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幅度地调整心态、大方地接触各路英雄、大胆地假设和推理、大显身手地参与课余活动、大刀阔斧地计划大学生活——
“我觉得自己像是空中飞人,没有安全感,天天都期待着新的陆地。半夜里,我都能听见自己像蚕一样蜕变的声音,但我不知道自己能不能适应新的大学生活。”10月9日,在国际关系学院给今年入学的新生们开的“如何走好大学第一步”心理咨询会的现场,一位男生说自己患上了“新生综合征”。
经过拿到录取通知书时的欣喜,经过了军训的兴奋,经过了同学初识的好奇,大学生活渐渐步入正轨后,国际关系学院的200多名新生中一半以上的同学,或多或少地表示了对真实大学生活的失望。据了解,在每年的大学新生中,都有一半左右存在不同程度的适应困难。
“你心目中的大学是什么样?”这次心理咨询会的主讲者、中国青年报“青春热线”心理咨询电话的主持人陆小娅,问在座的200多名学生。
“那是一个没有围墙、完全开放的地方,空气里的每一个分子都饱含文化气息。”一名新生说。“以前的生活是小溪,未来的生活是大海,大学就是连接着小溪和大海的那一段最美丽的瀑布,它激情、奔放、充满了活力和希望。”一个女孩诗一样的语言赢得同学们的满堂喝彩。然而,现实却没有想像那样美好。有的学生表示,“大学、大学,至少应该是个大地方,可这里还不及高中大,一口气可跑三圈半”。还有的学生说,“这里的老师和高中班主任怎么一样,讲课还是满堂灌。”
一位来自西部的学生,从小学到中学成绩一直是第一,在家里又是年纪最小,从来都是被老师家长捧着长大的。可到了大学,他发现自己的英语发音、知识面、普通话都不及别的同学,自卑、不适应天天困扰着他。如何治疗“新生综合征”,陆小娅打开了香港科技大学给新生的锦囊:面对新的学习与生活,同学们需要“大”的学习:大幅度地调整心态、大方地接触各路英雄、大胆地假设和推理、大显身手地参与课余活动、大刀阔斧地计划大学生活,包括管好你的钱袋子。
有很多学生反映,最让他们感到不安的是,上大学了,突然没了目标,不知道以后要往哪儿走。
陆小娅说,上大学以前,大家就像在黑夜冲着远远的亮亮的灯赶路,目标明确,黑夜里别的什么都看不见。上大学了,天一下全亮了,能看清周围所有的东西,美的、丑的、善的、恶的。你首先得接受现实,再确定目标。
目标对一个大学生至关重要。据耶鲁大学一项研究显示,只有3%的人在踏入社会就业前就写下了自己的目标,并计划过如何付诸实行。更让人惊讶的是,日后这3%的人所积累的财富,竟然超过其他97%的人加起来的总和。
一个寝室住6个人,有的是南方人,有的是北方人;有的来自单亲家庭,有的来自四世同堂的家庭;有的是农家子弟,有的是高干子女,大家相处了1个多月,新鲜劲儿过去后,互相之间的小摩擦、小矛盾开始显现。
晚上10点了,有的要睡觉,有的要弹吉他,有的要洗衣服。某男生宿舍,一个北方人为赶约会,按照平时“大家都是哥们儿,他的就是我的”的惯性思维,拿起同寝室上海人的西服就往身上套。上海人生气了,结果落下了“小气”、“自私”的名声。
陆小娅解释,其实,同学之间产生冲突的原因是多样的,不要简单地进行道德评价:张三特自私、李四好小气、王麻子自我为中心,这样的大帽子不要轻易扣。
开学了,很多新生都热衷找老乡,开同乡会。对此,陆小娅告诉同学们,同乡会是“双刃剑”,一方面它能给来到新环境里遭遇“文化休克”的新生们减轻心理震荡,获得情感共鸣。但另一方面,拘泥于一种“亚文化群体”,抱团扎堆会造成一定程度的封闭,减少与其他人的交流。就像有的人到加拿大20多年,还不会说英语,原因很简单,不敢走出唐人街。
咨询会上,陆小娅让大学生们来完成一道小学生的题目:用“学习”一词造句。结果五花八门——“学习对我意味着责任、快乐、刺激。”“学习是我强烈的兴趣,是我获取财富的工具。请注意它们顺序。”“传统学习对我是一场噩梦。真正的学习一定很快乐,可它在哪儿呢。”一个学生“违规”地造了两句。
思考什么是“真正的学习”,怎样利用大学里的资源“真正地学习”,是新生们绕不开的一堂必修课。
|