业主干课程,作为经济管理类统计专业应具备的“最基本要求”。实际执行中,各校可根据自己的特点适当增加和调整,以充分体现各自的特色与办学自主权。这样提出的指导性方案才会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并在教学实践中真正得到贯彻和执行。
4.与时俱进,构建合适的教学内容体系
教学规范不仅要确定本专业应开设的课程,而且还要构建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教学内容体系。为此,各门课程都要根据时代的发展,不断补充和引进新的教学内容。作为新世纪经济管理类统计专业的教材,不能只是简单地向理学类统计专业的教学内容靠拢,而应该根据自身的特点,既适当增加一些在经济社会分析中有良好应用前景的数理统计理论与方法的内容,又适当增补经济社会统计方面的最新进展。同时,还要注意删除过时的和不适用的内容。尽可能做到既反映本门学科的先进水平,又比较简明易懂,便于教学。
5.课程的安排要循序渐进,统筹兼顾,防止低水平重复
适应未来需要的经济管理类统计人才必须掌握多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各种知识是相互联系的,各门课程在内容上难免有所交叉。为了提高学习的效率,在制定教学规范时,对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应作必要的协调和适当的分工,尽可能做到循序渐进、统筹兼顾,特别要防止低水平重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