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几分钟就到晚上10点了,住在北京市大运村大学生公寓2号楼911房间的潘博和他的室友们齐刷刷地从晚自习教室回到了宿舍———他们约好在这个时间打开房间里的电热膜取暖。按照他们的口头约定,电热膜只开一个小时,大家在这段时间内洗漱一下,趁房间还暖和,赶紧钻被窝。
这种精打细算是被“逼”出来的。大运村大学生公寓的费用比较高,公寓的供暖系统使用电热膜采暖,尽管环保,但耗电厉害,很多大学生舍不得长时间使用。“1小时要用两度电,这不是在烧电,是在烧钱。有的宿舍现在这么冷都舍不得开。”小潘说。
按大学生公寓物业管理规定,入住大运村的学生水电费均由个人负担。公寓采暖靠电加热的电热膜,洗澡用水是电热水器。再加上每个房间的照明用电、充电器等小家电耗电以及水费,从去年10月底以来的4个月时间里,很多学生水电费都在一百多元钱。“一度电三毛九分三,一吨水两块钱。”记者在大运村里随机拦截了十几个大学生,几乎每个人都随口答出来。
去年10月份大学生们刚开始住进来时,情况可不是这样。那时公寓里的设施都还是大运会运动员们入住时的配备,物业管理公司也还没来得及给各个房间安装电表和水表,大学生们用水用电都免费。“刚住进来时,我们一是没有节约用水用电的意识,二是没想到电热水器那么耗电,所以可着劲儿地用,电热器一天24小时地开着。”2号楼909房间的吴海瀛说起这些来,言辞间还透露着一点点“后怕”。
水表电表在2001年10月底装上后,小吴他们并没有注意到要节约的事,依然天天开着热水器。到了12月初,当物业管理公司向他们收水电费时,宿舍的哥儿几个都有些“傻眼”了,敢情平均下来一个人要分摊50多元钱。“对于我们这些在校的‘无产阶级’来说,一个多月光水电费就要开支这个数,可不是好玩的事。”小吴说。
水电费分摊,关系到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小吴和同宿舍的哥儿几个很快就达成了一个口头协议:首先是集中洗澡时间,大家原则上冬天每周洗一到两次澡,电热水器只有在使用时才开;其次是“人走灯灭”,如果有谁离开宿舍忘了关台灯,哥儿几个就相互提醒一下;其三是“节约用水”……据了解,这种口头协议在大学生公寓的几乎每个宿舍里都在被严格执行着。所以,去年11月前后的一个半月时间,小吴他们每个人分摊的水电费近50元,但从12月初到现在,近3个月的时间,每人才交了70元。
大家不仅自己注意节约,对于集体的用水用电情况也“上心”了。
住在6号楼11层的小朱和小孔晚自习结束回到宿舍,和房间内的马桶“较上了劲儿”,因为她们宿舍上个月用了4吨水,而隔壁宿舍才用了两吨,所以大家怀疑马桶漏水。
大运村学生公寓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飞行器设计系辅导员潘老师对这一现象的看法倒是很积极:“对于这些大学生来说,这其实是一堂生动的市场经济教育课。一上大学,就要处理这么‘残酷’的经济问题,对于培养他们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意识很有帮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