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队要招在校大学生
“70年代小学生、80年代初中生,90年代高中生,21世纪大学生”,北京科技大学学生处副处长贾水库说起在校大学生征兵,两眼放光,一脸兴奋。“兵源素质的提高,是现代化国防的需要,也是时代进步的晴雨表。”
11月8日,北京市教委、北京卫戍区确定北京科技大学为该市首批大学生征兵试点。作为全国军训先进单位,校方领导立即感到肩上的担子“沉甸甸的”。连夜召开紧急会议,并于第二天出台了冬季征兵计划和宣传方案。
据统计,全校11537名在校生,符合征集条件的北京籍本科生690人,高职生218人。校方迅速发出了致适龄青年的一封信,信中说,“雄鹰选择辽阔的天空,蛟龙选择汹涌的大海”,“对于一个有志青年,在人民解放军这所大学校里,完全可以大展宏图……绚丽多彩。”
这份激情,点燃了同学们当兵的热情。成百上千的大学生蜂拥征兵点,“让我们去吧”这样的心声表达此起彼伏。但对于大多数同学来说,这是一种奢望。因为,此次征兵仅限于北京籍在校生,而且,仅仅限于男生。于是,多梦时节的女大学生叹息了,家在外地的大学生遗憾了。为数不多的北京籍男学生,走在校园角落,引来梦想当兵的同学羡慕的目光。
到11月19日,北京科技大学共有两名本科生、19名高职学生报名参军。最后,两名同学通过了政审、体检等征兵要求,成为新世纪首批大学生士兵,踏上梦寐以求的军旅历程。
一个大三学生的选择
征兵动员的日子里,一个北京青年的眼眸闪动着希冀。他叫孙熠,今年20岁,北京科技大学管理学院会计专业三年级学生。保留学籍,当兵两年,大学、军营……这样的字眼不停地在脑海里闪现。军营会很苦,学业会怎样?孙熠翻来覆去,思考着,斗争着。一个星期过去了,他向家长吐露了心声。结果,爸爸双手赞成,妈妈坚决反对。“孩子,你考北京的大学,不就是为了留在北京,留在父母身边吗?”“孩子,一走两年,远离亲人,妈妈舍不得你。”
孙熠说,军营岁月是一种别样的青春,这种经历的诱惑实在太强大了。他不停地劝妈妈,“两年时间不长,磨刀不误砍柴工,当兵的锻炼和成长,是我一生的财富。”渐渐地,已经长大成人的儿子的心愿与志向,将妈妈说服了。
孙熠说:“作出决定后,妈妈哭过,但没有让我看到,凭直觉,我能体会‘儿行千里母担忧’的深情。”
背负着这份深情,11月的一天,孙熠顶着寒风,来到学校报名参军。体检、政审,一关关走过,学校老师、部队军官和孙熠一样,忙得不亦乐乎。终于,一身绿色的军装发到了他的手中。学校领导乐开怀:“此次北京3所高校试点征兵,大部分是高职大专生,孙熠成了新世纪北京第一个也是今年惟一一个本科大学生士兵。”
暂别校园
12月8日,北京市海淀区举行大会,欢送新兵。孙熠胸戴红花,一身尚没有领章、帽徽的军服,精神抖擞地走上了主席台,代表全区的应征新兵发言。
台下,是老师、父母殷切的目光。孙熠回忆说,告别生活了20年的故乡,告别抚育自己成长的亲人、师长,真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只有把最高的礼节献给他们———一个军礼。
离别的日子,一场由同学们组织的欢送会举行了。赠言,五花八门,礼物,多种多样。手套、围脖……孙熠手上戴的,身上穿的,竟都是同学相送的礼物。是啊,同窗3载,明年即将毕业,只是孙熠提前一年与大家道别。
一个同学自己录制了一盘磁带,有想说的话,有亲口唱的歌曲《朋友》,“别的东西都可以买,而我的声音买不来,到军营后,想念同学的时候,就听听我们的声音吧。”
孙熠表示,两年后,当自己再回到学校继续学业时,同学们早已奔向四面八方,这种校园里依依惜别的深情,将是今后军旅生涯无比的动力和珍藏的回忆。
国防教育落到实处不容易
孙熠的行为,并不是所有人都持赞赏态度的。
观念的争锋,首先来自一次征兵座谈会。有的同学认为,大学期间放弃学业当兵,是耽误时间,耽误青春。也有的北京籍学生大胆表白,考外地大学都不去,让已经上大学的北京独生子女当兵有些不现实。
北京科技大学的老师回忆说,校方尽可能地正面引导,贯彻“有防才有国、有国必有防”的思想,从岳飞、花木兰,讲到98抗洪抢险、50年国庆阅兵。学校为此成立了国防协会,吸收了100多名会员,“征兵动员就是一场现实的、活生生的国防教育。”
孙熠也说,确实听到许多同学议论,“当兵特苦、特累、特不值”,“放着好好的大学不上,你没事吧?”孙熠说,提出这种意见的毕竟是少数,大多数同学尤其是外地同学做梦都想当兵,苦于没有机会。
“你坐你的车,我爬我的坡”,北京科技大学征兵办的人士说,这是一个思想多元的年代,对于献身军营,有这样那样的观念争论,实属正常。此次,仅仅是北京市的征兵试点,随着这一工作的经常化、制度化,将“选送最优秀的大学生去军营”。
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人
孙熠当兵的故事,仅是今天大学生征兵故事中的“沧海一粟”。广东省征兵办的一项调查显示,征兵试点报名的500多名大学生中,48%的人报名的直接原因是“参军报国”,25%的人希望“通过部队磨炼意志,锤炼体魄,为绚丽的人生打下坚实的基础”,而有20%的学生因为家庭困难,受大学生当兵的优惠政策、优抚待遇吸引。
在征兵的日子里,很多令人深思的问题也浮出了水面。
“与以前相比,当代大学生的体质真是下降了!”北京农学院学生处处长孙亚利十分感慨,在这所高校,40多个报名的学生中,只有十几个人有资格参加体检。最后,全面合格的人选只有一个。近视成为学生被淘汰的主要原因。更有甚者,南方一所高校征兵体检,平均100人里只有3人合格。
北京大学社会系副主任佟新教授也在担忧:“我听说,一个学生在军训时,打壶水就被烫伤了,真不敢恭维其生存能力。再比如,现在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不会与人合作,集体荣誉感不强等等。
“现行的教育体制有问题,这种以升学为中心的制度导致学生只会死啃书本,不理家务,至于书上所说的做人的基本品德,如吃苦,有责任感,那只是书上说的,与实际行动的关系并不大。”佟新教授说。
军队为大学生提供了非常好的机会。“我认为,大学生所欠缺的,可以在军队中得到补偿。”佟新教授说。她认为,在军队中,必须具备团结合作、吃苦、有责任感等条件,才能称得上一个真正的军人。
佟新教授认为,对大多数大学生来说,尽管也有过军训的经历,可时间太短,一般只有20来天,对品格的磨炼不会有太大的帮助。
“让大学生到军队中去锻炼两年,这是对现行教育的一种补充,可以把日常书本教育中学到的知识转为实践。这样,我们就能培养出更多具有健全人格的人,培养出具有公民素质的人。而这批高素质的人,会给社会带来一种示范,推动社会风气的转变。”佟新教授说。她从经济学的意义阐述自己的观点:“人本身就是资本,如果人的整体素质提高,会带来资本的增值,进而带来整个社会资本的增值。”
与以往传统的学生就业流向相比,现在的大学生在工作、考研、出国之外,又多了一个选择———参军。
一位从事近10年学生分配工作的资深人士认为,军队向大学生敞开大门,使高素质的热血青年投身国防。两年之后,他们的出路多了———或者继续考入军校深造,或者回原校就读,或者继续从军。“换句话说,他们为自己创造更多选择的机会”。
配套措施要跟上
近年,不仅军队加强从各地方院校招收毕业生的措施,地方院校也加重为军队培养高级人才的义务。“这次政策是个大突破,把培养军队需要的高级人才范围扩大到更多高校。”北京大学就业指导中心李国忠主任说。
国外服兵役是法定义务,此次的举动是大学生应尽的义务。“初衷很好,我更希望过程完美,结果完美。”李主任说。他提醒,我国的兵役制度从基层征兵来说,从不缺人,只是更需要在军队的技术和管理领域引进新思维,吸引高素质人才。这些大学生刚入校就去服兵役,如果只是做一个普通士兵,几年后回学校继续学习恐怕会有一定的障碍。他建议,对这批从大学选拔上来的士兵应该有特殊政策。尽管体能训练是必要的,但更应该注重业务素质的培养,发挥他们的脑力优势。这样,无论他们是回校继续学业,还是去军校就读,差距不会太大。
这次报名,最积极的是哪个大学生群体?外地生源和北京的女生。在北京农学院召开的动员会上,原本只是通知北京籍男生,可外地生源的学生来得相当多,还有不少北京籍女生。究其原因,农学院学生处孙亚利处长认为,这与学校自身的特点有关。北京农学院的外地学生很多家里条件比较艰苦,多数属于定向委培生。当兵是一条出路,可以改变他们的身份,或者留京,或者到部队院校就读。
孙处长认为,在大学生中征兵的目的之一就是为军队培养高素质人才,应该让更多的符合条件的大学生参军。“有必要放宽生源限制!”他呼吁。
此次征兵,北京出台了12项优惠政策,如全额返还入伍大学生的当年学费、承认学分、退役后返校就读适当减免学费等等。北京科技大学学生处副处长贾水库认为,目前,专科生(含高职生)服役期间被评为优秀士兵的,两年后返校可免试转入本科学习。而本科生返校,没有任何优惠政策可言。所以,造成了此次征兵专科生居多。今后,可否研究配套政策,吸引更多的高学历青年当兵。
大风起兮云飞扬。今年应征的大学生士兵已踏上征程,奔赴军营。未来的日子,如何让更多的优秀大学生走进军营,将成为社会各界更加关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