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目前为止,广东省主要高校的新生已全部入学,无一例因家庭困难而上不了学的,无一例因没钱交学费而中途辍学的。据统计,今年8月份与去年12月份相比,全省经办银行已审批贷款金额增长48.4%,实施发放贷款金额增长45%。
尽管助学贷款实现了突破性进展,但广东省教育厅学生贷款管理中心的朱俊文谈及此事仍不轻松,因为信用问题始终困扰着助学贷款,尤其是专科学校、民办学校以及经济不发达地区的院校,在向银行贷款时仍存在一定的难度。
部分高校为何受到银行的冷落?朱俊文分析指出,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商业银行对学生的还贷能力与还贷信誉心存疑虑,银行担心的是学校就业率与就业之后的待遇问题。
银行借贷有自身的风险分析体系,存在强烈的风险意识,可以理解,但朱俊文认为,虽然目前出现了一些赖账的情况,但毕竟不是普遍现象,社会对大学生的信用度和道德水平,不应作过分悲观的估计。因为申请贷款的都是家境贫寒、生活清苦的贫困生,而他们恰恰是善于逆境生存、逆风奋飞的群体。他们往往更多地怀有拳拳报国心,接受资助后他们总是心存无尽感激,毕业后会用行动实践“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承诺。
与此同时,我国正在推进个人诚信系统的建设,未来不久的三五年内个人约束机制将强化,银行还贷风险必然大大减少。在现有的条件下,广东省还筹集了助学贷款风险准备金作后盾,因而朱俊文呼吁,银行对助学贷款的风险应做更为客观的评价。
银校合作的典范——东莞市商业银行,在国家助学贷款中表现积极,该行中心区支行张孟军行长说:“我们认为开展国家助学贷款是功德无量的大善事,大学生是将来创造社会财富的栋梁,我们相信他们具有最起码的做人诚信以及还款能力。”
据悉,当前广东省有关部门正在着力建设信用体系,大学生毕业证书已进入国家高等学历检索网络,并将设立个人诚信状况的相关栏目,可供各单位进行检索;今年广东省高校毕业生填写的相关表格中将增设“个人诚信栏”,使有无贷款、贷款金额、还贷意愿等资料一目了然,学生到达就业岗位后,有关部门会要求就业单位作必要监督;贷款合同会随学生档案流动,全额偿还后才退出档案。
“知恩图报、诚信做人,我们一定会用行动来实践这个诺言。”在高校,记者听到许多多莘莘学子的肺腑之言。中山大学赖碧清的一席话颇能真实地反映贷款学生的所思所想:“不还贷款,名字要曝光,档案上将永远记载着这个不良记录,还将被相关领域联入网络,随时检索,在办理出入境、买房按揭等一系列手续时会被人质疑,用人单位也会清楚这个污点。总之,用2万多元赌自己的前程,十分不值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