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期间乃至2015年,是江苏省实现工业化、迈向现代化、全面提高经济社会发展整体素质和竞争力水平的重要时期。研究生教育因具有知识传播、知识创新、人才培养和科技开发等多种功能,对推动江苏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必须加快研究生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促进江苏创新体系建设,构筑江苏人才高地为“十五”期间江苏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高技术支持和高层次人才支撑。
“九五”以来,江苏研究生教育事业取得了较大成绩。但是,从社会经济和现代化建设的客观需要来看,江苏的研究生教育还远不能满足。为此,在“十五”期间,必须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首先在数量上基本适应江苏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特别是要加快高新技术产业类的研究生培养,争取到“十五”末,即2005年,研究生年招生人数达3万人左右,在校研究生人数达7万人左右,在校研究生数占在校本科生数的比例达15%左右。
其次,要确立新的“精英教育”发展思路。江苏省从今年起本专科生教育已进入大众化阶段,新的时期,精英教育将更加凸显在研究生教育阶段。为此,要从指导教师、学位论文、科研实践等多个环节来加以规范和提高。要规范管理,强化质量意识,提高研究生素质,把好入口关、培养关和出口关,为社会输送具有真才实学的高层次创新人才。要注重产、学、研结合的培养模式,建立大学、科研院所、企业相结合的三角形培养机构,发挥三方的优势形成新的技术创新模式,加强人才培养单位与人才使用单位的联系,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缩小研究生教育与社会需求之间距离,适应社会对各种规格人才的需要,调动社会参与研究生培养的主动性。
再次,要坚持人才培养结构的优化和调整。紧密结合当前经济建设实际,不断调整、优化学科结构和布局,发展高新技术学科,有计划地建设一批重点学科,加快培养电子信息、现代生物工程、现代农业、新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环保、海洋等高新技术学科以及机械、汽车、化工、建材、纺织、轻工、食品等传统产业、支柱产业领域的高素质创新人才,满足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
与此同时,还要加大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国际竞争力。我国加入WTO以后,经济国际化进程将加快,必须培养能活跃于国际舞台、适应经济全球化需要的外向型人才。要采取多种措施,推进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化。可以采用合作培养的方式,或创造机会提供学术交流。有条件的高校可推行弹性学制,使研究生在学期间有机会走出去,充分利用国际的学术环境和条件,在国际学术氛围中及时掌握前沿动态、优化研究方向、增强创新意识,培养造就一批高水平的具有国际视野的高层次人才,使之成为江苏现代化建设的一支强大生力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