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11月22日电(徐寿松)不得进入大学校园“捕鱼”的紧箍咒甫一解开,众多具有战略眼光的外企便如解放的齐天大圣,纷纷扑向校园,遍撒大网,猎取人才,以实现其本土化经营战略。与此番外企大肆招兵买马图相对应的是,本土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却按兵不动。
自11月份以来,上海的复旦、交大等知名大学校园简直成了各大外资企业、咨询公司的点将台。他们或开讲座、或搞宣讲,你方唱罢我登场,其意均为抢得人才。就在昨天,教育部规定的高校招聘“解禁日”的第一天,复旦大学从下午一点半到晚上八点半,就有英美烟草、瑞安等开设的三场招聘会,场场爆满。至于国际五大会计师事务所如沪江德勤、普华永道,以及世界一流的咨询公司麦肯锡、科尔尼、波士顿等更是捷足先登,早在10月就瞄准一些著名高校,主动联系,以为毕业生讲授面试技巧的名义“暗渡陈仓”。仅复旦大学在10月份就开了十几次宣讲会和模拟招聘会,而主角清一色是外企。他们全力推介自身,发放网罗信息的表格,极力劝服毕业生向他们投寄简历。一些出类拔萃的学生正是通过此种方式被他们揽入囊中。复旦大学毕业生分配办公室的信息公布栏显示,11至12月份的招聘会已基本安排满了。其中抢占先机、招兵买马的尽是诸如上海贝尔、马士基物流公司、斯伦贝谢、花旗银行之类的外企,而本土的国有企业却迟迟鲜见影踪,只有华为等少数的民营企业聊作点缀。上海交通大学的情况也基本如此。据该校负责毕业生工作的老师介绍,一些外企早在去年底就上门预定招聘会。目前各类招聘专场已安排了60多场,高峰期间每天有三四场之多,但占主导地位的还是外企。
种种迹象表明,外企此番“圈才”正是在愈发开放的中国实现本土化经营战略的重要一环。从招聘企业所提供的职位来看,大都是一些为期两年的“培训生”。也就是说,外企并不是要将这些第一流的毕业生立即派上用场,更大的意义在于“囤积”,构筑他们的人才储备。英美烟草亚洲公司的人力资源部郑小姐坦言,他们公司今年到全国各大知名高校不问户籍、不分专业地“普选”人才,的确是为了应对入世后的中国市场更加激烈的竞争。“而人才乃决胜之本”她说。“广泛吸纳各学校、各专业的人才,同时就是吸取不同的文化,让公司在竞争中更具有代表性与优势。”郑的这番话语其实反映了各大外企人才战略的共同取向。本土化经营一直是外企孜孜以求的,而人才本土化恰是他们实现经营本土化的首要切入口。贝塔斯曼中国公司的首席代表刘激杨先生告诉记者,“本土化的一流员工团队更具有文化亲和性,能更准确地了解中国消费者的需求,更好地满足他们的需求,并刺激他们新的需求。”本土的员工更能帮助企业将其一流的科学技术与成功经验嫁接到中国文化,为企业在中国的发展提供动能。事实上,目前跨国公司正在进行人才战略大转变,由刚刚进驻时的以外籍员工为主,转向人才本土化。据悉,1998年以来,联合利华中国区的外籍员工已减少了80%,90%的高级管理人员已从中国本土觅得;诺基亚在中国的员工也已实现九成本土化。
此间专家指出,目前正是外企实现人力资源本土化的高潮时期。此次教育部解除外企校园招聘禁令,为外企人才本土化助了一臂之力。其结果是大量刚从校园出炉的一流人才尽被招至外企麾下。譬如西门子公司,从11月20至12月0日,将从北到南,马不停蹄地奔赴哈工大、西安交大、北京邮电学院、南京大学、上海交大、浙江大学、成都电子科技大学等十所大学,巡回“捕捞”大鱼。
就在外企纷纷抢夺人才的当儿,人们不禁问:国企怎么了?也许本土企业确有一本“难念的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