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寸土寸金的中关村,人大的发展自然受到了诸多的限制。在人大命名组建50周年纪念大会上,李鹏委员长代表党中央、全国人大和国务院,对人大建设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的世界一流大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而作为一所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的高校,很难拥有校办企业的经费支持。如何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确实需要一个有别于北大、清华的全新的思路。
“一流校园”的新阐释
建设一流大学,不仅需要一流的学生、一流的师资,一流的校园环境和硬件设施同样不可或缺。对于人大而言,其校园面积不到北大的1/3、清华的1/4,加上校园建设的断断续续和规划的不尽合理,使原本就不大的校园显得更加拥挤。而人大所处的位置,又使其向外扩张的可能性几乎为零。一些人便据此认为,如此先天不足的校园,还谈什么创建世界一流大学?
人大的校领导可不这样认为。他们相信,学校发展的重要因素不在于校园的大小,而在于其规划建设是否合理,是否与学校的教育协调促进;充分利用好学校现有的土地资源,完全可以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占地只有300亩,但并没有影响它进入世界一流大学的行列。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人大对校园建设重新进行了规划,用校长纪宝成的话说,就是要体现“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为了教学科研”。
“走出去”的房改政策
教学区与家属区的土地之争,一直是我国高校基础建设的一大难题。由于历史欠账严重,人大解决教师住房问题处于一个两难的境地:一方面教师住房十分困难,据2001年4月统计,全校无房职工935人,住房未达标职工2200人,其中109名副教授、副处级以上干部住在筒子楼或一居室里,98名教授和3名校级干部住在旧式两居室中;另一方面,学校的发展空间已十分狭小,全然没有在校内建设宿舍楼的可能。
“既然人大地少人多,何必像挤牙膏似的苦苦挤土地呢?走出去!”为了彻底改变人大“四多”的状况,把最大的空间让给教学、让给学生,人大制定了一项“走出去”的房改政策,鼓励住在校内的教职工到校外去买房。该政策规定,今后校内将不再增加新的产权用户,不搞面积达标。同时,学校鼓励教师到校外去,可以把原先的房子卖给学校,可以置换,也可以退给学校,学校将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偿。此外,学校还在远大路居住区以最低价格统一订购了10万平米的住宅,供教师选择购买。事实表明,这项政策得到了大多数教职工的拥护。据介绍,到今年5月份,将有500户教职工搬到校外,预计还将有800户到1000户要迁出,拆迁200多户。腾退出来的房子,将用于学校扩大招生等教学需要。
“削权”后的高校后勤
和国内大多数高校相似,过去人大后勤部门共有7个处级建制单位(不含校医院),不仅占用了大量的办公用房,而且像物资处的旧家具库、基建处的水泥仓库等,占用了学校的宝贵土地不说,也影响了学校的校容。在这次校园环境整治中,能顺利地拆除旧家具库等旧平房也得益于学校的后勤改革。对此,人大人解释说:“高校后勤改革的途径之一就是开放校内市场,引入竞争。高校后勤不可能面面俱到,要有所为,有所不为。”
在人大曾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学校绿化队的花房需要拆迁,经费测算和选址都成了问题,最后校领导决定,拆了绿化队,到校外请人搞绿化。没想到,其结果却是大大降低了所需费用。有人对此不理解,说堂堂的人大,连养花都要请人,太没面子了。校领导却很坦然,“从外面引进名教授来讲课,人大觉得很光荣;请人来养花,怎么就没面子了呢?”
在原来“小机关、大实体”的基础上,2001年3月,人大组建了后勤集团,按企业化管理方式运作,在经营上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我发展。人大副校长马俊杰告诉记者,在旧的体制下,后勤作为学校的职能部门具有很大的“权力”,这个“权力”不仅使后勤能够决定谁能够享受后勤服务,而且造成后勤掌握了大量的学校资源。这就使后勤有很多机会使这些资源为后勤自己服务,而“为教学科研服务,为师生员工服务”在很大程度上只是一句口号而被搁置一旁。马俊杰说,高校办后勤的目的,就在于让它掌握最少的资源,提供最大的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