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2月12日电(记者李嘉何丰伦)广西专为2002年大学毕业生举办的寒假需求见面会已于日前落幕。曲终人散,人们开始对招聘会“评头论足”。
招聘会仍是求职“主战场”
招聘会的功能不可替代,这是许多毕业生共有的感觉。
广西大学新闻专业的韩皓说:“招聘会是一个难得的信息平台,能够提供许多机会,客观地反映出各个行业的用人趋势;而用人单位也同样可以从中尽可能多地获得学生资料,挑选‘千里马’。”
尽管目前统计数字还没有出来,但广西医科大学学工处的吕处长透露,医学专业今年仍然火爆,估计该校的毕业生大部分都能在此次招聘会上顺利签约。
对于毕业生来说,即使不能直接找到工作,也能从招聘会上获得对自身定位的启示,调整就业期望值。广西师大金融专业研究生高峰面前摆着两个选择:政府公务员、外企投资顾问。参加招聘会后,他发现外企里最需要的投资顾问可不是一般研究生,而政府机构里缺少的恰恰是他这一类学历的专业人才。他立即作出了决定。广西大学财会专业的小周,在招聘会上发现对口单位都要求英语要过六级,虽然这次他没有签上约,但他说:“我要利用毕业前的半年时间攻下这张证书,到时候一切就主动得多了。”
人山人海,招聘会中看不中用?
陕西师范大学的小黄对这次招聘会的印象不是太好—
—近万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工作人员在狭窄有限的空间里打转,最后连自己哪里去过、哪里还没顾上都分不清。他说:
“招聘会的效果更是同学们埋怨的焦点,发出十几份简历而无一回音对我们来说已是家常便饭。”
为了给用人单位留下好印象,广西艺术学院的小韦事先制作了有彩色封面、收集众多个人作品,总共厚达四十六页的个人材料,而每一份造价要60多元。可两天下来,他也学乖了,转而做些“快餐”简历,因为投入与回报实在是相差太悬殊。他说:“参加招聘的人数太多,我看大部分学生都只能与用人单位谈上三言两语,能排队投上一份简历就不错了。”他的同学小梁接着说:“最让人伤心的事情是招聘单位离去后在废纸堆里找到了自己精心准备的材料!。”
广西民院毕业生陆生发说:“学生们最怕的不是招聘会规模大,而是组织混乱;不是场次多,而是中看不中用。”
看来,“去了怕上当、不去怕吃亏”的心理让毕业生们对招聘会爱恨交织。
专业化招聘会走俏
越来越受“宠爱”的专业化招聘会一般限定在某个行业或领域内,单位和学生都有较强的专业针对性。
广西师范大学每年都要在校内举办一期专业招聘会。
在去年举办的见面会上,外语系的学生汪靓为自己选中的单位递上了个人材料,并用外语向对方介绍了自己的情况。
显然她给对方留下了较好的印象,用人单位立即找到她的辅导老师了解情况,然后通知她第二天进行测试和详谈。该校就业指导中心主任覃干超说:“这种招聘方式让双方的沟通更有针对性,作出选择的时候知己知彼。”
当天,广东飞翔广告公司甚至让几个艺术专业学生当场画了一张素描和几张速写,这家单位的负责人告诉记者:
“双选会要亲眼见人,亲眼见才,单凭简历是不能说明问题的。这样的招聘会比较成功。”
广西日前举行的”八桂英才中高级人才“专场招聘会同样获得了比较好的评价。虽然进场的单位和应聘人员都不是很多,但400多个应聘岗位都基本上找到了合适人选。
参加招聘的一家制药企业的负责人说:“这个招聘会对‘准入’人员应具备的水平和资历等等都作了规定,一谈起来彼此就直奔主题,事半功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