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市沙河口区西山小学不久前组织了一次学雷锋社会公益活动,收拾相邻一所大学周围栅栏上片片随风飘舞的白色污染。然而出人意料的是,这次公益活动竟然是应这所大学一名教师的要求组织的。
“难道那些大学生自己就不能动手收拾一下校园?保护环境只是小学生的事儿吗?”参加这次学雷锋活动的小学生甚至很多家长不禁发出质疑。
无独有偶。大连市开发区七中刘校长向记者讲述了这样一件事:开发区七中最近组织了一次保护道路中间绿化带不受行人践踏的“护绿”活动,一名踏绿的大学生不仅不听劝阻横穿马路,反而训斥护绿的中学生“去去去,小孩儿管什么闲事”。其言行令护绿的中学生们颇感疑惑。这位老教育工作者忧心忡忡地发问,为什么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学生的公德意识却反而日见“衰减”了呢?
一把明显妨碍通行的大扫帚,在两个小时之内有大约350名学生经过,但只有11人将这个障碍物扶起;在过去一年中,只有两位同学拾到饭卡主动交公,大部分丢了饭卡的同学在报失之前,电脑上都有被别人或多或少用过的记录;在34位学生购物者中,有15位同学没有退回营业员多找的零钱……安徽农业大学团委精心策划的情景道德实验,更是令人担忧地暴露出当今一些大学生公德意识薄弱的现状。
大连大学某系学生会策划了这样一个活动,向将吃过的口香糖、废纸等扔进垃圾箱的学生发放洗发精等小奖品。没想到,这个活动竟然引起很多师生的异议,他们的理由是,将垃圾扔进垃圾箱是最起码的行为规范,作为一名大学生,这样做需要“奖励”吗?有教师尖锐地指出,连一个大学生最起码的行为规范,也需要奖励才能得以保证,这从另一个侧面说明,现今一些大学生缺乏公德意识的现状令人堪忧。
“大学生应该承担的义务却让小学生学雷锋,学历越高是否道德素质越低下”这一话题引发了大连市众多学生、家长和教育界人士参与讨论。持否定观点的人认为,青年学生中公德意识“衰减”现象与学历高低无关。由于社会总体公德意识水平不高,家长和学校对学生的公德意识教育又缺乏重视,从中小学读到大学,学生们与社会的接触面逐年扩大,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也必然越来越多,在从众心理的作用下,因此就出现了公德意识随学历的提高“衰减”的假象。
有教育界人士则认为,在“学历越高是否道德素质越低下”这场争论的背后,更值得我们关注的是现行教育体制在道德教育和道德建设上的缺陷。在基础教育阶段尤其是小学教育阶段,我们的教育机构非常重视学生的公德意识培养,特别是素质教育开展后更是如此。因此细心的人们总能发现,在节水、环保、学雷锋等社会公益活动中,小学生们经常成为表现突出的急先锋。但随着升入中学特别是高中,高考的残酷竞争使学校和家长不得不把更多的精力转移到抓学生的学习成绩上来,从而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忽视公德意识教育的状况,很多学校毕业班的课表上还列有德育课,但事实上已经被排给了语数外理化作为补课时间。道德教育在这个阶段出现了严重脱节。
有关人士分析指出,在这一阶段伴随形成了这样一种考核和评价标准:只要学习成绩好,其他方面无足轻重。这一畸形的价值评判标准直接影响了学生大学阶段乃至一生的成长。跨进大学校门时,很多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已然养成。事实上,很多高校也往往错误地认为大学阶段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专业型人才,道德教育应该是在基础教育阶段解决的问题,从而放松了学生道德建设的要求,学生公德意识“衰减”现象便出现了。
有关教育专家呼吁,“学历越高道德素质越低下”这一现象应该引起教育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最终解决学生公德意识“衰减”问题,仅靠教育工作者在教育实践中加强公德意识教育的自觉显然不够,从根本上说还有赖于教育体制的改革和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避免出现读书越多公德意识越差的怪现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