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届学术年会征文通知发布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高等教育 > 高教新闻
曾被邀请作45分钟报告的祖国大陆数学家
2002-08-26    

字体大小:

  在2002年国际数学家大会上,有11位我国大陆数学家作45分钟邀请报告,此外还有14位海外华人及港澳台数学家作邀请报告。如此众多的海内外华人数学家在国际数学家大会上作特邀报告是前所未有的,在以往的历届国际数学家大会上,我国大陆被国际数学家大会邀请作45分钟报告的仅有华罗庚、吴文俊、陈景润、冯康、张恭庆、马志明、田刚等几个人。

  华罗庚

  1910年11月12日生于江苏金坛县。初中毕业后考入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商科,后因交不起学费而辍学还乡,遂自学高等数学教科书。1931年因指出某数学教授一篇论文中的错误,受到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熊庆来等教授的器重,被聘为系里的助理员,这才有了系统学习现代数学的机会。

  1936年,华罗庚赴英国剑桥大学进修,两年间发表数论文章10多篇,名声渐起。两年后到昆明西南联大任教授,写成20世纪一部数论巨著《堆垒素数论》,其中汇集了他多项重大成果,半个世纪来,成为几代数论学家经常征引的经典文献。1946年秋始,他到美国几所大学执教,获得了教授职位。1950年2月毅然率全家回国。1952年始担任中科院数学所所长达30余年。1956年,他在多复变函数方面的开创性工作“典型域上的多元复变函数论”获我国首届自然科学奖一等奖,这是一项世界领先的重大成果。

  华罗庚是位数学通才,在众多领域都有杰出贡献。在美国芝加哥科学技术博物馆所列当今88位数学伟人的名单中,华罗庚的名字赫然于其间。1985年6月12日,华罗庚在日本因心肌梗塞去世。

  吴文俊

  1919年5月12日生于上海。1936年入上海交通大学数学系。1946年入中央研究院数学研究所随陈省身教授攻读拓扑学,很快在示性类研究中得到重要成果,成为经典。1947年赴法留学,两年后获法国国家博士学位。1951年回国工作。他在拓扑学领域引进的示性类和示嵌类被学界称为“吴示性类”和“吴示嵌类”,他导出的示性类之间的关系式被称为“吴公式”,是20世纪50年代前后拓扑学的重要突破之一。1956年,他以示性类和示嵌类方面的杰出工作,与华罗庚、钱学森同为第一届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得主。20世纪70年代后期始,吴文俊在国内首创数学机械化领域的研究,他把中国传统数学的思想概括为机械化思想,提出用计算机证明几何定理的新方法(国际上称为“吴方法”),引起了国外数学家的高度重视。吴文俊在中国数学史,代数几何及对策论领域也有独创性成果。2001年他获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冯康

  1920年9月9日生于江苏南京。1939年考入重庆中央大学电机工程系,两年后转入物理系。1944年大学毕业后研究方向转为数学。1951至1956年在中国科学院数学所工作期间曾到苏联进修两年,在拓扑群和广义函数论方面取得了卓越成果。

  1957年,冯康调入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负责科学与工程计算及计算数学的学术指导工作,成为我国在计算技术和计算数学方向的开拓者和带头人。

  在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冯康独立于西方建立了一整套解微分方程的系统和创新的方法,即现在国际通称的有限元计算方法。这是当代计算数学的重大成就。在80年代,他又将纯数学中的辛几何理论与现代科学计算结合,开创了哈密尔顿体系计算方法这一新方向。之后,他和合作者在这一方向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引发了国际上日益活跃的后继研究。1993年8月17日,冯康在北京逝世。4年后,他的哈密尔顿系统的辛几何算法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陈景润

  1933年生于福建福州,1953年毕业于厦门大学。1956年在一次全国数学会议上宣读了他的处女作:关于塔利问题的论文,其中改进了华罗庚的相关结果,深得华罗庚器重。1957年调入中科院数学所工作。此后,陈景润在解析数论的众多重要课题上做了深入的研究,如华林问题、圆内和球内整点问题、算术级数中最小素数问题、小区间中殆素数问题、三素数定理中的常数估计、孪生素数问题,取得了十几项重要成果。他最重大的成就在哥德巴赫猜想研究方面,他证明了每个充分大的偶数都是一个素数与一个不超过两个素数的乘积之和,可通俗地记为“1+2”。这是这个经典难题问世以来,取得的最好成果,被誉为“陈氏定理”,因而震撼了数学界。1982年,他和王元、潘承洞因在研究哥德巴赫猜想方面的杰出成就而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陈景润1996年3月19日逝世。

  张恭庆

  1936年生于上海,1959年从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毕业,留校工作至今。

  张恭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非线性分析领域。他提出的“带间断非线性项的偏微分方程”研究既有应用背景又相当困难,他不仅提出了一种重要的理论框架,而且有其独特的处理方法,得到国际同行的好评,并于1982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张恭庆的另一重要成果是首次将莫尔斯理论应用于非线性偏微分方程研究,获得一系列引起国内外同行关注的有重大意义的成果,其中的“临界点理论及其应用”获1987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这一成果也使他受邀在1990年的国际数学家大会上作45分钟报告。

  马志明

  1978年毕业于重庆师范学院数学系。1981年获中国科技大学数学硕士学位。1984年获中国科学院应用数学研究所数学博士学位。1999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主要从事概率论与随机分析方面的研究,在狄氏型与马氏过程、维纳空间容度理论、Feynman-Kac半群、薛定锷方程、随机线性泛函、无处Radon光滑测度环空间的对数Sobolev不等式等研究中获多项国际领先的或国际先进的成果。突破“局部紧”及“正则”两大限制所提出的拟正则狄氏型新数学框架,解决了该领域存在20年之久的难题,是研究奇异问题与无穷维问题的有力数学工具并已在许多领域得到日益增长的应用。

  田刚

  1958年出生,1981年从南京大学数学系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数学系,师从著名数学家张恭庆教授攻读硕士研究生学位。获得硕士学位后,赴美跟随哈佛大学的丘成桐教授攻读博士学位。博士毕业以后,他很快就在国际数学界崭露头角:1990年在日本京都召开的国际数学家大会上应邀作了45分钟报告;不久被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聘为教授;1998年起,受聘为北京大学“长江计划”特聘教授。

  田刚在Kahler——Einstein度量研究中作出开创性工作,完全解决了复曲面情形,发现了该度量与几何稳定性的紧密联系;与人合作,建立了量子上同调理论的严格的数学基础,首次证明了量子上同调的可结合性,解决了辛几何Arnold猜想的非退化情形;在高维规范场数学理论研究中做出了杰出贡献,建立了自对偶Yang———Mills联络与标度几何间深刻联系。由于成绩突出,田刚1994年获美国国家基金会的沃特曼奖,1996年获美国数学会的韦伯伦奖。(除马志明、田刚的介绍外,均为袁向东整理,因版面有限,略去作者资料来源——编者注)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数学家大会今闭幕
· 中国高校聚会研讨动画专业现状及教育
· 首次全国专业学位教育工作会议在京召开
· 陈至立: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党建工作
· 北京召开高校寒假领导干部会筹划全年工作
· 一流大学要有一流软环境
· 教育部:加强和改进高校统战工作
· 中国大学展即将在俄罗斯举行
· 中国高校集体亮相莫斯科
· 李岚清:加快科技事业的改革与发展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文献资料
·研究生课程建设加大
·教育法律修正案草案
·卓越教师计划改革项目
·《幼儿园园长专业标准》
·严禁任何形式就业率造假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