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赵晓笠报道 上周四,在美国耶鲁大学建筑系就读的北京学生马岩松突然间成为《纽约时报》、《康州邮报》、《耶鲁日报》等媒体记者追逐的对象。原因是他所设计的纽约新世贸中心方案“浮游之岛”,得到了建筑界专家的高度评价。
正如它的名字所描述的那样,方案已超越了人们对“建筑”的想象,以至于一向认为自己颇有超前意识的美国人都被其打动。Alexander Garvin(纽约世贸中心重建计划的总负责人)说:“这是一个激动人心的设计,他希望可以马上站在纽约街头,感受这‘浮游之岛’的震撼力。”Frank Gehry(富兰克 盖里,西班牙古根海母博物馆设计人,曾获最权威普利兹克建筑奖)说:“我很喜欢这个设计,它像一个从外太空来的生物,但是又和周围有那么密切的关系,是一个可行的设计。”
马岩松:1999年毕业于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建筑系,现就读于美国耶鲁大学建筑学院。
马岩松在接受记者网上采访时说“浮游之岛”不是办公机器
马岩松简历
1999年毕业于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建筑系,现就读于美国耶鲁大学建筑学院。
曾于2000年10月参加由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世界建筑》杂志社等单位举办的“NET+BAR”学生建筑设计竞赛,获一等奖。
本报记者赵晓笠报道 在美国耶鲁大学建筑系就读的中国学生马岩松设计的名为“浮游之岛”的纽约新世贸建筑模型,得到了包括世贸重建计划总负责人等建筑界专家的高度评价。
Alexander Garvin(纽约世贸中心重建计划的总负责人)说:“这是一个激动人心的设计,我希望可以马上站在纽约街头,感受‘Flowing Island’(浮游之岛)的震撼力。”
通过互联网,马岩松接受了本报的采访。
记者:设想看上去很有趣,但实施起来则需要尖端的技术来支持,有没有把握?
马岩松:我们考虑使用很多的航空航天技术,我们咨询过著名结构师Jorg Schlaich,他认为,摩天楼在几十年前就是可以实现的,而今天,这个在空中浮游的岛也是可以实现的。
记者:人们该怎样使用它?它的内部是什么景象?
马岩松:它不再是一个办公的机器,而是一个有生命的混合体。我们相信越来越多的商业活动不再依赖实质的办公地点的位置和大小,所以我们的策略是设置有限的空间容纳与数字技术有关的内容,并同时使之与其它的城市生活——剧场、餐厅、公园、湖泊、旅馆、图书馆、观光、展览、体育健身等等相混合,改变金融区的封闭、孤立状态,而将纽约的公共活动空间联结起来,与金融区心脏相融合。
双子塔的消失标志着传统的摩天楼时代已经结束了,根本原因并不是出于对安全问题的考虑,而是因为摩天楼的组织结构过于简单抑制。这些线性的特征和严格的分割是与现代商业关系以及现代都市生活相违背的。我希望我的方案传达出一种力量,摆脱原世贸中心象征性的束缚,建立起纽约新的形象和信心。
记者:你的新世贸与原世贸有什么特别的联系吗?
马岩松:建筑防灾,防恐怖,并不是这个设计关注的问题。我和我的导师甚至不把“9 11”的恐怖事件和这个设计联系起来。
我的设计反对复制和机器美学,而建议友好的水平空间关系以及现代都市生活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我的设计正是对这种传统的形式提出了挑战。
记者:你的设计最终会实施吗?
马岩松:纽约世贸中心重建计划的总负责人Garvin说会把我的想法带回去,但完全实现它,在重建短暂的时间里难度太大了。纽约政府的想法可能比较保守,尤其是在灾难刚发生不久的今天,所以我的设计并不是以实施为目的。
记者:有人提出担心或质疑吗?
马岩松:我觉得人们在这个设想里已经找到了在“9.11”中失去的信心,他们更多表现出的是对未来的渴望,而不是担心。这正是这个设计的出发点之一——最好的纪念就是发展。
2002年5月08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