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6日凌晨,北京海淀区“蓝极速”网吧发生火灾,24人丧生。北京市政府决定,所有网吧停业整顿,今后政府将不鼓励发展网吧。4天之后,警方宣布“蓝极速”网吧火灾系人为造成。两个来自于父母离异家庭、年仅十三四岁的孩子用1.8升汽油和一颗报复的火种引起了这场惨剧。
上海、杭州、成都、西安等多个城正吸取火灾教训,针对网吧展开大规模清理整顿。各地媒体纷纷聚焦网吧和迷恋网络、网吧的孩子,甚至发出“救救孩子”的呐喊。有些地方已经引发了要不要全面封杀网吧的讨论。
人命关天。为了及时消除安全隐患,作为一种应急措施,打一场全面清理整顿网吧的“突击战”很有必要,必须一抓到底。但如果简单地归咎于网吧甚或网络,将杜绝网络病态完全寄希望于整顿或集中检查,未免失之片面。除了雷厉风行地整顿,我们还应该冷静地思考一下:网络在我们的生活中究竟处于什么位置,网吧究竟应该如何管理和利用?什么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之道?
“原则上应该鼓励学生上网”
“6·16”火灾发生在高校附近,死者当中,近半数为大学生。大学生是国家的栋梁之材,这也是这场火灾尤其引人注目的原因之一。
18日晚,笔者走访了上海复旦大学附近的几个网吧。火灾虽发生在遥远的北京,但一提及此事,这里网吧的老板都很紧张,一律婉拒采访。此前一天,上海市消防局曾来这里检查。相比较而言,复旦校园内的气氛要轻松得多。负责学生工作的杜慧芳老师说:“学校并不反对学生上网吧,更不会反对学生上网。事实上,我们原则上鼓励学生上网。”杜老师认为,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和网络、网吧没有必然联系,就她掌握的情况来看,因为迷恋网吧而旷课、耽误学业的只是个别情况。她对一些媒体“一味地讲网络的坏话”有意见:“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信息化,学生上网有什么错?”
据了解,复旦大学在方便学生上网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新建的学生公寓可以容纳近万名大学生,每间宿舍都设有网络宽带端口。住在旧宿舍里的学生也能够通过电话线连接上网。但是,并不是每一个学生都买得起电脑,网吧自然就成了他们“冲浪”的一个去处。
笔者在网吧里采访了一位李姓大学生。发生在北京网吧的那幕惨剧并不影响他泡吧的兴趣,他反问笔者:“坠机事件接连发生,可照样有人乘飞机,这又是为了什么?”
“发生火灾不单是网吧的错”
在采访中,杜慧芳老师一再强调,对于发生在北京网吧里的那场火灾,人们的注意力不应集中在学生身上,甚至也不应集中在网吧上。这是一起发生在公共场所的惨剧,需要注意和解决的是公共场所的安全问题。
刘晓红女士在上海东方网做编辑。她说,发生火灾不单是网吧的错。像百货公司、洗浴中心、歌舞厅这样的公共场所,由于没有安全通道,缺乏消防设施,或者窗户被铁条钉死而引发火灾的也不在少数。刘女士认为,眼下的清理整顿应该坚持两个原则:一是网吧和其它公共场所一视同仁,一是将合格网吧和不合格网吧区别对待。否则,整顿可能同时犯“头痛医头”和打击面过大的错误。
同济大学的一位张姓研究生进一步提出,维护公共场所的安全,光靠整顿是不够的,还应以防为主。等到火灾发生以后再开展大规模的突击检查,效果当然有,但终究显得被动。
寻求治理“黑网吧”的根本之道
发生“6·16”火灾的是“黑网吧”,证照不全,安全不达标。来自北京市政府的统计数据显示,全市2400多家网吧,开业手续和证照不全的有2200多家。网吧中的“黑户口”如此之多,并不是北京市特有的现象。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网吧老板说,之所以有这么多黑户口,领取“准生证”太难是重要原因。据了解,目前各地对网吧实行多头管理,开办一家网吧,需要得到文化、公安、消防、通信、工商等多个职能部门的审核、批准。当办证手续变得十分复杂的时候,不办证就成了开办网吧的最简单方式。面对庞大的市场需求和利润诱惑,难免有人会铤而走险。
如此看来,对于管理部门来说,或许应该反思一下既有的管理方式是否科学。不然,整顿很可能会变成“割韭菜”。《南方都市报》就有消息说,广东省现有3000多家网吧,合格的只有1/10左右。而在不到一年前,有关部门刚刚处罚和取缔了1500多家不合格网吧。
其实,在“6·16”火灾发生之前,各地政府已经制订了管理网吧的实施细则,有关职能部门的职权范围不可谓不明确,管理的程序、方法也不可谓不具体。但是,从眼下各地的“兴师动众”又不难看出,似乎各方对目前的管理效果并不满意。是不是应该改变一下管理的思路?上海交大人文学院的薛岳博士分析说,经营网吧是一种市场行为,而且是个新事物,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网吧的管理从一个侧面说明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调整政府职权范围的重要性。当然,这个调整是有难度的,也需要一个摸索的过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