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开学时,又有许多贫困学子踏上大学求学路。
有数据显示,在全国,贫困大学生约有263万人,其中特别困难的有122万人,分别占在校生总数的19%和9%。随着高校贫困学生群体的日益扩大,如何充分发挥勤工助学岗位的济困育人功能,使之与学生的学业、能力挂钩,高校人才培养面临新的挑战。
“将勤工助学工作实体化”,“将济困助学、学生专业实习与社会实践、就业教育、服务师生与社会融为一体”,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勤工助学工作正朝着多样化、品牌化、实体化、规模化的方向发展。
2003年,学校出资建起了学生勤工助学基地,下设的七大经济实体,完全交由学生自主创建、自主经营、自主管理。在“专业化、市场化、实体化”的经营模式下,勤工助学中心在短短两年时间里,不但为贫困学生提供了2000多个校内外兼职及助学岗位,而且将近100万元利润重新注入学校的济困助学基金库,实现了助学基金从“输血”到“造血”的功能转化。
“过去贫困大学生在校内从事勤工俭学,大多局限于拔草、扫地等简单的劳动,这对于拥有专业学识的大学生来说缺乏挑战,对培养他们开拓创新的能力、提高综合素质的作用有限。”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党委书记、校长徐真华认为,在新形势下,仅有单纯的劳务型勤工助学岗位是不够的,勤工助学需要向知识型、创业型发展,要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锻炼实践能力。
在充分考虑学生实际需求和学校专业设置的情况下,学校开始积极寻找项目,由学校出资,让学生“练手”。从只有一间小办公室的勤工俭学部起步,在两年时间里,学生勤工助学中心迅速发展成为下设行政部、人事部、财务部和信息部四大职能部门,拥有注册商标——“云山”为品牌的书屋、咖啡屋、网球俱乐部、健身室、精品屋、书报亭及广外大学生兼职服务中心等七大经济实体作为支柱的勤工助学基地。
在一套市场化、企业化机制下,勤工助学基地的七个实体,从创业设计、实施、创业计划、门面装修、货源采购、内部管理到销售服务,全过程都由学生自主参与。
这种全新的勤工助学及社会实践模式,不仅获得了学生对勤工助学岗位的认可,也改变了以往学生对劳务型工作的自卑心理。通过创造性、知识型的勤工助学与社会实践工作,学生不仅学到了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一些自信心不足或性格内向的学生也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学习和工作热情。学生们在这里得到了很好的创业体验和就业实践,既受到思想政治和道德纪律的教育,又把专业学习与社会实践很好地结合,同时解决经济困难问题,可谓一举多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