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1日消息:对于有“新生代”之称的现在这一代大学生,你有什么印象?或许你会脱口而出:“他们?追求个性和独立啊”,但复旦大学的一项调查结果却显示———他们“最听爸妈的话”。和过去每代人都有自己的精神偶像不一样的是,家人、老师、同学是影响这批上世纪80年代出生的“新生代”大学生成长的“重要的人”,尤其是家长,他们的价值取向和观念直接影响了孩子。
复旦大学近日公布了这项从1998年到2001年对大学生的连续调查结果,调查共涉及全市7所高校,包括学校的老师、学生的家长和高校的主要用人单位。
一名学生在接受调查的时候直言,他父亲给了他很大的影响。因为父亲本身是个成功的人,无论是在家庭生活、工作,还是在待人接物和与人相处方面。而这也就使自己有一种出人头地的愿望和观念。
据社会学家分析,因为独生子女数量增加,以及越来越多的小家庭与大家庭分离,大多数孩子平时交流比较多的就是父母,所以成年人对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也越来越大。调查还发现,父母教育成就与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呈显著正相关。同时,调查结果也显示,父母对孩子的观念、对待继续深造的态度甚至课外学习内容都有比较大的直接影响。
学习目的:理想职业和社会地位对于这批1980年代出生的大学生来说,学习的目的是什么呢?此次的大型调查发现,有39%的学生、71%的家长和71%的政工教师认为“学习的目的是‘谋求理想的职业和社会地位’”。
华东师范大学计算机系一名学生的家长高先生认为,学生学习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获得理想的职业和社会地位。因为过去总是说为国家贡献,但是说得再多,也必须跟个人的发展联系起来,才是实际可操作的。复旦大学哲学系一名三年级学生也认为,虽然“学习的目的是谋求理想职业和社会地位”这样的提法有点个人主义的色彩,但却是学生的真实想法,而且只有个人能够谋求到理想的职业,得到发展,才有可能对社会的发展起到作用。
希望证书多学位高
实用的考虑也影响了课外学习,包括继续教育。多达79%的家长曾经建议孩子参加课外培训,而且家长希望子女课外学习和培训的最主要内容是英语、计算机和第二外语。事实上,有65%的学生参加课外培训,而且主要培训内容是以寻求理想职业就业为导向的计算机、英语以及各类证书考试的培训。
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家长对学生获得学位的期望值也在逐年上升。在最新的调查结果中,只有5%的家长觉得孩子只要得到学士的学位就可以了。有将近10%的家长选择至少硕士,近20%的家长选择至少博士。家长的这种期望也提升了学生对自己的期望值。有87%的大学生期望获得硕士以上学位。而且调查也发现,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好坏与子女接受教育程度的高低呈显著正相关。
担忧孩子奉献精神欠缺
新一代大学生的生存能力和竞争能力无须担忧,但是奉献精神却是家长们认为必需加强的部分。在此次调查中发现,家长们对大学生们能力都比较肯定,而对学生的奉献精神、创新能力、动手实践能力三个方面的评价为“较强”以上的都不足60%,其中,认为这3项“强”的均不超过20%,尤其是奉献精神,竟有近一半的家长认为“一般”,有的评价甚至更低,远远不如对其他方面的评价。
对此,上海财经大学一名学生的家长曹以明说,现在大多数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大多数孩子从小就是整个家庭的中心,因此考虑其他的人相对会少一些。而且学生的奉献精神欠缺也是社会整个大环境造成,不仅应该从学生自身、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上找问题,更应该从社会环境中找问题。
看好工作前景和收入
家长对这批大学生们的工作前景都比较看好,对他们将来的工资收入也有乐观估计。68.7%的家长表示,宁可孩子选择“收入高但随时都会下岗的单位”,也不愿意孩子选择“收入低但不会下岗的单位”。有89.7%的家长宁可孩子选择“一般小公司的富有挑战性的工作”,也不愿意孩子选择“著名的大公司的一般性工作”。有将近四分之三的家长希望孩子今后的月收入水平最低是“2000元到4000元之间”。
当被问及“如果您的孩子经济拮据,您会怎么办”时,有超过一半的家长首选“让他自己打工挣钱”,只有四分之一左右的家长选择“给他钱”。大多数家长的理由是,学生的各方面的能力,尤其是竞争能力和意识都比较强,而且独立意识较之过去也增强了很多。
金融工作最受青睐
对于孩子今后的择业,84.3%的家长希望孩子毕业后在上海工作。其中38.4%的家长希望孩子在外商独资企业工作,21.1%的家长希望子女在中外合资企业工作,而选择国有和集体企业的一共占20.5%。希望孩子大学毕业后择业的行业,占据前3位的是金融、科研和公共管理。而事实上,通过对学生的调查也发现,家长的职业期望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和代表着大学生子女将来的就业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